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出版于1961年的長篇小說《紅巖》,迄今發行已超過1000萬冊,堪稱中國當代發行量最大的革命歷史小說。它講述1948年至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重慶“中美合作所”白公館、渣滓洞集中營里,身陷囹圄的共產黨人與窮途末路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的故事。《紅巖》中的英雄烈士用生命詮釋了“紅巖精神”,詮釋了何為信仰與忠誠。
重溫經典
江姐獄中繡紅旗
《紅巖》節錄 羅廣斌 楊益言
牢門邊掠過一個看守員的身影,輕輕的腳步聲,引起了靜臥著的孫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門邊走去?!敖?!”孫明霞輕快地跑了回來,驚喜地叫了聲:“又有信來了。”
孫明霞晶亮的眼波凝視著那張紙片。許多戰友早已翻身起來,擠到孫明霞身邊。這時,孫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語般的聲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p>
“呀!同志們,我們的國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們,低聲歡呼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靜一靜,聽我再念?!睂O明霞聲音更低,人們都屏住呼吸?!叭澜鐒趧尤嗣駳g欣鼓舞,新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薄叭f歲,萬萬歲!”
一片歡樂的低呼,打斷了孫明霞的朗讀。戰友們不斷輕聲喊著“毛主席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聲音,像股熱流,洶涌澎湃,激蕩著牢房,黑暗中,閃爍著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聲音激動,招著手,讓大家安靜,以免驚動敵人?!澳憧禳c念下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搶先說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孫明霞的聲音,像使人共鳴的琴弦?!拔逍羌t旗,飄揚在天安門。”
“啊,五星紅旗!”
“江姐!我們也有一面紅旗呀!”
“把紅旗拿出來,馬上做成五星紅旗?!?/p>
火熱的目光,都轉向江姐。等待著她的意見。
“江姐!”孫明霞急切地懇求著:“我把那面珍藏的紅旗拿出來。”
“我這里有針,有線?!崩钋嘀褚矚g樂地贊同著。江姐的心一陣比一陣激動……
珍藏的紅旗拿出來了,在大家眼前閃著奪目的光彩。這面紅旗,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監獄之花”的母親,留下來的。殘留著彈孔,染透斑斑血跡的紅旗,被她珍藏在一床舊棉絮里。在她臨危時,竟沒有來得及交給自己的戰友,而是在過了好久以后,人們才從她的遺物中找出來的。
當紅旗在大家眼前出現時,幾只拿著針線的手,團團圍了上來。
“五星紅旗!五顆星繡在哪里?”
“一顆紅星繡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著黨。四顆小星擺在四方,祖國大地,一片光明,一齊解放!”
“對,就這么繡?!?/p>
盡管她們并不知道五星紅旗的圖案,但她們卻通過熾熱的心,把自己無窮的向往付與祖國。不知是誰搶先繡上了第一針,接著,許多靈巧的手,飛快地刺繡起來。
紅旗正中,閃現了一顆星,接著,又出現了四顆。
“江姐!”孫明霞雙手捧起疊好的旗幟,帶著無限的喜悅,走到江姐面前?!巴緜兿M銇硇紕倮牡脚R,也請你揭開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戰旗。” “我?”江姐笑著驚問。
“是的,江姐!就是你?!泵媲凹て鹨魂嚐崆?、嚴肅而又誠懇的聲音。
“應該是你?!崩钋嘀竦却蠹疑造o之后,說道:“不能辜負同志們對你的信任和尊敬?!?/p>
