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江浙滬,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之合稱。狹義江浙概念,在地理、文化、性格、語言相近,一般是指蘇南、浙江、上海的方言、風(fēng)俗、文化相近。紡織業(yè),服務(wù)業(yè),重工業(yè)為主,尤其是手工業(yè)發(fā)展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旅游勝地。
最全的江浙滬免費旅游景點
點擊下方藍(lán)字即可獲取
江蘇
免費游江蘇|散裝江蘇13市所有免費旅游景區(qū)攻略,領(lǐng)略水韻江蘇
浙江
免費游浙江|浙大富11市所有免費旅游景區(qū)全攻略,浙里風(fēng)景獨好
上海
免費游上海|100個上海免費游玩地,深度感知魔都魅力,引爆朋友圈
江浙滬的小伙伴們總是那么令人羨慕,不僅僅享有包郵的便利,更重要的是這一帶歷來是富饒之地,人們生活優(yōu)裕,在飲食方面也有更好的條件去求精求細(xì),追求味覺和視覺的享受,因此江浙滬美食眾多、小吃豐富,各式各樣的江南味道,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1、小籠
全國各地都有小籠包,而在江浙滬一帶,小籠包更是深受喜愛。上海的南翔小籠,薄薄軟軟的皮子,里面含著一汪鮮美的湯汁;杭州小籠包,用每只凈重要達(dá)到28.5克,18個褶以上,上不接頂,下不露底,形似菊花,湯汁豐盈、口感濃;無錫小籠則是咸中帶甜、皮薄汁多;結(jié)州灌湯包,一人一籠,一籠一只,個個成人拳頭大小,湯包皮薄如紙,透過光,甚至能看到湯水在里面搖晃;還有南京六合龍袍蟹黃湯包、靖江蟹黃湯包、常州加蟹小籠包,以蟹黃、蟹肉入餡,每一滴鮮美的湯汁都以貨真價實的原材料淬煉所得,是真正的精華。可以這么說,幾乎在江浙滬的每一個城市,都有獨屬于自己味道的小籠包。
2、生煎包
提到生煎,很多人都會在前面加上一個前綴——上海。生煎起源于元代,在明清時期盛行于江浙滬地區(qū),而上海于上世紀(jì)30年代開始進(jìn)行商業(yè)化經(jīng)營,此后風(fēng)頭漸漸壓過其他地區(qū)。到了現(xiàn)在,許多地方的生煎包子店往往要掛著“上海生煎”的牌子來招攬客戶,如此方顯得正宗。
江湖上,習(xí)慣把生煎分為兩派——清水派與混水派。“混水生煎”也被稱為老式生煎,做法為蘇北做法,使用半發(fā)面,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特色為皮薄、底脆、汁濃、肉緊,開口朝下(以求有湯),如今在滬上大名鼎鼎的小楊生煎即為此派。
而“清水生煎”則采用全發(fā)面法,皮厚、底脆、肉緊、寡汁,有人吐槽過,這幾乎像是吃饅頭了。事實上這吐槽十分有道理,因為上海人叫生煎的全稱就是:生煎饅頭。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清水派”以上海傳統(tǒng)老店大壺春為代表,這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地道的滋味。大壺春的生煎皮雖厚,但因使用的是發(fā)酵面團(tuán),故而口感豐盈蓬松。雖沒有鮮美濃郁的湯汁,但卻因此更加突出蓬松外皮的面粉香氣,與肉香一起撫摸著你的味蕾,加上松脆不黏牙的生煎底,個中滿足感,只能在腦海中回味,難以用文字表述。
3、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有名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是不少上海人心頭揮之不去的記憶。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jīng)油氽、燒煮而成。該小吃在上海有二種制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jīng)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制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
