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名篇,收入初中語文課本。其中的一句詞有兩個版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
最后一句到底是路轉“溪頭”,還是路轉“溪橋”?
我以為應該是“溪頭”。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從整個詞看,第二段主要運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正常順序應該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路轉溪頭,忽現社林邊舊時茅店。這么個順序一調整,意思就通順了,連貫了。
要是按照課本的觀點: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則這兩句是孤立的,讀起來欠通順,意境也差遠了。
其次,山前的溪水應該很小,不大可能有橋的。也鮮見溪橋這一說法。
倒裝句,在古詩詞中應用很普遍。

毛主席詩詞中也經常用倒裝句,如“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一般文章認為意義為:喜看大片莊稼如浪濤滾滾,盡是農民英雄們在暮色中收工歸來。
我以為這也是一個倒裝句,正常順序應該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夕煙下遍地英雄。這么一調整,意境大不一樣了,解釋也更通順了。所以說下夕煙不是在暮色中收工歸來的意思。
古詩詞的倒裝句,有時是為了平仄、押韻,有時是為了對仗工整,只有很好地理解了古詩詞的倒裝修辭手法,才能做到精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