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人口問題近來很受關注,討論度頗高。
年初公布的2020年出生人口,比上年下跌15%,被媒體稱為“斷崖式”下跌。就在昨天(4月27日),北京衛健委公布2020戶籍人口出生數據,相比2019年下降了約24%,創下十年來的新低。
由于有了前面各類數據的打底,吃瓜群眾們早就有了心理預期,所以表現比較淡定。
本來,人口是個比較宏觀的話題,咱們一般是不參與的,不過,一個網友的評論,激起了我想加入討論的欲望。
他是這么說的:
這個說法,在我截圖時得到了548個贊。可見,當前孩子上學的競爭,是比較讓家長們痛苦的,競爭小了,他們很高興。
那么,人少了,孩子上學競爭會不會變小呢?我們來嘗試分析一下。
就以大學畢業生的人數來看吧。
2020年的大學畢業人數是874萬,根據教育部的預測,這個數字在2021年將達到909萬,2022年突破1000萬。
而2020年新出生的人口,總共只有1000萬出頭(后面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就簡化為1000萬),2022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有1000萬。
雖然是兩個相同的1000萬,但代表的含義,卻是冰火兩重天。
大家都知道,現在中考的平均錄取率是50%,我們再假設考上高中的這些孩子,將來平均有80%能考上大學。
以2020年出生的全部1000萬嬰兒來計算,18年后,也就是2038年錄取的大學生,只有1000 * 50%(中考錄取率) * 80%(高考錄取率) = 400(萬人)。
新錄取大學生400萬人,這個數字連2020、2021、2022這幾年畢業大學生的一半都不到,到時候,很多大學能不能招滿學生都是個問題。
所以總體來看,競爭確實是小多了。
不少家長現在雞娃雞得挺瘋,但你現在生個二胎、三胎,或者新人這幾年生老大,總體上說,壓力就小不少。
選擇,總是大于個人努力的。
有人可能會說,孩子少了,學校、老師肯定也會相應減少的,所以實際競爭并不會變小。
這個話,只說對了一半。
適齡的孩子減少這么多,從幼兒園算起,小學、中學、大學,將來都會面臨一波合并、裁撤、減員的浪潮。
但是,這個浪潮會比人口變化的浪潮稍微滯后一點。
道理其實很簡單,合并、裁撤、減員這種操作,只會在問題堆積到了一定程度才會去修正,而不是在剛有苗頭的時候就做。
大家看這幾年各地都在大規模興建、擴建學校,就是在解決前些年涌入城市的人口較多,造成教育資源相對緊張,大家普遍面臨的“上學難”問題。
當校舍、教師等等資源都是按1000萬人配備,而學生只有400萬的時候,會發生什么呢?
我們看看隔壁幾個先發地區就知道了。
中新網2008年的“舊聞”,我國臺灣省的大學錄取,創下了最低分數線7.69分,五科一平均,每科連一分都不到。
新聞中還說:
考務官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考生逐年減少。
到了2013年,上臺大醫科也只要544分,而39分就能上大學了。
降低門檻只是開始,因為招不到學生,一些學校會越來越困難,直至倒閉。
隔壁的韓國已經有了這個苗頭:
我們前面說了,倒閉、合并會有個“滯后”期,但不管這個滯后的時間是多長,最終,學校的合并、裁撤是肯定會發生的。
所以,別看現在各類輔導班、民辦學校搞得熱火朝天,過個10來年,市場規模就要萎縮至少一半,降薪、裁員肯定不會少的。
與之相對應,現在想去大中小學、幼兒園、輔導班當老師的有志青年,也要想好20年后,自己40-50歲之間,面臨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被裁員怎么辦。
當然,隨著人口減少,市場規模萎縮的不止是學校,還有其他不少行業,更別說面臨壓力的養老金了,人口下降從來不是什么好事。
當然,有萎縮的市場,就有相應增長的市場,比如,越來越火的單身經濟:
當“滯后”這個階段過去了,有倒閉的,有合并的,學校、師資這些軟硬件和人口規模匹配了,競爭的烈度,也就和現在差不多了,說不定比現在卷得還厲害。
所以,即使是生娃,抓住中間這個窗口期,選在那幾年中生娃,遠比你個人拼命努力的“雞娃”,要有用得多。
?還是那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
丁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