“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腌漬后,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zhì)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頭反復(fù)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塊已經(jīng)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吃時,灑上五香粉,則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鮮得來”的排骨年糕是將面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zhì)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發(fā)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
4、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店經(jīng)營的雞粥是地道的上海風(fēng)味小吃。該店由一紹興人創(chuàng)辦于1947年,由于創(chuàng)辦人和主要操作師傅均系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人們給它取名為“小紹興雞粥店”。小紹興雞粥就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作料的一種小吃。吃雞粥時,將煮熟的雞切成3厘米長、0.6厘米寬的塊兒,裝盤,雞粥盛入碗內(nèi),加上蔥、姜末和雞油,一同上桌。此時,雞粥黃中帶綠,雞肉色白光亮,令人賞心悅目,食欲大增。品嘗時,雞粥粘韌滑溜,鮮香入味,雞肉細(xì)嫩爽口,營養(yǎng)豐富,越吃越香。
5、蟹殼黃
蟹殼黃創(chuàng)始于20世紀(jì)20年代初期,采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圓形餅,餅面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jīng)烘制而成。餡料有咸有甜,咸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因餅形似蟹殼,熟后色澤如蟹殼背一樣深紅,所以稱為&39;蟹殼黃&39;。
6、冷面
每年一進(jìn)入6月,特色冷面就會成為上海美食屆的一道時令風(fēng)景線,簡單、清爽、實惠,一碗冷面,暑氣濕氣全消。“滬式冷面”的制作工藝是獨樹一幟的,面條、醬料、澆頭的做法都帶有濃濃的上海特色。
先說面,正宗的上海冷面用的是扁平的小寬面,生面條隔水上竹籠蒸,熟了以后就根根分明,半熟的面條還要在沸水里滾一滾,讓它柔軟一些。然后用精制油拌一拌熱面條,防止其黏連,最后把它放在風(fēng)扇下吹涼。冷面的醬料一般有四款,花生醬要香醇,有一定的濃度,既不會厚得拌不開,又不會稀得沒滋味。醬油不是直接從瓶子里倒出來的,而是各家都有自己的燒制秘方。米醋開胃,辣油增香提味,全都不可少。澆頭大部分也很傳統(tǒng),辣肉、辣醬、炒三絲、雙菇、爆魚、鱔絲、大排、烤麩、素雞……都是常見且熱銷的。到食用的時候,先夾起一大撮冷面放在盤子里,花生醬、醬油、醋、辣油往上一淋,各色澆頭看你喜好,攪拌均勻,夾起一口冷面,既有花生醬的香醇、醬油的鮮香,還有米醋的酸爽,還帶著微微的辣油香。這樣的滋味,是上海人獨有的夏日享受。
7、雞鴨血湯
在上海小吃界的江湖,有“四大名湯”:油豆腐細(xì)粉湯、咖喱牛肉湯、雙檔和雞鴨血湯,其中若把雞鴨血湯列為頭牌,恐怕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它雖然不如現(xiàn)在的一些網(wǎng)紅人氣點心,但每天的銷量依然十分穩(wěn)定,來吃的大多是老上海人。
“雞鴨血湯”這個名字,樸素直白,而它的內(nèi)容也一樣直白——一碗滾燙的血湯端上來,里面全是料。鮮嫩的肝腸、滑爽的血塊加上濃濃的湯汁,再撒上蔥花、胡椒粉,淋上幾滴素油,這樣一碗雞鴨血湯端上桌后,趁著滾熱的時候品嘗,那鮮味會在口中“嘩”地融化開,令人渾身“適意”。
8、鍋貼
在上海寧從小吃到大的點心中,鍋貼絕對是愛到心坎里的早飯經(jīng)典!有腰有臀的鍋貼,臀部焦硬,咬一口脆爽,腰部綿軟,浸潤著肉汁,肉餡和皮子渾然一體,嗲嗲的讓人欲罷不能!上海人吃鍋貼還講究,一定要趁熱吃,趁著剛出鍋的那口熱乎勁兒,得輕咬開,慢慢吮吸,油脂混著肉香,回味無窮!
