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春季乃佳節,是以度春節。在歡度春節之際,君不見,千萬人吃喝玩樂耍死,千萬人堅守崗位忙死?春節,是一種季節性現象。季節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它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拿讀財報來說,大家默認的只是讀年報。那么,季報該不該讀、有沒有讀?換成術語來說,就是季報的信息含量、投資者關注度如何?季報與年報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它反映了季節性。那么,如何讀季報?尤其是,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如何結合季節性因素,評價季報中所反映的經營業績?
遺憾的是,在經管類文獻中,極少有人關注季報和季節性(詳見后文)。鄙人在某東搜索“季節性”,結果出來是“季節性鼻炎”的藥品!本文先對季節性概念與相關準則進行簡要的概述,再談談季報的學術研究。
01 季節性的概念、原因、種類
季節性是一種時間序列的特性,指某些指標值在每一日歷年度內重復地發生有規則、可預測的波動(參見www.investopedia.com)。季節性不同于商業周期或日歷效應。季節性僅僅指一年之中的周期性,往往是顯而易見的。但后兩者可長可短,且需要驗證其是否存在。在經濟研究中,商業周期所指的是超過1年的時期。在股票投資中,日歷效應包括季節效應、月份效應、星期效應和假日效應等。這些效應的意思是說,如果在某個時間買入或賣出股票,就可以獲得超額收益。
季節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有自然和文化兩方面。季節本身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形成的,所以在本質上它是一種自然現象,表現為氣溫、降水、日照等“人定勝不了天”的因素。自然因素對于“靠天吃飯”的農林牧漁業(廣義農業),有巨大影響。在種植業(狹義農業)中,春種秋收、農忙農閑,只能順應天時。據說,在美國麻省,從2月1日至4月30日,捕蝦業會完全歇業,目的是讓瀕臨滅絕的鯨魚能夠順利遷徙,而不被捕蝦的羅網困住。農業為許多制造業提供原料。相應地,在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行業中,采購供應環節也就有了季節性。比如,各種果汁所需的水果。茉莉花茶中,不僅茉莉這“好花不常開”,茶葉也以春茶為佳。在旅游休閑產業中,滑雪主要在冬天,連帶相關用品的出租、修理,滑雪勝地的酒店飯館,也具有季節性。
另一方面,社會文化也是季節性的根源。無論西方的圣誕節,還是我國的過年,都是零售業的旺季。復活節吃火雞,中秋節吃月餅,顯然比平時更多。大體上,自然在“季”,文化在“節”。
按照季節性所影響的交易主體,可將季節性分為供給季節性和需求季節性。自然因素會影響供給,“順季”的蔬菜瓜果也就比“錯季”的更便宜。不過,它也足以影響需求,比如夏天的雪糕、冰淇淋,以及驅蚊用品。服裝鞋帽,常有“換季清倉大甩賣”的活動。文化因素主要影響需求,進而影響供給。比如,春聯、臺歷。又如,暑假期間,旅游業和培訓班都在爭奪孩子們的時間。
02 季報的兩種準則
上市公司披露的季報,需要遵守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準則和證監會發布的信披準則的雙重要求。兩種準則所規范的側重點不同,前者重在“表”,后者重在“文”,即“重要提示、重要事項”等。耐人尋味的是,兩者連用詞都不同。
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2006年發布)規定,“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因此,一季報、半年報、三季報都屬于中期財務報告,簡稱中報。該準則的主要規定有兩方面。一是中報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張表和附注。二是確認和計量上,企業取得的季節性收入,都應當在發生時予以確認和計量,不應在中報中預計或者遞延;不均勻發生的費用也不應預提或者待攤。
證監會在2016年修訂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3號——半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和《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3號——季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分別簡稱半年報準則和季報準則。它們連同“年報準則”一起,構成三大定期報告準則。這兩個信披準則規定,季報披露時間應在季度結束后1個月之內,半年報披露時間則為上半年結束后2個月內;季報和半年報都“可以不經審計”。
03 季報研究的文獻綜述
在開始寫作本公眾號時,鄙人就有個小小的想法,能不能為實務界介紹一些理論界做的事?鑒于我所感知的實務界不了解理論、而理論界也不大搭理實務的尷尬狀態,若能為其搭建一丟丟聯系,總該略有寸功吧。本是同根生,相離何太遠。因此,下面的內容如果不對你味口,跳過就是。但在校的研究生,無論專碩、學碩,都有必要略知一二。畢竟,還有很多為選題發愁的學子呢。
從現有的文獻看,學術界對于季節性和季報的研究遠未形成體系。在會計專業以外,有幾篇文獻涉及季節性。
李績才.季節性產品供應鏈運作策略研究. 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年
楊云峰.中國股票市場的季節性異象研究.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
徐克帥、朱海森. 國外旅游季節性現象研究述評. 人文地理,2010年第1期
這些文獻給我們的啟發在于:(1)企業管理中,還有大量有關季節性的問題值得研究。比如,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如何解決季節性的“用工荒”問題,聘用臨時工如何管理?在營銷管理領域,淡旺季如何分別采取不同的定價、促銷等營銷策略?(2)在與會計緊密相關的財務管理領域,也有大量問題。如何在投融資決策中考慮季節性因素?在計算財務分析指標中的“平均資產余額”時,季節性經營的企業應如何調整?在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存貨的經濟訂貨批量時,如何區分淡旺季而有所不同?(3)除了旅游業之外,各個特定的季節性行業應該如何應對季節性帶來的各種特殊問題?
