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我們普通人的印象中“通貨膨脹”這個詞匯總是與“貨幣貶值”相掛鉤,通貨膨脹往往意味著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逐年降低,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就是腰包里面的鈔票越來越不值錢。
舉個例子:浮云君小時候特別喜歡吃蘭州拉面,還清晰地記得2005年上小學三年級那會,一碗蘭州拉面大碗的價格是2元,到了2021年的現在大碗拉面一般都是13-15元。16年時間,同樣的一碗面,價格翻番了接近7倍!
同樣的一碗面它所賦予的價值默認為一定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購買一碗面條所付出的成本越來越高,可以將這種現象理解為貨幣購買力縮水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的一個社會縮影。
按照上述的方式去理解通膨也七七八八說得過去,但是并不準確。
更好地理解通貨膨脹,知道它的產生方式或許對于我們抵御資產貶值,找到更高效的資產保值方式會有一定的啟發和裨益。
通貨膨脹是在一定時間內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現象。 --- 百度百科
以上是百度百科對于「通貨膨脹」這個概念的定義,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包含了比較多的信息。
我們需要區分清楚「一般性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這兩個概念。
(1)一般性的物價上漲:指的是某種或者某幾種商品暫時性價格的“可逆性”上漲,比如2020年疫情爆發后口罩等醫療物資由于供不應求價格大幅度攀升,一只醫用口罩甚至漲價至5塊、10塊。但是在疫情得到控制后,這些醫療物資的價格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水平。
(2)通貨膨脹:一個國家國內主流的商品價格持續性、不可逆的上漲。比如10多年來柴米油鹽醬醋茶價格的逐年增長,今年一碗面10元,5年后、10年后同樣的一萬面條價格只會越來越貴。這種現象本質上是貨幣貶值所造成的商品價格單一性不可逆上漲。
一句話簡單直白地概括通貨膨脹:隨著時間流逝,在未來買同樣的東西需要花費更多的錢。
通貨膨脹最主要的現象就是:貨幣購買力逐年降低。
所以,導致通貨膨脹產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央行釋放了過量的流動性,超過了有效經濟的總量,從而稀釋了貨幣的購買力。
一言以蔽之就是:印的鈔票太多了,所以錢不值錢了!
就像解放戰爭后期,民國政府為了應對急劇增加的軍費開支濫發貨幣,導致物價瘋狂暴漲,最終引發惡性通貨膨脹,一麻袋“金圓券”只能購買一小袋米,經濟陷入崩潰,社會秩序也因此失衡。
看到這里大家肯定會有個疑問:為什么當今物價逐年上漲,生活壓力與日俱增?看看下面2020-2015年我國 M2 總量的數據大家就能有所體會。
15 年時間,M2 總量翻番了整整10倍!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流通于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
貨幣發行得多了,自然就不值錢了,就這么簡單。所以有很多朋友常常把通貨膨脹比喻為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財富蒸發,神不知鬼不覺的狀態下,我們腰包里面的鈔票就被“無形之手”給偷走了。。。
通貨膨脹往往會導致“劫貧濟富”的現象產生。因為富人坐擁較多的資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比如外匯、信托、海外房產、股權投資等等)進行資產配置以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來抵御通脹的侵襲;然而窮人由于資金、人脈、信息資源都很少因此選擇面很窄,往往只能放在銀行等著貶值,冒著風險去炒股、買基金往往也是機構砧板上的魚肉。
最近幾年央行放水的力度和幅度依然不減,最直觀的現象就是作為“資金蓄水池”的房地產行業持續火爆,三年時間大部分地區的房價實現翻一番增長,在房價的高歌猛進下普通人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
在地產行業受到嚴格調控之后,資金蓄水池的作用逐漸淡化,未來大量熱錢涌入大宗商品市場導致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很大,或許一場可以預見的“惡性通膨”已經在路上。教科書上的歷史或許會在當代再次上演。
面對可以預見的通貨膨脹我們應該怎么辦?
1、資產分散配置。把躺在銀行賬戶里的錢進行分散投資,股票、基金、債券、保險、理財、房產、黃金、外匯等等。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雞蛋確保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
2、適當持有美元或者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這個世界上什么東西最保值,有人說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黃金,黃金的確保值,不過看看它的月K線走勢圖,黃金10年的漲幅才區區一倍,遠遠低于貨幣的貶值速度。浮云君反倒是覺得持有美元或者以美元計價的資產更容易保值。在世界范圍內,近20年來美元貶值的幅度是相當小的,美國的物價也相對穩定。美元以美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作為背書,還能通過印鈔向全世界輸入通脹以降低本國貨幣的縮水幅度。
3、力爭上游,通過賺取更多的錢以對抗貨幣貶值帶來的影響。通過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相應領域的專家,獲得數倍的薪資翻番。通過薪酬的大幅度增長對沖通脹帶來的影響何嘗不是一個不錯的備選項?
通貨膨脹就在我們身邊,它猙獰的面目或許我們無法直接察覺,但它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吞金獸”,在不經意間掏空我們的腰包。我們需要有所防備和準備。
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