9、菜泡飯
泡飯這東西,江浙滬包郵區(qū)一帶常吃。它不是飯、也不是粥,通常是用隔夜飯做的。泡飯有兩個流派,一派是直接用開水沖,然后用筷子搗一搗,上海話叫“淘泡飯”。天熱時性子急的爺叔會直接澆冷開水搗一搗就吃,覺得爽氣,有點打樁模子的意思,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略微顯示出一點點不羈;還有一派是要放鍋里加水燒開,不過一般都是老人才會這么做。用筷頭沾一點乳腐,一大口泡飯連水帶飯“忽忽”地下肚,稀里嘩啦的爽快感,無法言表。
10、陽春面
上海、蘇州、揚(yáng)州一帶,只要提起面條,都少不了陽春面的一席之地。所謂“陽春面”,原指一種不加任何澆頭的湯面,稱“清湯光面”,是舊時最大眾化的面點之一。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后因商賈人等忌諱“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樂曲名《陽春白雪》的陽春二字,改稱為“陽春面”。陽春面講究湯料,一大碗面,蔥翠清湯青青白白,一抹面條排列整齊,如美女秀發(fā)一樣惹眼養(yǎng)眼。陽春面的湯很鮮,但又絕對不是味精、雞精之類的作用。
11、鮮肉月餅
每當(dāng)臨近中秋,上海的“老字號”鮮肉月餅店前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顧名思義,餡完全是由一大團(tuán)鮮肉組成,皮脆而粉,又潛伏著幾分韌,豐腴的肉汁慢慢滲透其間,可謂一絕。新鮮出爐的鮮肉月餅香氣撲鼻,層層酥皮包裹著扎實彈牙的鮮肉,一口咬下去,溫?zé)狨r美的湯汁浸潤著酥皮在嘴里蕩漾開。
而在杭州,人們又在其中加入了榨菜,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榨菜鮮肉月餅”。真正好吃的榨菜鮮肉月餅都是現(xiàn)吃現(xiàn)烤,榨菜用的是大頭菜梗,口感更脆,鮮肉則來自于浙江的名產(chǎn)金華兩頭烏,肉質(zhì)非常鮮美。看著剛出爐的月餅從烤鍋中鏟起,被裝入紙袋中,邊走邊趁熱咬上一口,外皮的酥脆和著肉香,直達(dá)心底。
12、青團(tuán)
《隨園食單》里面寫道:“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tuán),色如碧玉”,就是把青團(tuán)的制作步驟濃縮在這句話里了。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因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團(tuán)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
它最大的亮點是“青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干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餡料則取用赤豆、糖漬桂花,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水晶般的豬油,團(tuán)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蒸熟后個個蔥綠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咬一口,滿是春天的氣息。
13、片兒川
片兒川是杭州奎元膩的名點,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chuàng)。先將豬腿肉、筍肉分別切成長方薄片,將倒篤菜切成碎末。將鍋放在火上,下豬油燒化后,先下肉片略煸,再投入筍片,加入醬油略煸,最后放碎倒篤菜和適量沸水繼續(xù)炒勻略煮,即成澆頭出鍋。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放水宴。在此同時,將面條放入另一沸水鍋內(nèi)煮熟,撈出迅速甩干水分,倒回炒澆頭的鍋內(nèi)略煮,加入味精,澆入豬油,起鍋,分別蓋上澆頭即成。面滑湯濃,肉片鮮嫩,筍菜爽口。
14、蝦爆鱔面
“到杭州不吃蝦爆鱔面,等于沒到杭州一樣”,蝦爆鱔面為杭州奎元館首創(chuàng)。杭州之面,有其特殊風(fēng)味,面全落鍋中,質(zhì)味浸于面內(nèi)。蝦爆鱔面烹調(diào)時,選用粗壯的鮮活黃鱔,斬頭截尾剔骨后切成鱔片,用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直至鱔片黃脆;取鮮活大河蝦洗凈加蛋清上漿清炒至白嫩;精制面條下鍋燒后,不粘不糊;用原汁煮面,使面條吸入鱔魚的香味,汁濃面鮮。