“好吧?!苯汶p手接過紅旗,迎風一抖,五顆晶亮的金星,立刻隨著紅旗飛舞。江姐高高地亮開紅旗,無畏的聲音里充滿著幸福的感情:“讓五星紅旗插遍祖國每一寸土地,也插進我們這座牢房?!?/p>
隨著江姐低呼的聲浪,人們嚴肅地站了起來,凝望著閃光的旗幟。黎明在眼前招手,人們的心正隨著紅旗飄揚到遠方,仿佛,漫漫長夜成了過去,人們粉碎了枷鎖,自由地崛立在祖國的土地上。
深情緬懷
脫險志士郭奶奶講述繡紅旗
郭德賢奶奶曾是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的獄友,她們曾在渣滓洞被一起關了8天。郭德賢是一名革命者,她是白公館脫險志士,曾與《紅巖》的作者羅廣斌和一些革命志士們被關押在重慶白公館獄中——2019年9月,在重慶《開學第一課》中,郭奶奶用生動的回憶講述起那段往事。
1949年10月7日,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7天后,白公館的難友們聽到了消息。在看守特務的監視下,他們激動地歡呼,但是只能用耳語般的音量。那一夜,沒有人睡得著。羅廣斌忽然有了個主意?!巴緜?!我們也應該做一面五星紅旗,我們要扛著這面紅旗沖出牢門去!”“我們扯下紅花被面,那時我們還不知五星圖案是如何排列的,大家就悄悄議論,認為應放在旗中央,形成圓圈?!备锩臼總儧]有剪刀,他們就用一塊鐵片磨成“小刻刀”,將黃色的草紙刻成五顆五角星。五星紅旗做好了,雖然制作粗糙,戰友們卻把它像寶一樣地藏在了牢房一塊地板下。
回憶起當時犧牲的戰友們,郭奶奶不禁淚流滿面?!八麄冏叩锰缌耍液芟肽钏麄?。我們多少同志流血犧牲,就是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紅旗能夠永遠飄揚?!?/p>
黨史鏈接
血與火中 35人幸運脫險
1949年春節。歲寒,重慶濃霧彌漫。
重慶渣滓洞監獄內,新入獄的戰友帶來淮海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捷報,黑牢里的志士驟然興奮起來。
志士們在獄中慶祝勝利,唱《國際歌》、扭秧歌、貼春聯、疊羅漢……唱得酣暢、跳得興奮,心中滿是對曙光帶來的憧憬。
1949年11月27日深夜,歌樂山,黑暗如磐。
重慶渣滓洞監獄,24歲的孫重從二樓被轉押到一樓牢房;不遠處的白公館監獄內,25歲的郭德賢換上了入獄前穿著的旗袍,靜靜地坐在地板上……
此刻,解放軍的炮聲已隔江可聞,新中國的曙光即將灑向這里。渣滓洞、白公館的革命志士們滿懷希望等待黎明的曙光到來。然而,國民黨反動派開始了滅亡的瘋狂大屠殺。300多名革命者的鮮血流成了河,熊熊火光映亮了天空。他們用生命踐行了周從化烈士生前“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的誓言。
孫重在密集的槍聲中醒來,他看到“貓頭鷹”徐林貴指揮射擊手把機關槍槍口伸進門洞瘋狂掃射。一時間,戰友們紛紛倒下,坐著的頭部中彈,站著的胸部中彈,高呼革命勝利的口號聲與槍聲混成一片,土墻彈孔斑駁,煙塵四起。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白公館里,郭德賢聽見不斷有革命志士喊著“革命萬歲!共產黨萬歲”,倒在密集的槍聲中。她意識到,最后一刻來了。郭德賢換上入獄前穿著的旗袍,靜靜地坐在地板上,安撫著一雙年幼的兒女,等待最后的命運來臨。
就在這時,她突然聽見有人敲門,是大學生周居正。原來,由于渣滓洞關押人數眾多,特務大部分趕去屠殺,留在白公館的看守楊興典在平日與革命者的接觸中產生同情思想,打開了牢房,幫助他們越獄。
血與火中,僅有35名革命志士在大屠殺中脫險,其中白公館20人,渣滓洞15人。女性3人,男性32人。
在脫險志士聯絡處,逃出來的戰友們抱頭痛哭。大屠殺后第三天,重慶解放,脫險志士重返渣滓洞、白公館,去幫助辨認遇難戰友身份。
脫險的羅廣斌走進牢房,撬起屋角那塊木地板,將他們在獄中制作的那面浸染著烈士鮮血的五星紅旗緊緊攥在手中……
脫險志士羅廣斌、楊益言、傅伯雍則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化作了數十萬字的黨史資料。《紅巖》《獄中斗爭紀實》等書籍是他們為戰友而書寫的。(據新華社)
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