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宇
鈴木健吾成為第一個跑進2小時05分的黃種人。
世界田徑正在提速!不管是室內場地賽還是公路馬拉松,最近一系列“破紀錄”都太過搶眼。
上個周末,在日本滋賀縣大津市舉行的2021年琵琶湖馬拉松中,25歲的鈴木健吾以2小時04分56秒奪冠,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全馬跑進2小時05分的黃種人。
這只是近來一段時間全球跑道上各種新紀錄中的一個——從60米到800米,從1500米到1英里(約1.6公里),從半程馬拉松到全程馬拉松,精英跑者們的速度都越來越快。
為什么經過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擾和沖擊,跑者們反而不停地跑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成績?
美國小將格蘭特·霍洛韋打破了60米欄塵封27年的世界紀錄。
年輕人正在提速
兩天前,當日本跑者鈴木健吾以2小時04分56秒的成績沖過琵琶湖馬拉松的終點線時,這個將黃種人馬拉松紀錄帶入“204時代”的年輕人只有25歲。
而就在一年之前,在東京馬拉松上以2小時05分29秒打破日本男子馬拉松國家紀錄的大迫杰,當時也才29歲。對于馬拉松選手來說,他還處在“黃金年齡”的初期。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年輕一代精英跑者的提速,正是一系列“新紀錄”出現在跑道上的重要原因。
23歲的美國小將格蘭特·霍洛韋在不久前結束的世界田聯室內巡回賽西班牙馬德里站的60米欄比賽中,以7秒29的成績打破了塵封了27年的世界紀錄。而這位小將在2019年首次參加世界大賽就在多哈世錦賽上獲得110米欄項目的金牌。
此外,在2月初,17歲的霍布斯·凱斯勒以3分57秒66的成績,打破了全美高中室內賽的1英里(約1.6公里)紀錄,同時也是世界U20室內賽的第二好紀錄。
18歲的“天才少女”阿辛·穆則是在美國SEC室內田徑錦標賽800米決賽中,以1分58秒40的成績打破了室內世界青年紀錄,而她改寫的這個紀錄,其實是18歲的英國“天才小將”霍德金森剛剛以1分59秒03的成績創造的。
除此之外,比這些“天才”都更年輕的15歲小將格里爾安以2分02秒44刷新了U18女子800米室內紀錄……
在馬拉松跑道上,年輕跑者同樣人才輩出。去年12月,瓦倫西亞半程馬拉松比賽中,男子半馬組前4名的選手全部打破了世界紀錄,25歲的肯尼亞選手基比沃特·坎迪更是以57分32秒的成績將男子半程馬拉松紀錄提高了整整29秒。
其實在中國的馬拉松跑道上也是如此。盡管還沒有能夠改寫國內紀錄,但是不滿23歲的彭建華已經嶄露頭角——他在南京馬拉松跑出了2小時8分50秒,距離中國國家紀錄僅有35秒差距。
基普喬格穿著高科技跑鞋完成人類“破2”。
科技,從腳下改變
在你爭我趕的競技大環境下,精英跑者們沖擊個人最好成績甚至是國家紀錄和世界紀錄的信心,同時也源于更好的裝備。
最近幾年,跑鞋上所謂的“黑科技”,成為了人類沖擊極限的最重要武器之一。
2017年,當“馬拉松之王”基普喬格在意大利蒙扎賽道上首次嘗試全程馬拉松“破2”挑戰時,他腳下的那雙Nike Zoom Vaporfly Elite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
彼時,耐克公司在跑鞋的宣傳策略中就已經明確提到了——精英跑者穿上這雙鞋可以有“提高成績4%”增益。
而當基普喬格在2019年完成了“破2”壯舉之后,他腳上的那雙Nike ZoomX Vaporfly NEXT%更是引發了爭議——不少輿論擔心“不公平的裝備競爭”,可能會讓跑道出現像10多年前鯊魚皮泳衣的那種不合理提速。
不過,世界田聯隨后也做出了官方聲明:“任何跑鞋的鞋底厚度超過40mm,碳板使用數量超過一塊的都將被禁止使用”,像基普喬格“破2”時腳上的那雙跑鞋,是符合比賽規定的用鞋。
也正因如此,在世界田聯允許的規定范圍內,包括阿迪達斯、New Balance、索康尼以及國內的跑鞋品牌特步,都開始在全新的泡棉和碳板上下功夫——這場“裝備競賽”也從馬拉松賽道上延伸到室內場地賽的跑道。
類似泡棉加碳板的設計概念還被“復制”到了釘鞋上,并且在這一兩年越來越多被精英選手使用。
“從絕對效果上來看,可能釘鞋的提速作用不如馬拉松跑鞋明顯。”在接受《Runner’s World》采訪時,密歇根大學研究生物力學與運動性能的博士杰夫·伯恩斯強調,“但徑賽的環境可控,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按照伯恩斯博士的研究,各種品牌的跑鞋和釘鞋的性能差距正在縮小,所以不同的選手穿著各種品牌的跑鞋,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成績的提高有所幫助。
鈴木健吾。
疫情帶來的長期訓練,初見成效
身處活躍的競爭環境之中,并且穿上了更具科技感的裝備,但如果精英選手的自身能力沒有提高,依舊不可能會出現大面積提速。
而在過往,冬訓之后密集的賽程對于跑者們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中短距離的比賽中,室內賽季結束后,室外賽季緊跟著就拉開大幕,參賽者們雖然可以通過比賽來調整狀態,但是不停比賽所帶來的疲勞和負荷都在積累。
然而,疫情打亂了世界田聯的各項比賽計劃,在無賽可比的“空窗期”,跑者們雖然在收入和比賽機會上有所缺失,卻獲得了更多訓練和恢復的時間。
“疫情剛開始時,很多人覺得沒有比賽了,大家可能就不訓練了,但反而一個令人意外的情況是——沒有比賽之后,跑者們的訓練更專注了,甚至有了恢復傷病的時間。”資深跑者沈昊澤曾經和澎湃新聞記者分析了疫情之后跑圈提速的原因。
而在伯恩斯博士看來,疫情期間“被迫”處于長時間訓練的選手們,反而有了更多時間去反思和對比曾經訓練中的不足,以及密集比賽給自身狀態帶來的起伏。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靜下心來集中精力,田徑成績反而會有所突破。”
今年2月中旬,當波士頓跑步教練馬克·庫根指導埃勒·珀里爾以9分10秒28的成績刷新了兩英里(約3.2公里)的美國紀錄時,他的一句感慨同樣可以解釋跑道大面積提速的原因:
“遠動員們想要比賽的欲望被壓抑太久了,肯定是需要釋放的。”
責任編輯:騰飛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