15、蔥包檜
蔥包檜可以說是最地道最親民的杭州小吃,在杭州可以說是杭州人無人不知不曉。“蔥包檜”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于杭州大理寺,杭州百姓痛恨秦檜夫婦,杭州有一家油炸食品的店主,揑了兩個人形的面塊比作秦檜夫婦,將他們揑到一起,用棒一壓,投入鍋中油炸,嘴中念道:“油炸檜”吃。這就是油條的來歷。后發(fā)展為杭州風(fēng)味小吃------蔥包檜。
蔥包檜烹調(diào)時,選用上白粉制成春卷皮(或叫薄餅)再裹上油條、蔥段,在平底鍋上反復(fù)壓扁,直至烘烤到金黃色,再抹上竦醬或甜醬即成。
16、西湖藕粉
西湖藕粉是杭州的名產(chǎn),歷史上曾作“貢粉”進(jìn)入皇室。杭州艮山門外到余杭縣一帶是西湖藕粉主產(chǎn)地,塘棲三家村所產(chǎn)尤為著名。藕是荷花在地下的莖,經(jīng)特別加工制成的藕粉,呈薄片狀,質(zhì)地細(xì)滑,色澤白中透紅。服用時只需先用少量冷水調(diào)和,再用開水沖調(diào)成糊狀即可,沖泡后的藕粉晶瑩透明,口味清醇,有生津開胃,養(yǎng)血益氣的功效,是極適用于嬰孩、老人、病人的滋補(bǔ)品。
17、舟山海鮮面
說到海鮮面,必須要提到的就是浙江舟山了,舟山海鮮面是一種具有當(dāng)?shù)靥厣拿朗场R煌牒ur面,不如重慶小面辣,不如油潑面有嚼勁,卻在鮮味上獨占鰲頭,代表海島人民對美食的獨特追求。舟山海鮮面的料很豐富,梭子蟹、豆腐魚、小黃魚、紅蝦、炸帶魚、熏魚、花蛤、蛤蜊等都是最受歡迎的幾款。而海鮮面的湯底則是選用簡單的肉湯,加以食客選擇的各款海鮮好料再一起燉煮,將海鮮的鮮味完全融入進(jìn)去。這也就是海鮮面為啥在舟山如此受歡迎了,做為漁島來說,新鮮的小海鮮才能煮出鮮美的好湯。湯水煮好后,會再加些許醬油,則更為清爽入味。一碗海鮮面,湯汁要上等高湯,海鮮要原汁原味,面條要不生不爛,方算合格。
18、寧波湯圓
寧波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最傳統(tǒng)的是豬油湯圓,它用當(dāng)?shù)厥a(chǎn)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xì)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yōu)質(zhì)豬板油制成餡,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fā)亮,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寧波人家里過年來客人,首先端出的就是一碗豬油湯圓。
19、寧波米饅頭
寧波地區(qū)多稻米,人們又喜歡追求“滿”和“發(fā)”。因此,每逢過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喜歡自己做或者買來米饅頭,用以供奉祖先。據(jù)《史家族譜》記載:寧波人吃米饅頭的歷史起于南宋,是宋孝宗的恩師史浩為老娘供奉觀音菩薩的特制供品。原先也是米制的年糕之類,因為史老太太喜歡吃供過菩薩的點心,但其年事漸高,嚼不動硬的東西,廚師開動腦筋,將酵母拌在米粉里使其發(fā)酵后再蒸制,便成了饅頭狀,故稱“米饅頭”。
米饅頭通常用多層竹制蒸籠蒸煮。人坐在饅頭桶邊,手持銅釬(銅飯撬)舀一勺水粉澆在蒸籠添布上,澆成小碗口大小的圓餅狀,澆滿一格再換一格,把澆好的粉餅扣在鑊上蒸,剛扣上時,火要燒得特別旺,這樣,饅頭就發(fā)得特別豐滿,待四五格蒸籠扣齊后,頭格的饅頭蒸熟可以出籠了,揭開籠蓋,白白胖胖的饅頭就呈現(xiàn)在眼前了。有的饅頭頂上五花爆裂開花,此謂上品。蒸好的米饅頭如同嬰兒拳頭般大小,又如同海綿般柔韌,棉花般潔白,一口咬下去,滿口軟糯、清甜,鼻尖還縈繞著一股清新悠香的酒釀味兒,讓人愛不釋口。
20、溫州大餛飩
溫州餛飩皮薄、餡鮮、料足、味美、玲瓏剔透,起鍋后湯清味鮮,形似花朵,鮮味爽口。“皮薄、肉香、料足”的特點。餛飩擔(dān)、童謠《娒娒阿媽教你煮餛飩》是很多溫州人兒時的影象:孩子們奔馳著、傳唱著的童謠聲,街弄巷口餛飩擔(dān)“篤、篤、篤”的敲梆聲和餛飩湯的香氣彌漫在童年影象中,魂牽夢縈,揮之不去……很多溫州華僑返國也趕來吃一碗。跳動的爐火、鮮香的餛飩,饜足了味蕾、溫暖了胃,是溫州人最愛的故鄉(xiāng)美食之一。
21、溫州魚丸
