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課文內(nèi)容】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文章分析】
《孫權(quán)勸學》是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創(chuàng)作的一篇記敘文。選自《資治通鑒》,文題為后人所加。此文既記敘了呂蒙在孫權(quán)勸說下開始學習,之后大有長進的故事,也贊揚了孫權(quán)、呂蒙認真學習的精神,并告誡人們學習的重要性。此文簡練生動,首重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極富表現(xiàn)力,毫無冗繁之處,更是運用了側(cè)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風采。
【背景介紹】
孫權(quán)(181-252),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開國皇帝。東漢末,繼其兄孫策占據(jù)江東六郡,后與劉備聯(lián)合,大敗曹操于赤壁。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呂蒙(178-219),字子明,東吳大將。少時不讀書,以膽氣稱,后接受孫權(quán)勸告,讀了許多兵書、史書,智勇雙全。倍受孫權(quán),魯肅的信賴。魯肅死后,掌管東吳軍事,率軍暗襲荊州,領(lǐng)兵襲破關(guān)羽。魯肅(172-217),字子敬,三國時吳王的得意謀臣,倍受賞識。從小喪父,靠祖母撫養(yǎng)。他少有大志,輕財好施,喜歡習武騎射。周瑜死后,官至東吳大都督,統(tǒng)領(lǐng)東吳兵馬,東吳重臣。
三國時期,孫權(quán)大將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破曹操軍隊,不久周瑜病死了。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孫權(quán)的謀佐,然而劉備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吳三方鼎峙的局面。為了加強國力,孫權(quán)勸呂蒙多學習。“孫權(quán)勸學”的故事就發(fā)生了。
【學習目標】
了解《資治通鑒》及與司馬光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熟記重要的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
分析人物對話,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文中語氣詞和稱謂語的含義。
學習孫權(quán)和呂蒙的精神品質(zhì),提高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字詞積累】
1、初:當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quán):指孫權(quán),字仲謀,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國號吳,不久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稱帝。
3、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
4、卿:古代君對臣或長輩對晚輩的愛稱。
5、今:現(xiàn)在。
6、涂:同“途”。當涂掌事:當涂,當?shù)溃串敊?quán)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異議:當涂:地名)。
7、辭:推托。
8、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9、孤:古時候王侯的自稱。
10、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34;經(jīng)”指四書五經(jīng),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11、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
12、但:只,僅。
13、涉獵:粗略地閱讀
14、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時候。
17、過:到;到達。
18、尋陽:縣名,現(xiàn)在湖北黃梅西南。
19、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20、非復:不再是。
21、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2、但:只,僅。
23、孰若:誰比的上;誰像(我)。孰:誰,若:像。
24、就:從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少”(與常見的“多”的解釋不同)。
27、何:為什么。
28、呂蒙:東吳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人
29、耳:表示限制,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30、始:開始。
31、與:和。
32、論議:談論,商議。
33、大:非常,十分。
34、驚:驚奇。
35、今:現(xiàn)在。
36、者:用在時間詞后面,無翻譯。
37、復:再。
38、即:就。
39、拜:拜見。
40、待:等待。
41、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對呂蒙親昵的稱呼;在吳下時的沒有文學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語氣詞。
46、乎:啊。表感嘆語氣。
47、以:用。
48、見事:認清事物。
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
卿今當涂掌事:涂,通途
一詞多義
當:
但當涉獵(助動詞,應當)
當涂掌事(動詞:正)
見:
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
古今異義詞
辭
古義:推脫。(蒙辭以軍中多務)
今義:美好的詞語。
治
古義:研究
今義:治理
及
古義:到了……的時候。(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以及。
過
古義:到。(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經(jīng)過。
更
古義: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義:更加。
但
古義:只。(但當涉獵)
今義:轉(zhuǎn)折連接詞,但是。
博士
古義:當時掌管經(jīng)學的學官。(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今義:學位名稱。
往事
古義:歷史
今義:過去的事
大
古義:很
今義:指面積、體積、容量、數(shù)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
孤
古義:古時候王侯的自稱,我
今義:獨自,孤獨
就
古義:從事(文中)
今義:就
