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公報社編輯發行的1959年《香港經濟年鑒》,有一則《張裕廠的新產品》曾經提到:“張裕釀酒廠為了適應國外要求,最近又釀造了一種干葡萄酒,也就是不含糖葡萄酒,如解百納紅干葡萄酒、雷司令白干葡萄酒。”在葡萄酒領域,“干”(dry)即“不甜”的意思,“紅干”、“白干”分別是“干紅”、“干白”的別稱。《香港經濟年鑒》這段記載,是張裕解百納干紅和雷司令干白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口海外的有力佐證。

事實上,張裕公司的解百納干紅和雷司令干白早在三十年代即有出口,只是自1949年以來隨著國內主要消費群體的變化而曾一度停產,但根據出口的需要又恢復生產,并于1958年編印《解百納葡萄酒生產方法》和《雷司令葡萄酒生產方法》。關于這段歷史,曾任張裕公司釀酒師兼副經理的朱梅先生在1959年出版的《葡萄酒釀造》指出,1949年之前,“煙臺張裕公司把最好的葡萄制成不甜的葡萄酒(如解百納和雷司令)”;1949年以來,“中國勞動人民的習慣是喜歡甜的,因此,張裕公司過去不甜的葡萄酒就吃不開了。在大家的概念里,不僅葡萄酒要甜的,而且還要紅的,所以白葡萄酒雖是甜的也不為大家所注意。因此不甜的酒都在一個時期內停產了。從這個例子說明人們的習慣(或叫它興趣,或嗜好)是如何地影響著生產,同時改變著生產”。
不同的群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飲食習慣。而且,隨著社會發展、市場環境和生活水平的變化,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是不斷變化的。1983年,張裕公司向全國果酒生產工藝學術討論會提交的《干白葡萄酒新工藝研究技術報告》寫道:“七十年代世界各國葡萄酒的生產和銷售方面,逐漸趨向以干酒為主,約占葡萄酒總量的70~80%,而干酒中又以干白葡萄酒為主要類型。”
不過,干白葡萄酒在中國最終未能成為生產和銷售的主要類型。中國消費者跳過干白,在九十年代中期突然掀起了“干紅熱”,被稱為繼八十年代的“啤酒熱”、九十年代初的“XO熱”之后的“中國人餐桌上的第三次浪潮”。
統計顯示,1996年張裕公司的干紅葡萄酒產量猛增至2000噸,是1995年的三倍多。只是許多剛接觸葡萄酒的消費者還是不習慣干紅的澀和酸,于是便出現了給干紅兌雪碧或加可樂的消費習慣,以期增加甜度、沖淡單寧、中和酸度。直到今天,每當人們議及“干紅兌雪碧”,總會有人振振有詞:英國人還給茶加糖加奶呢!(陳耀明)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