溫州魚丸與其他各地的魚丸都有所不同。它是以新鮮的鮸魚肉為主料,挑去魚刺后切成細(xì)條,用刀刮成魚茸,用酒、鹽和味精浸漬片刻,加白淀粉拌入姜絲蔥末均勻混合,用手揉捏直至魚肉彈性十足。下鍋時,將魚肉用手指擠成條狀跌進(jìn)事先烹調(diào)好的沸水中,燙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食用時以鍋中的原湯配上米醋、蔥花和胡椒粉。一碗正宗的魚丸湯湯色澄清微酸辣味,魚丸呈半透明的玉白色,形狀更是獨特,不是“丸”狀,而是不規(guī)則的條狀。早在1998年“溫州魚丸”就被定為“中華名小吃”,2016年被評為溫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2、蒼南礬山肉燕
蒼南礬山肉燕又稱“為唐公肉燕”,由礬山本地廚師朱為唐在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初創(chuàng)立。“肉包肉”是其一大特色,它的皮是肉加淀粉敲出來的。精選上好的本地豬后腿精肉,趁肉有余溫馬上切塊,將肉捶打成漿狀,配上本地手工番薯粉,一棍棍反復(fù)壓打成燕皮。再取肉之精華做餡包入其中,用手捏成燕子形狀。一鍋湯水,旺火燒開,下肉燕,肉燕遇水一熱,燕皮一舒一張,“形似飛燕,食似燕窩”。酸辣湯的刺激和骨湯的潤清又將礬山肉燕的美味發(fā)揮地淋漓盡致。
23、金華酥餅
金華有三寶,火腿、佛手和酥餅。金華酥餅以白面粉、雪里蕻干菜、肥肉以及芝麻、菜油、飴糖等作原料,經(jīng)過搟面做坯,裹餡和烘烤,制成蟹殼那么大一只酥餅,兩面金黃,上面滿布芝麻,中間以干菜肉為餡,上下各有10余層,每層薄如紙。香松酥餅,味道極佳。進(jìn)口酥碎,遇濕消融,即使牙齒脫盡的人也有門福品嘗其味;酥餅還以濃烈的陳香和鮮咸的回味顯示其特有的魅力,強(qiáng)烈地吸引著顧客,民間有李白“聞香下馬”的傳說。
24、嘉興粽子
許多嘉興人踏實的一天,就是從一只熱騰騰的粽子開始的。千百年來嘉禾之民種稻食米,同此演化的粽子文化底蘊(yùn)深厚,嘉興粽子僅兩片箬葉,數(shù)把糯米,加上精心調(diào)制的餡料,以絲繩捆扎,或鼓鼓如枕,或玲瓏如角。蒸煮間清香彌漫,誘人垂涎。
25、新昌炒年糕
新昌年糕多用晚米(粳米)做原料,質(zhì)地相較其他年糕更為細(xì)密,韌性足,有煎、炸、炒、烤、湯五種做法,各具風(fēng)味。其中,炒年糕最為常見。新昌炒年糕的特色之處在于‘帶湯’,先炒后煮,年糕充分吸收湯汁,久煮不爛,有著米糕的醇香。
26、龍游發(fā)糕
龍游發(fā)糕始于明代,因風(fēng)姿獨特,制作風(fēng)雅,又是“福高”諧音,象征吉祥,因而成為本地老百姓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的必備品。龍游發(fā)糕花色多樣,品種豐富,制作工藝獨特,配料講求,成品光彩潔白如玉、孔細(xì)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進(jìn)程中參加適量糯米酒發(fā)酵而成,營養(yǎng)豐富,尤其得當(dāng)老年人、兒童食用。2009年龍游發(fā)糕制作武藝入選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2016年又被G20峰會指定為專供特色小吃。
27、開化汽糕
顧名思義,汽糕就是用“汽”蒸出來的糕,在開化人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于它何時起源,已經(jīng)很難追溯根源。直到現(xiàn)在,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和中秋、重陽、立夏、端午等重大節(jié)日,很多開化人都會準(zhǔn)備食材,在家蒸上幾屜汽糕。
淘米、浸泡、磨漿、發(fā)酵,最后上農(nóng)家大鍋柴灶蒸制而成,無論哪個環(huán)節(jié)稍微出了一點紕漏,這汽糕就不可能成功。剛出爐的汽糕成圓餅形,晶瑩剔透,潔白的表面鑲嵌著豆腐干絲、蝦皮、筍干、蘿卜絲、豬肉等餡料,簡直與一塊和田美玉相仿。有不少人嘗試把汽糕引進(jìn)杭州、上海等地,可是汽糕在外地就是發(fā)不起來。換句話說,出了開化,你就吃不上純正的口味了。這就是汽糕的神奇之處。說不上原因,大抵是跟開化的水質(zhì)和氣壓有關(guān),這也是讓出門在外的開化人惦記的原因。
28、縉云燒餅
縉云燒餅也稱為桶餅,是浙江省縉云縣傳統(tǒng)小吃,據(jù)傳已有650余年的歷史。在縉云,賣燒餅是千百年來人們賴以謀生的手段。父攜子、夫攜妻,人們挑著烤桶遠(yuǎn)赴他鄉(xiāng),以烤餅為生。以面粉、鮮豬肉和縉云菜干為主要原料,再經(jīng)燒餅桶炭火烘烤而成的“縉云燒餅”,正是幾代人匠心傳承的結(jié)果。
