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企業上市是一個漫長、繁瑣且專業的過程,也是對企業各方面的能力是個巨大的考驗。
公司股東在做出“上市決定”前,應在多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心理準備,這些準備包括:理性看待上市與非上市、恰當評估公司營運背景及營運能力、全面了解國內證券交易所所有板塊及國外證券交易所的主流板塊等,今天老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跟大家聊聊“理性看待上市與非上市”這個話題。
不能片面地認為,企業上市就是圈錢
自深交所與滬交所成立以來,就一直有二種聲音。一種是企業上市就是圈錢,那是務虛,還是干實業重要,其代表有老干媽、順豐(現已借殼上市)、娃哈哈等;另一種是企業有條件一定要上市,這樣會有廣闊地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在2015年前后,當時有人曾說道,“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不是已經上市,就是在上市的路上”。
老牛認為,圈錢不是“搶錢”,雖然不好聽,但并不違法,在資本市場與圈錢意識最相近的,就是“割韭菜”了,相對于非法集資,圈錢明顯聽起來順耳多了。其實企業上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去財務杠桿的背景下利用股權直接融資,相對于間接融資而言,直接融資能減少企業還債風險,讓企業能利用資金做長期規劃,便于企業更好地發展。但由于國內資本市場發展較晚,在前期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現,讓一部分上市企業的股東鉆了政策的空子,不能因此就給企業上市扣上“只會圈錢”的帽子。
理性看待企業上市的好處與風險
企業上市的好處,除了有融資優勢,降低企業融資風險外,還具有一定品牌效應、吸收與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能使企業管理進一步完善,能在陽光下讓公司更好地發揮“法人”所特有的優勢、在發展過程中更好地與資本市場對接等。當然,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股東所承擔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前中國首富、國美掌門人黃光裕操縱股市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這對企業、對股東都提出更高的挑戰及更嚴格的自律。我們不能只看到公司上市光鮮的一面,更要看到背后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畢竟股票一旦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換易,散戶的利益還是要得到有效的保障,這就決定著非上市能干的事,上市公司不一定能干,尤其是對于上市公司的董監高及主要股東,也會在資本市場成為公眾人物,不僅在經營公司過程中的決策要合法合規,即使生活作風的污點也會刻意放大,進而影響股價??梢哉f,企業上市所帶來的好處與承擔的責任與風險相輔相成的。
想要賺錢的公司,還是要值錢的公司
企業上市好,還是不上市好?企業該不該上市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老牛先問你,你是想要賺錢的公司,還是想要值錢的公司?如果想要賺錢的公司,怎么能使公司利潤最大化就怎么做,上市與企業利潤率提升沒有直接關系;如果想要值錢的公司,那么能做的唯一選擇,就是對接資本市場。
截止到2020年底,在中國上市的企業有近4000家,據國內某著名資本合伙人透露,近4000家上市企業集中在1200個家庭或財團中,包括一部分央企和國企。可以這樣說,未來企業家不僅比的是所擁有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比的是擁有上市公司的數量。
一個好產品、一個好企業并不一定被資本看好,但一個有好的商業模式、一個值錢的公司一定會獲得資本的垂愛。很多人不明白投資人賺的是什么錢,認為賺的是企利潤,如果這樣認為就錯了。京東從成立開始,一直虧了8年才扭虧為盈,但不影響劉強東450億的身價;美團虧了1200億,也不影響創始人王興530億的身價;軟銀投資阿里,得到近2000倍的投資回報率,像這樣的情況,在資本投資市場還是比較多的。
有人會說,利潤是無盡的,分配了可以再賺,但股票是有限的,賣完了、套完現就沒有了,如果這樣認為就太天真了。企業上市后,隨著持續經營,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加上上市后的并購與投融資,企業會適當地增發股票;另外,經營較好的上市企業都會有旗下的投資公司,會投資其他的上市公司或其他質優的公司,這些公司也會有自己的股票,應該說股票也是賣不完的,只要企業不倒閉。
一個企業如果有好的商業模式,能得到一個好的資本投資,那么一定是未來可期。一旦其與資本市場對接,就是原子彈裂變一樣,估值呈幾百上千倍的速度增長,這就是資本市場的魅力,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企業會不顧一切沖刺IPO的原因
當然并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做商業模式改造,并不是每家企業都適合上市,這要對企業做恰當的評估,下一期我們再聊聊這個話題。
被強行收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還有股東說,一旦上市,被野蠻收購,失去控制權怎么辦?“寶萬之爭”就是個例子。假如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較低、盤子較小,從理論上來說,還是有可能被強行收購的,但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
當收購方收購達到5%時,按照相關規定,要發布公告(舉牌),意思是說,請公司股東注意,我收購達到5%了。就像小朋友們在幼兒園向老師報告:阿姨,我要尿尿了。這時候,幼兒園的阿姨就會做好準備,防止小朋友尿褲子。這時候,被收購公司的股東就會警覺甚至會采取措施。收購方如果繼續收購,第二次達到5%時,仍然要發布公告,被收購方就會開始行動,比如與收購方洽談,表明態度,如果雙方有意愿,可能會達成收購或是其他合作協議;如果沒有意愿,被收購方會向收購方發出警告,比如再這樣收購下去會采取什么措施甚至執行“毒丸計劃”;如果收購方執意收購,當達到一定比例(超過第一股東股權占比)或達到30%時,觸發收購邀約,現有股東都可以按二年內股票最高價出售給收購方,收購方不收購還不行,當然也有股東不會賣。這時候就有二個可能發生,一是所有股東都把股份賣給收購方,這時候有極大可能在外的流通股少于上市標準(4億以上20%流通,否則退市),就會強行退市,最終買了一個非上市公司;還有一個可能是,流通股符合上市條件,但被收購方執行了“毒丸計劃”,導致收購了一家面目全非的公司,且毫無利用價值。
所謂毒丸計劃,原指動物在受到威脅時,自己先把毒藥吞下去,即使自己被對手吃下去,雖然自己不會存活,但對手也會被毒死。毒丸計劃,雖然是一個傷敵一千、自毀八百的損招,但在應對野蠻收購時,往往會發揮奇效。毒丸計劃包括,與股東攜手增發股票(你一邊買,我一邊增發)、發債(拼命發債,給公司經營造成較大的困難)等,這個時候就是被收購,對于收購方來說也是個爛攤子。“寶萬之爭”中,王石就使用過毒丸計劃,找到時任大股東華潤,要求增發股票來對抗寶能,有空老牛寫個“寶萬之爭”的連載。
隨著現在資本市場的完日趨完善,象“寶萬之爭”的這種情況現在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比如阿里的馬云、騰訊的馬化騰擁有的股權占比都不高,但并不意味他們對公司沒有控制權。國內合伙企業持股平臺的使用、對公司章程主要內容的修改、國外的AB股等都能以有限的股權占比來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控制不了股東會可以控制董事會,控制不了董事會就把一票否決權抓死,當初黃光裕就在在公司章程中約定,其擁有經營與決策的一票否決權,正是因為這個一票否決權,股東大會形成的決議黃光裕在服刑期間未簽字讓陳曉未能達到控制國美的目的。
股東對上市與非上市的理性認識很重要,無論選擇上市或不上市,老牛認為都沒有錯,但選出的結果一定要適合自己企業。企業真要選擇上市應充分做好心理準備,畢竟上市規劃最怕的就是上市過程中舉棋不定、半途而廢,就像汽車在高速公司行駛到一半,突然要回去,無法調頭一樣,這樣會對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