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供稿:深圳市中醫院骨傷科一病區 廖州偉
每當天氣轉涼
為了讓你早早地穿上秋褲
媽媽總會用一招慣用招式
關節炎真的是凍出來的嗎?
它如何形成,又要如何治療呢?
來聽聽骨科醫生怎么說吧
什么是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
它是一種退行性疾病,一般認為與衰老、創傷、炎癥、肥胖、代謝障礙、遺傳等因素有關,其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1 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是絕大多數患者就診的第一主訴。
初期多為非持續性地輕中度疼痛,休息可緩解,受涼時可誘發。
2 加重疼痛
隨著疾病的進展,疼痛可能首先影響上下樓梯或蹲下起立動作。疾病進展到中期時疼痛癥狀會進一步影響到平地行走。晚期可以出現持續性疼痛,明顯影響活動,甚至影響睡眠及非負重活動。
3 關節活動受限
膝關節炎早期影響膝關節活動不明顯,多表現為膝關節長時間固定姿勢后改變體位時短時間不靈活感。
在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活動度下降,稱之為“晨僵”。一般晨僵持續時間短,多在30分鐘內,活動后可緩解。晚期關節活動可能明顯受限,甚至導致殘疾。
4 關節畸形
早期畸形不明顯,隨著疾病進展、軟骨層變薄、月板損傷脫落或骨贅增生等變化都可導致膝關節出現明顯內翻、外翻、旋轉畸形。膝內翻畸形是骨關節炎最常見的畸形。
內翻畸形示意圖
5 關節腫脹
部分膝關節會因骨質增生或關節積液會出現關節腫脹。
6 骨摩擦感(音)
關節軟骨有減少關節摩擦力的功能,當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整時,關節活動會出現關節摩擦的感覺或嘎吱作響,稱之為骨摩擦感(音)。
7 肌肉萎縮
晚期患者會出現持續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從而引起關節無力。
患者行走時常會感到腿軟、關節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動障礙。
1.老齡化
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在老年人中常見。然而,檢查證實在一些老年人中并不發生,因此骨關節炎并非衰老后的必然結果。
2.軟骨合成細胞與基質合成代謝平衡被破壞
在關節軟骨中軟骨組織包圍在蛋白多糖基質中,細胞、基質及潤滑液的性質改變均可引起骨關節炎。
3.關節力學改變
關節軟骨超負荷應力(超重、肥胖、劇烈運動等),可造成軟骨退變、軟骨下骨硬化,減震作用減弱;
若半月板、韌帶損傷,形成膝關節不穩定,均可引起膝骨關節炎發生及發展。
臨床上多通過以下幾個
影像學檢查方法來
明確膝骨關節炎的診斷
X線檢查:
X線平片為最常用的骨關節影像學檢查技術。在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硬化和變形、邊緣性骨質增生和骨橋、關節面下囊性變、關節內游離體、鈣化、骨質破壞和疏松等方面具有相當的價值。
CT 和 MR 檢查:
CT主要用于骨質和關節間隙的顯示、三維重建等。
MR可作任意切面的檢查,成像參數多,所含信息量大,特別是可清楚地顯示關節內的各種結構,如肌腱、韌帶、關節軟骨和滑膜等,并可顯示骨髓內的信號改變。
關節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關節內部的情況,如關節內的韌帶、滑膜和軟骨表面的情況,并可作某些關節鏡下的治療。但關節鏡檢查為有創性檢查,對關節周圍病變的顯示則有很大的限度。
臨床標準 | 臨床+放射學標準 |
1、近1月膝關節疼痛 | 1、近1月膝關節疼痛 |
2、有骨摩擦音 | 2、X線片示骨贅形成 |
3、晨僵≤30min | 3、關節液符合骨關節炎 |
4、年齡≥38歲 | 4、年齡≥40歲 |
5、有骨性膨大 | 5、年齡≥40歲 |
6、有骨摩擦音 |
(臨床標準滿足1+2+3+4或1+2+5或1+4+5者可診斷;臨床+放射學標準滿足1+2或1+3+5+6或1+4+5+6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