一只小小的燒餅,其實并不簡單。標(biāo)準(zhǔn)的縉云燒餅一般會用到一兩到一兩二的五花肉,所用梅干菜都是大麻山出品,香味十足,咸淡適中。燒餅所用面為老面發(fā)制,再經(jīng)精心揉制,方能外脆里柔。待燒餅烤成金黃色,還要刷秘制的糖油,才能使得色澤鮮亮,口味更是上了一個層次。也只有如此用心做出的燒餅,才能餅色金黃、外脆內(nèi)糯、油而不膩、鮮香滿口。
29、紹興臭豆腐
紹興臭豆腐口味獨特、名氣很大,這是勿庸置疑的。其制作工藝十分獨特:用莧菜梗發(fā)酵制成鹵,將豆腐放入鹵中浸泡成“臭毋庸置疑一壇好鹵對臭豆腐的口味至關(guān)重要,其腌制和發(fā)酵過程中不斷加入各種香料精心調(diào)制,對溫度、濕度、時間都有極高的要求。2015年,紹興臭豆腐還登上了美國知名美食雜志《美味》(Saveur),被評為“最不尋常美味獎”。美國人的頒獎辭是這樣寫的,“惡臭但純粹,讓人躁動不安同時又無比可口”。
30、周莊萬三蹄
悠遠(yuǎn)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累使周莊的菜式得天獨厚,其中尤以“萬三蹄”為最,不可不嘗。萬三蹄是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招待貴賓的必備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流傳,已經(jīng)成為周莊人過年過節(jié)、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tuán)圓,亦是招待賓客的上乘菜肴。
萬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選的肥瘦適中的豬后腿為原料,加入調(diào)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號砂鍋,經(jīng)過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燜,火候要歷經(jīng)數(shù)旺數(shù)文,以文火為主,煮熟的整只萬三蹄熱氣騰騰,皮色醬紅,外形飽滿,香氣四溢。吃法更是別具一格,在兩根貫穿整只豬蹄的長骨中取一細(xì)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骨劃過處,果然蹄膀被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貏澓谩_@是當(dāng)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萬三時出的難題,沈萬三l臨機(jī)應(yīng)變,抽出這根骨頭當(dāng)?shù)督饬祟},于是朱元璋說“就稱骨刀吧”,以后,便成了周莊的傳統(tǒng)吃法。
萬三蹄肉質(zhì)酥爛,人口即化,肉汁香濃,肥而不膩,皮肥肉鮮,甜咸相宜,滋味無窮。只要走進(jìn)周莊,首入口入眼簾的一定是小巷兩邊賣萬三蹄的小店,萬三蹄的招牌比比皆是。只見店中櫥柜里一個個油光發(fā)亮,色澤醬紅、肉香四溢的的豬肘子,讓人實在是難以抵擋。據(jù)說,在古鎮(zhèn)就有數(shù)百家賣萬三蹄的小店,在最熱鬧的地段,甚至數(shù)米之內(nèi)就有好幾家蹄膀店,并且每家都說自己賣的是正宗的萬三蹄。
31、定勝糕
蘇杭兩地都頗受歡迎的一種小吃。定勝糕外層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xì)而均勻,里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膩。&39;定勝&39;寓意吉祥,當(dāng)?shù)孛耖g祝壽、建屋、喬遷等喜慶活動,大都準(zhǔn)備此糕。
32、條頭糕
糯米粉糅合細(xì)沙做成長條狀,稱為條頭糕。這種糕長約有六寸,寬約一寸光景,油光光,糕身上撒了不少糖桂花,色香形都不錯。吃口軟糯和年糕很相似。做糕時用的是黃砂糖,時稱“古巴砂”。
33、酒釀餅
酒釀餅是蘇州春季的時令點心,外觀和小月餅相似,面是用清酒釀來發(fā)的,由于氣候的原因,往往只適合賣一季,最佳的品嘗時節(jié)是在清明前后。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其中以玫瑰餡口感最佳。制作時,只用蘇州當(dāng)?shù)氐亩←満途漆勅嗝妫患右坏嗡谱鳌F穱L以熱食為宜,玫瑰餡香甜四溢,薄荷餡清新宜人,而豬肉餡則油潤晶瑩,和著帶有淡淡酒釀香味的餅皮入口,真是“如沐春風(fēng)”!