【知識鏈接】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記錄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長于描寫戰(zhàn)爭。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資:幫助; 治:治理; 通:通史; 鑒:借鑒——說明編撰目的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對《資治通鑒》的稱譽,評價:“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世之得失”。
編年體:指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guān)歷史事件的體例。編年體是以時間為經(jīng),以史事為緯,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以編年體記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國,代表作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
翻譯五字法:
留——保留,表時間、年號、人名、字號、官名、地名、國號等的詞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替換,用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替換古代漢語單音詞。
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補——補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
刪——刪去無實在意義的虛詞,不譯。
翻譯原則: 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翻譯要求: 信、達、雅。
【作者介紹】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主編史書《資治通鑒》,著有《司馬公文集》 《稽古錄》等。
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諫議大夫、翰林學士、御史中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后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后任尚書左仆射(yè)(即宰相),上任后立即廢除新法,不久辭世,謚(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jié)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 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一層:從開始到“蒙乃始就學”,寫孫權(quán)勸學,呂蒙就學。
第二層:從“及魯肅過尋陽”到最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jié)友而別”。
【句子分析】
1.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
雙重否定,語氣堅決,突出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體現(xiàn)了孫權(quán)對呂蒙的關(guān)心與厚望。
2.蒙/辭/以軍中多務。
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
3.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孫權(quán)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嗎?
孫權(quán)進一步勸,根據(jù)呂蒙的實際情況,運用反問句強調(diào)了自己的觀點:不要求他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同時,也暗含對呂蒙推托的不滿,接著用一“但”字,聲明只要求呂蒙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
4.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
5.卿/言多務,孰若孤?
你說軍中事務多,誰能比得上我呢?
6.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我經(jīng)常讀書,自己認為大有好處。”
孫權(quán)現(xiàn)身說法,鼓勵呂蒙讀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這番勸說,既可以看出孫權(quán)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關(guān)心、期望,言辭使呂蒙無可推辭。
7.蒙/乃始就學。
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8.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
到魯肅經(jīng)過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
一個“及”字就由孫權(quán)過渡到魯肅嘆學,略去了呂蒙學習的過程。“大驚曰”描繪出魯肅驚訝的神態(tài),這是一種情不自禁的贊嘆。從側(cè)面描寫呂蒙“學”有所成。
9.“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以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
10.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幾天,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了,長兄怎么知曉這件事這么晚啊!”
呂蒙用近似調(diào)侃的語氣再次突出學習的巨大作用和他的進步之大,言語中充滿自得之情,與前文的推托形成對比。
11.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拜蒙母”“結(jié)友”,可見魯肅對呂蒙的敬佩,從側(cè)面襯托出呂蒙學識進步的驚人。
【內(nèi)容梳理】
1.文言文中的稱謂語非常豐富,有自稱,有他稱(除一般他稱,還有愛稱、敬稱等)。文中的三個稱謂語分別屬于哪種情況?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卿:君對臣的愛稱。
(2)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孤:王侯的自稱。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大兄:對朋友輩的敬稱。
2.文章關(guān)于“學”寫了哪些內(nèi)容,請簡要概括。
孫權(quán)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詳寫)
概括:本文主要講了呂蒙在孫權(quán)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有了驚人的長進,令魯肅刮目相看并與之結(jié)友的故事。
3.故事情節(jié)是如何開展的?
