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年來,有關部門及游戲平臺不斷推出“防沉迷”監管政策及措施,對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充值金額進行限制,但孩子沉迷游戲、大額充值退費難的事件仍時有發生。未成年人為何能頻頻突破“防線”?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調查發現,部分游戲的防沉迷系統漏洞明顯,可通過網上搜索的成人身份證進行實名認證,或在游客模式下登錄游戲直接消費充值,未成年人也能輕松在電商平臺上購買游戲賬號。
實名認證有漏洞,突破防線很輕松
早在2007年,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實施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的通知》,要求各網游運營商在所有網絡游戲中試行防沉迷系統。
2019年10月,游戲防沉迷新規出臺,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游戲企業兩個月內完成實名注冊制度,不得為未實名注冊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在游戲平臺方面,騰訊、網易等頭部企業也推出防沉迷系統,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游戲時間、充值金額進行限制。
然而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實測發現,雖然多款熱門游戲都需實名認證,但對身份證審核的嚴格程度不一,對未成年人的認證存在明顯漏洞。網上有不少分享成年人身份證的信息,甚至還有在線隨機身份證號碼生成器,輸入地址、出生日期、年齡,就會生成數十個身份證號碼及對應的姓名,嘗試用這些身份證號碼注冊游戲賬號,結果“皮卡堂過家家”“球球大作戰”等多款游戲均可成功認證,并可正常游戲及充值。
除了使用他人的身份證注冊游戲賬號,網上還有大量破解“防沉迷”系統的經驗帖,幫助未成年人“見招拆招”。在二手交易平臺“閑魚”上,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通過搜索關鍵詞發現,一些賣家提供“實名認證游戲賬號”的出售或出租服務,并稱賬號已綁定成年人身份證,不受防沉迷模式限制。
此外,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使用一款安卓系統手機在應用市場“游戲榜”中下載了多款游戲進行測試,發現部分游戲可直接通過手機綁定的微信、QQ或其他第三方平臺賬戶登錄。如果未成年人用家長的微信、QQ等平臺賬號登錄游戲,游戲平臺就會默認玩家是成年人。這意味著,如果孩子使用父母的手機,可以直接用微信或QQ賬號登錄游戲,繞開實名認證的步驟。部分手機也可以直接選擇使用對應的手機賬戶登錄,免于實名注冊。
記者利用網上隨機生成的身份證信息,成功注冊并登錄某游戲平臺。
充值隨意不受限,交易未細加甄別
《通知》要求,網絡游戲企業應限制未成年人使用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未滿8周歲的用戶不得進行游戲付費,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16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
“現在的孩子很聰明,擔心被家長發現后挨罵,第一時間就把交易記錄刪了。”南寧市民李先生說,他12歲的兒子多次用他的手機玩游戲,在完成充值后會刪除交易提醒和短信,等到家長反應過來,查詢交易記錄才發現孩子已消費多次。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道實名認證的屏障消失后,消費限額也就無從談起,因為成年用戶充值不受限制。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登錄游戲平臺發現,4399小游戲充值中心單次可充值的金額最高達5萬元,心動網絡的“香腸派對”一次最高可充值648元,充值次數均不受限制,甚至是在“游客模式”之下,一些游戲平臺還能進行充值消費,而且沒有上限。
電商平臺是否會限制未成年人購買網游賬號?
3月20日,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發現,售賣網游賬號的頁面中,多數商家會在頁面商品詳情中標明“據文化部規定,購買網游類商品,必須年滿18周歲”字樣。然而,即使部分網店有對未成年人禁止購買進行說明,在購買頁面、付款頁面卻未有相關的提示或審查。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在多家電商平臺下單部分網游賬號,發現購買頁面中,大多數只要求顧客填寫手機號、游戲賬號、服務區、游戲角色等,并未對顧客的年齡進行查驗。填寫信息后,點擊“提交訂單”或“立即支付”“立即充值”等,隨即進入付款頁面,同樣未有出現對未成年人的提示。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