34、梅花糕
梅花糕和海棠糕被稱為“花糕”,是蘇州最傳統(tǒng)、最經(jīng)典、最特色的傳統(tǒng)小吃。清袁枚《隨園食單》云:&39;梅花糕源于蘇州,歷史悠久。 &39;朵朵似梅花綻開的梅花糕,只需一眼就能辨認(rèn)出來。它選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注入烤熱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鮮肉、玫瑰等各種餡心,再注上面漿,撒上白糖、紅綠瓜絲,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黃色,松軟可口,老少皆宜。吃在嘴里是帶一點發(fā)了酵的面漿酸味,而這正是真味所在。
35、糖年糕
糖年糕是蘇州人的必備年貨,冬至后上市,除夕以后就很難看見了。原料選用優(yōu)質(zhì)糯米粉,放入不銹鋼盆中按比例加糖拌勻,再放入適當(dāng)?shù)乃當(dāng)嚭停涂梢ǖ侥就袄镉么蠡鹫簟<s十分鐘后糯米粉就蒸熟了。師傅用木桶里的布將熟糯米粉裹緊取出,放入大瓦缸里使勁揉,熟糯米粉很快就成了10公斤重的糕團(tuán)。取出糕團(tuán)放到案板上,進(jìn)一步揉成長條。隨后,在表面薄薄地刷上一層熟色拉油、均勻地抹上腌過的糖桂花,切成半公斤多重的年糕塊兒,再用蓖麻花蘸著食用顏料點上喜慶的紅色花紋,糖年糕就成形了。細(xì)膩、勁道、柔韌,韌性十足之余不沾牙,回味清香甜糯不硌牙,煮時不融,煎時不化,深受人民的喜愛。
36、糖粥
糖粥就是紅豆粥,蘇州民間小吃之一。這紅豆粥格外精細(xì),紅豆和粥分別而做,紅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后紅豆沙才澆上去的,有紅云蓋白雪之美。蘇州人稱其為“糖粥”。
37、燜肉面
“要么來哉,燜肉面一碗,寬湯重青過橋”許多老蘇州的一天,是從一碗燜肉面開始的。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頭,而重慶挑選眉清目秀的帥哥級太湖豬與常州洛豬,豬皮細(xì)而薄,肥瘦勻稱,其五花肉是制作燜肉的上等原料。一塊燜肉,首先要將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調(diào)料稍作腌制,入大火燒熟,剔出肋骨,只留軟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面,然后再上爐文火慢焐三四個小時,直至肉爛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蠟的半透明狀。這樣出來的燜肉,那才叫得上是肥則腴而不膩,瘦則酥爛醇香,滿口鮮汁,食之不忘。
吃的時候,先把燜肉即刻推入碗底面下,再將姜絲敷于面背,看湯面油花兒蒸騰、熱氣彌漫。那燜肉經(jīng)滾滾燙的面一焐,誘人的香氣緩緩飄出,使人食欲大振,再看那一大塊燜肉,凝脂消融,慢慢顯出淺淺粉紅色,變得微微半透明,最后肥肉化在湯里,會讓湯的味道更豐腴。那一條原本在一起的豬皮也已經(jīng)散開,緊挨著的軟儂的油肉絕不會讓你覺得膩,更沒有半點腥,有的只是潤滑的濃香、鮮咸和甘美。幾小膩而已,滿嘴已是肥腴,整個人都升華滿足了。
38、奧灶面
