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說起這中華第一姓,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百家姓》,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因大宋國君姓“趙”,隨將“趙”姓排為第一名;君不聞三歲的兒童都知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姓氏是什么呢?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志;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與氏合為一體。
如果以姓氏的由來從古至今來排的話,中華第一姓應為“風”姓。“風”姓乃人類始祖伏羲之姓。相傳,6500多年前,人類的始祖伏羲帶領人來到河南淮陽,繁衍生息。他規定了姓氏,制訂了婚嫁制度。
還有人將“姬”姓封為中華第一姓,究其原由,竟來自于“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本姓公孫,后改姬姓,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土乃黃色,故號黃帝。
最奇怪的是,竟然還有人,將“軒轅”稱為中華第一姓。我對“軒轅”的第一認識,來自于魯迅先生七言絕句《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首詩中,關于“軒轅”的注釋為: 軒轅:即黃帝,是古代傳說中的氏族幫落酋長。《史記》記載:中國歷史,是從黃帝開始的。黃帝復姓軒轅,所以軒轅黃帝被稱為漢族始祖,由此引申為“中華民族”或“中國”。
初中時,班里有位姓姬的同學,那時候“封神榜”正熱播,因他長得眉目清秀,常被我們叫做“姬發”。高中時,有位姓“軒”名“有禮”的同學,常自吹自擂說他是純正的“龍族”,同學們都認為他是聽多了王力宏的《龍的傳人》,也都沒在意他著“軒”姓有啥特殊的含義,只記得他來自城西南長崗鎮軒老家。
轉眼間近二十年過去了,沒想到的是,我竟在老家公眾號的一篇名為“中華第一姓”的文章中,再次見到了他的故鄉“軒老家”。
“叩首敬蒼穹,軒轅是祖宗,天下第一姓,喚醒中國龍。血薦軒轅龍的圖騰,書寫中國人一脈相承的中國風。”一首《天下軒轅》的族歌傳頌著軒轅姓氏。
軒轅,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姓”,和黃帝有著密切關系。黃帝居于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其直系傳人從血脈上講,雖有公孫姓、姬姓之說,但直接以軒轅為姓,或簡化的軒姓、轅姓,才是黃帝最正宗的直系后代。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索隱:“皇甫謐云:‘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是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五禮通考》卷一百二十:“神農氏、軒轅氏,雖曰炎帝、黃帝,而猶以名為號,然不稱國。”軒轅氏成為黃帝個人的代稱和黃帝氏族部落的族號,而“炎黃”則成為代指中華民族的標記性符號。
軒轅,以黃帝之名號立姓。2010年10月在睢縣召開的“中華軒轅姓氏文化研討會”形成的《會議紀要》認為:“黃帝軒轅氏盡管有很多后裔,在100大姓中占到80%左右,但因軒轅與黃帝等同,因此軒轅姓應為最正宗的黃帝后裔。由于軒轅姓氏人口較少,血脈純正,可認為黃帝軒轅氏的嫡系血脈后代。”
軒轅氏的得姓始祖是黃帝,軒姓、轅姓與之同根。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記載:“軒氏、轅氏、軒轅氏,皆黃帝之后。”如在睢縣長崗鎮,將軒轅老家村簡稱為軒老家,當地的一些軒轅姓族人亦簡稱姓為軒。《中華軒轅姓氏文化研討會會議紀要》載:“有關姓氏譜籍,均認為軒轅與軒姓,始祖均為軒轅氏,因此兩個姓氏均為一個血脈,在歷史上互為交叉,可以認為軒姓為軒轅復姓簡化而來。”
唐太宗植黑槐的故事,見證“軒轅”一族的傳承!
據《軒轅氏族譜》記載,軒轅豹隨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途中,病逝于長崗。李世民東征歸來,過此親祭,并在墓冢左右植下12棵古槐以志紀念。其中有棵彎腰古槐,據說是陪同大將尉遲敬德掛馬鞭時壓彎的,世人稱之為“掛鞭槐”。
為什么栽12棵槐樹?60歲的長崗鎮軒老家村民軒敏生介紹,12棵古槐代表12個月,唐太宗以此數目植樹暗示著他對愛將軒轅豹每月皆懷念之意。而植黑槐,則以“國槐”代表軒轅豹位高權重,可見唐太宗對其倚重和厚愛。
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自幼父母去世,隨其伯母長大,其伯母復姓軒轅,即長崗軒轅氏后人。劉伯溫擅長看風水。一次,劉伯溫到長崗黃土崗上給軒轅家看風水,見軒轅豹的墓位于黃土崗上,劉伯溫說“大塋之處將來必是千人踩萬人踏之地”,風水不好。經劉伯溫指點,軒轅氏后人將軒轅豹之墓遷到長崗鎮東6里,即現在的軒老家西地。軒轅家的祠堂也隨之遷到村東北角一個關帝廟處,將關帝廟修整改成了“軒轅宗祠”。
唐、宋、元、明時期,軒老家軒轅氏家族成為遠近聞名的軒轅望族,很多軒轅氏族人從仕或從商后遷往外地。從明朝開始,外遷族人顯貴就形成了一個習俗,每年清明節,回長崗軒老家祭祖。
軒轅姓氏至明朝時,因“轅”字與皇帝朱元璋的“元”字同音,為了避諱,軒轅氏族人將軒轅復姓改為單姓軒。現在,姓軒和軒轅的,都是軒轅氏后裔。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人物有祖,姓氏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俗語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又何必爭高低上下?只要不數典忘祖,記著祖先們篳路襤褸創業傳家的不易,教導撫育后代,將先人們可歌可泣的故事功績傳承下去,也就完成了我們這代人,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發崛起的偉大夢想!
李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