在思考季報的會計研究之前,先需要回答,會計理論界到底(已經、正在、將要)研究哪些東西?鄙人就不止一次被問到,會計還有理論研究嗎?在不熟的人看來,會計就是個實務。但其實,會計有很多理論。要對繁多的會計學術文獻進行概括,顯然已遠超鄙人能力所及。幸好,圈內大神已有模板式的敘述。北京大學陸正飛等三位教授,曾編寫了研究生用書《財務會計與資本市場實證研究——重點文獻導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同一系列的書,還有另兩本,分別涉及證券投資(2008年)、公司財務(2011年)。本文僅談財務會計研究,正好重讀并引以為據。
按照陸正飛等(2009)的概括,財務會計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如下8個方面。除第8類跨國研究外,前7大類的關系可概括如下圖。從歷史盈余的信息含量研究出發,從歷史信息到關注預測未來,從盈余信息到關注整個財報,從全市場投資者到關注證券分析師。前4類研究潛在的假定市場是完美的。而第5~7類則在這種基礎假設上有了重大突破。這些研究很明顯是將會計理解為會計信息。年報是信息,當然季報也是。所以,在總體上,季報研究基本與年報研究的發展脈絡相并行。
1、財報的信息含量研究。
一般認為,會計領域的實證研究始于Ball 和 Brown(1968)、Beaver(1968)對于會計盈余的價格相關性研究。即,盈余信息會影響股票價格(或成交量),因而有用。美國的上市公司從1972年起發布季報。到2002年,正好30年,Landsman和Maydew在著名的會計頂級期刊JAR上發表了《會計季度盈余的信息含量在過去的30年間是否下降了?》。在我國,也有類似文獻。如下:
栗煜霞,李宏貴.上市公司季度盈余信息含量的實證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04年第8期
這類研究給人的感覺是,會計學者生怕會計信息沒用,所以孜孜不倦地證明它有用。說得就像股票投資者都很理性一樣。但是,醫生開的藥再好,也得病人服用才行。萬一投資者看不懂會計信息呢?所以,信息含量研究有點奴顏媚骨,抱的是“有效市場假說(EMH)”的大腿。而在“行為金融假說”之下,這類研究就可以直起腰桿來,就得改換思路:不是驗證財報影響股市,而是驗證股價脫離財報反映的基本面時,泡沫、瘋狂、恐懼等非理性的存在。這種思路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第5類研究(估值模型)后,才有所改變。
2、盈余的時間序列研究。
如果盈余信息有用,要是能夠預測未來盈余,豈不是更加厲害,而在股市上叱咤風云?既有用年度盈余數據的,也有用季度盈余的。Foster(1977)在《Accounting Review(會計評論)》上發表《季度會計數據:時間序列特征和預測能力》一文,探討了季度收入、季度費用和季度盈余的時間序列特征,比較了多個預測模型的預測能力。
這類研究的主要發現之一,是“均值反轉”或“均值回歸”。表現優異的盈余并不能持續。也就是說,業績好就像賭場的幸運兒,只是一種隨機現象。但投資者往往存在一種偏見,被稱為“功能性鎖定”。這是個什么鬼?大體上,它是說投資者只關注近期信息,忽略長期的數據波動規則。都說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殊不知人類也經常不長記性,好了瘡疤忘了痛。你被“鎖定”后,就誤以為“強者恒強”。
時間序列研究的缺陷在于,僅僅關注盈余而不是整個財務報表(所以有了第3類研究),關注全市場投資者而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有了第4類研究)。也許正因為此,國內的研究中并沒有此類。更何況我國股市發展較晚,序列不夠長。
3、盈余預測與基本面分析。
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年報數據,缺季報研究。季報的信息如何影響股票回報?股票回報如何因公司的季節性而不同?還缺少研究。可能的原因是,按照價值投資的思路,本來就立足長遠,不做一年以內的“波段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基本面分析是“有效市場”的“異象”;讀財報能多賺錢,說明股市并未充分吸收會計信息。另一方面,價值投資的超額報酬,并不是必然的保證,而只是提高了多賺錢的概率。
4、分析師行為。
缺季報研究。分析師對公司盈余的“一致預測”(平均值)、預測偏差、預測修正等,與股票市場表現有何關系?常見的研究還是局限在年報方面。