通過人物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
4.找出孫權(quán)“勸學”的具體語句,并分析他是如何勸說成功的?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揭示學習的必要性)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學習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務,孰若孤?(委婉的批評,指出讀書的可能性)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現(xiàn)身說法,讀書的益處)
先以古為鑒,說明讀書學習的必要性;再現(xiàn)身說法,鼓勵呂蒙學習。
5.體會語氣
“不可不學!”雙重否定,語氣堅決 、嚴厲中又可見關(guān)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 反問語氣,不悅、責備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止語氣,懇切、關(guān)心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懇切、關(guān)心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吃驚,贊嘆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深感自豪、自得。
6.孫權(quán)又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言辭懇切,略有責備;現(xiàn)身說法,語氣殷切。
7.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孫權(quán):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從孫權(quán)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權(quán),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guān)心、期望,又不失主人身份。
魯肅:情不自禁地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在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直判若兩人,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此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非同一般。
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語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7.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diào)上有區(qū)別嗎?請簡要說明。
孫權(quán)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diào)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diào)是不同的。
8.“士別三日,既更刮目相待。”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人也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一切的人和事。
9.總結(jié)概括三人的性格特征。
孫權(quán):不失人主,對部下既關(guān)心又要求嚴格、循循善誘、有耐心、平易近人、好學等。
呂蒙:知錯能改、謙虛好學、善于輕取別人的意見坦誠豪爽、有幽默感等。
魯肅:識才敬才愛才、講禮節(jié)。
10.文章是怎樣表現(xiàn)呂蒙學識進步的?
語言描寫(側(cè)面):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語言描寫(正面):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行為描寫(正面):肅逐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11.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jié)友”?
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趣相投。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12.文中的中心人物是孫權(quán)、呂蒙、還是魯肅?為什么?
中心人物是呂蒙。因為寫孫權(quán)是為了寫孫權(quán)勸學,是呂蒙發(fā)奮學習的動因;寫魯肅是為了證明呂蒙發(fā)奮學習的效果,即才學突飛猛進。
13.從魯肅與呂蒙結(jié)拜這件事中,你悟到了什么?
魯肅以前不與呂蒙結(jié)拜,因為那時的“吳下阿蒙”只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修養(yǎng)的人,魯肅看不起他。現(xiàn)在魯肅要與呂蒙結(jié)拜了,是因為呂蒙已變成了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魯肅很欣賞他。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有知識,有文化,才能得到別人的賞識,才能被別人看得起。
14.呂蒙由不學到學到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么樣的啟示?
①讀書學習非常重要。(學習對成長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③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tài)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④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
⑤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要虛心接受教育;
⑥活到老,學到老……
孫權(quán)勸學的角度:說話做事要講究方式方法,教育別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誘;
魯肅贊學的角度:看待事物要不斷更新觀念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寫了呂蒙在孫權(quán)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有了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jié)友的佳話。借此說明人只要肯學習,就會大有長進的道理。
【寫作練筆】
1.課外積累有關(guān)讀書的名言警句和有關(guān)名人讀書的故事。
2.課外閱讀《傷仲永》,試從內(nèi)容、主題、寫法上和《孫權(quán)勸學》進行比較,談談你的看法。
3.課外閱讀《三國演義》,找出其中主要人物的稱謂,做簡單的梳理與歸納。
【寫作參考】
1.記事簡潔,剪裁精當。
全文只寫“孫權(quán)勸學”和“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寫孫權(quán)勸學,著重以孫權(quán)的勸說之言來表現(xiàn)他的善勸,略寫呂蒙的答語和反應;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寫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對話,略寫二人“論議”的內(nèi)容,并僅以“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一句作結(jié)。此外,人物的語言也非常簡潔,極富表現(xiàn)力,毫無冗繁之處。
2.正面記言,側(cè)面烘托。
本文的對話言簡義豐,寥寥數(shù)語就使人感受到三個人物說話時各自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寫人物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外,還通過魯肅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jié)論。
3.注重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
本文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shù)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拓展積累】
相關(guān)成語:
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的人。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事物。
【閱讀擴展】
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jù)三江虎視天下, 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 是其略也。 ——孫權(quán)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讀書之法, 在循序而漸進, 熟讀而精思。 -朱熹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fā)憤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 -杜甫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孔子
書猶藥也,善讀可醫(yī)愚。 ——劉向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錢福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劉彝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莎士比亞
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 伏爾泰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 --- 劉向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 莎士比亞
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它會把無用的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
-----達 · 芬奇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zhì)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qū)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jīng)常逃學。 一次,他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么。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有恒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于成為偉大的詩人。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jīng)》。經(jīng)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jīng)》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關(guān)注我,私信免費領(lǐng)取電子版】
何悅林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