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圖為武強縣水利局工作人員查看武強縣水系連通布置圖。記者翟一杉攝
圖為棗強縣馬屯鎮中干渠中的一段。 棗強縣水利局供圖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春季小麥需水量大,原來都是用地下水灌溉,費用一畝需要50多元,現在用河渠里的地表水灌溉一畝地才需要9.5元,以前一戶一戶排隊等水,到現在最多可以五戶一起灌溉莊稼,真是省時省錢又省力。”4月29日上午,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馬屯鎮南文口村民張亞松忙完地頭的農活,高興地對記者說。
“根據市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總體規劃,我們制定了棗強縣‘兩河十渠全連通、坑塘擴挖最大化’四年規劃,2021年,棗強縣投資1.5億元,謀劃實施9條縣級河渠清淤連通工程和11個鄉鎮支斗毛渠擴挖工程,全長345.34公里。竣工后,新增蓄水能力1350.3萬立方米,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積24.6萬畝。”棗強縣水利局工作人員張歡介紹道。
今年以來,衡水市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學習黨史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河湖水系連通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做興水、蓄水、引水、供水、節水、治水文章,既提高了壓采能力,又為群眾降低灌溉成本,讓農民灌溉得實惠。
為建好“蓄水池”,推進河渠連通,衡水市加快推進河渠連通工程,大力提升地表水資源調蓄能力。打通“主動脈”,完成滏陽河、清涼江、滹沱河等河道清淤整治241公里;暢通“毛細血管”,加快支渠溝塘的相互連通,打通斷頭渠,疏浚淤堵線路,修建完善水閘、橋涵、泵站等水利基礎設施,構建起河渠溝塘縱橫交錯、互聯互通的蓄水系統。截至目前,衡水市共清理整治河渠547公里,清淤土方量948萬立方米,新建重建水閘2座、泵站21座、橋涵12座;清理整治農村坑塘8000多個,引蓄地表水4.90億立方米,其中用于灌溉的水量為3.96億立方米,合計灌溉366.5萬畝農田。
為提高“供水率”,保障春耕灌溉,衡水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田灌溉設施修繕,連通各類灌溉用的支斗毛渠,徹底打通地表水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把“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送到農民的田間地頭,使農民澆1畝地的成本不到10元錢。初步預計,今年春季,衡水市可新增地表水灌溉農田80萬畝,按每畝節約灌溉成本50元計算,可為農民節約灌溉成本4000萬元。
與此同時,衡水市持續提高節水壓采效益,實施“大會戰”和引水灌溉,預計今春可減少地下水開采8000萬立方米以上。除此以外,為保障河湖水環境質量,衡水市把河湖水系連通整治與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相結合,完成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新建總長度320公里,管網清淤123公里,完成358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708個小區、胡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并通過加速推進管線切換,構建完善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實現雨污分流、各行其道,徹底消除了污水直排或溢流入河的問題,成為全國三批次共60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中,6個率先達到“長制久清”比例100%的城市之一。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