5、估值研究。
缺季報研究。經典的剩余收益模型(Ohlson,1995)是基于年報數據的。
6、盈余質量與盈余管理研究。
這方面,默認的含義仍然是針對年報的。季報的盈余管理已有學者關注。不過,兩種盈余管理也有諸多不同。年報盈余管理的動機包括達到特定閾值、避免違反特定契約等,季報盈余管理則可能平滑各季度的盈余;某年度盈余管理只是一次操作,而各個季度的盈余管理卻各有不同,比如一季度和三季度;年報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經超出利潤表,涉及另兩張表,但季報的研究范圍還比較有限。以下是國內的兩篇季報盈余管理研究文獻。
徐焱軍,劉國常. 年內各季度盈余管理程度的差異——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第8期
路軍偉,劉瑤瑤. 無利不往,擇時而動——公司來年信貸需求與三季報盈余管理.中國經濟問題,2020年第1期
7、信息披露研究。
年報季報都是以財務會計報表為核心的信息披露。既然對報表存在操縱行為,那么,對更大范圍的披露行為進行操縱也就不足為奇了。披露包含定性的信息(研究方法常用內容分析法),也包括披露時機的問題。因此,可以將披露研究與盈余管理研究視為同一大類,其目的都在于給信息使用者留下某種特定的印象,屬于印象管理的方式。印象管理比傳統的盈余管理更加復雜、隱蔽,形式更多樣,動機上更加主動。其關系如下圖。
在信披擇時方面,也有文獻涉及。不過,他們主要關注一季報。半年報和三季報的擇時情況,尚不清楚。
唐躍軍,薛紅志.企業業績組合、業績差異與季報披露的時間選擇——管理層信息披露的組合動機與信息操作. 會計研究,2005年第10期
薛爽,蔣義宏.會計信息披露時機與內幕交易——基于年報首季報披露時差與異常超額交易量的實證研究. 中國會計評論,2008年第2期
此外,如果將會計報表審計視為信息披露質量的“加持”,那么,與年報的強制審計相比,季報中報的自愿審計也可歸為信披研究一類。已有兩篇來自廈門大學的文獻如下,分別涉及自愿審計的因與果。
杜興強,周澤將. 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自愿審計的公司治理動因——基于深圳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吳水澎, 牟韶紅.自愿審計、公允價值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基于2006 -2007 年上市公司中期報告的經驗證據.財經研究,2009年第3期
8、跨國會計研究。這個問題太難。比如,制度環境的國別對于季報中反映的季節性因素有何影響?
04 季報研究的簡評與展望
總體上,前述第1、2類研究可能有些過時,第3~5類研究還基本無人涉及,第6、7類研究很有意思,還有很多子題目值得研究。第8類,不提也罷。需要強調,以上所述并不保證是全覆蓋的。除此之外,肯定還存在許多其他與季報緊密相關的問題。例如,按照北京大學姜國華教授等在《宏觀經濟政策與微觀企業行為——拓展會計與財務研究新領域》(發表于《會計研究2011年第3期》)所提的思路,就需要回答,我國宏觀經濟中有哪些規律性的季節性現象?如何在稅收、金融等政策中考慮季節性因素?
季報研究不僅僅是以季報為研究對象,還可以是以季報為數據來源展開研究。上述研究最明顯的缺陷之一是,它們僅僅將季報視為一種信息披露形式。但從信息的具體內容來看,季報的特殊性在于它反映了公司經營管理的季節性。學者們認為,會計的本質既是“信息系統”,也是“管理活動”。現有研究重信息而輕管理,也就是重外部的投資者而輕內部的管理者,重現象、形式而輕實質、內容。從企業管理的意義上看,讀季報、研究季報必然要涉及季節性管理問題。需要回答,季節性的經濟后果有哪些?企業應當如何預測、評價和利用季節性?例如,元祖股份(股票代碼603886)、南寧糖業(股票代碼000911)等公司的季節性程度如何,管理水平如何?“馬爸爸”的“光棍節”、某東的“618”,到底有多大影響?
理論是灰色(晦澀?)的,但生命之樹長青。季節性管理問題的基礎是恰當地衡量季節性。下次,本號打算利用上市公司近年季報數據,計算季節性因子,以確定各行業的旺季、淡季,衡量季節性的強弱。圍觀,也有看熱鬧和看門道的不同。后一種,快快點贊、轉發,現出原形!
文章來源:財報這么有趣
更多財稅知識,請關注本號!
張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