奧灶面是蘇式面的另一塊金字招牌,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面,面條細(xì)白,湯色醬紅;白湯鹵鴨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奧灶面,也可簡稱為“奧面”,現(xiàn)在的解讀是“奧妙在灶頭”,即奧妙的灶頭煮出風(fēng)味奇特的面。當(dāng)初,得名“奧灶”是諧音“懊糟”,“懊糟”是昆山音,意為“骯臟”。因為最初經(jīng)營奧灶面的老太太,為經(jīng)營面館,經(jīng)常來不及梳洗,蓬頭垢面,店面也狹小簡陋,極不起眼,但是老太太制作的面,卻深受食客的追捧,加之老太太為人和善,食客們也就不追究就餐環(huán)境了,美味的面被食客戲稱為“懊糟面”。
爆魚面之貴首先在于紅油,所用的物料均取自于活青魚的黏液、血鱗、鰓,加水投鍋煎煮后再與爆魚的油汁勾兌成紅湯,因而也有人稱奧灶面的總根是青魚。其次就是充作面澆的爆魚,采用的是鮮靈活跳的出自于雙洋潭或是陽澄湖的肥嫩青魚,既不能大又不能小,五斤左右為準(zhǔn),若遇酷熱地缺,寧可停供,也不用雜魚充數(shù)。宰殺時鮮魚不落地,保持清潔,下刀厚薄均勻。制作時,先將切好的魚片放入醬油、白糖、曲酒以及蔥姜香料配成的鹵汁中浸入味,然后再以旺火大鍋氽至棕黃色,嫩度適宜,兩次燴鍋,冰糖燴煮,陳釀取香,色澤棕紅,濃厚鮮香。
白湯鹵鴨面的鴨子則用“昆山大麻鴨”以老湯烹煮,白湯要鮮,鹵鴨一定要爛。鹵鴨是蘇州人的夏令當(dāng)家葷菜之一,鴨肉性涼,鹵制后的鴨肉也少了油膩感。白色的面湯清亮透底,沒了醬色的厚重感,也沒了濃油赤醬的肥膩感,加上一把碧綠的蒜葉,不僅觀感清爽,入口更是鮮香。
39、南京鹽水鴨
南京人每年吃掉的1億鴨子中,有4000萬只鹽水鴨。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這樣描述鹽水鴨:“南京人都說鹽水鴨好,大約取其嫩,其鮮。”這短短一句話,其實已經(jīng)道破了南京鹽水鴨的精髓:皮薄肉嫩、清鮮香美。
在南京制作鹽水鴨最好的時節(jié)則是每年桂花盛開的中秋前后,因為這時候稻豐魚肥,鴨子吃的也好,身上的肉質(zhì)正是口感最佳。鴨子的選擇則一定要是湖鴨。這種湖鴨用稻谷喂大,還在湖泊里面吃小魚小蝦,養(yǎng)到5斤左右宰殺。一旦超過這個重量,或者鴨子用玉米米糠小麥等飼料喂大,肉質(zhì)、肥膩程度和制成以后的色澤都要大打折扣,內(nèi)行人一吃就能吃出來。民國張通之的《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nèi)有桂花香也。”鹽水鴨故又得名桂花鴨。
40、鴨血粉絲
南京人因為愛吃鴨子,本著物盡其用的理念,用鴨內(nèi)臟,鴨血做出了鴨血粉絲湯,小小一碗粉絲湯,卻把鴨的美味包含其中,喝一口湯汁,吸一口粉絲,咬一塊鴨血,讓你不得不為人類吃的智慧拍手叫絕。
41、皮肚面
每天中午,街頭的大部分面館就會被擠爆,斬半只鴨子,來一碗兒皮肚大肉面,加一份油渣,多擺點油渣,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標(biāo)配。而每當(dāng)列舉南京小吃時,“皮肚面”必定名列其中,從未缺席。
皮肚面屬于南京特有的“物種”,大火燒水,大灶下面,大團(tuán)的面條扔進(jìn)去,大瓢的肉湯潑進(jìn)來,金黃的皮肚、細(xì)薄的肉絲、鮮嫩的豬肝、豐潤的腰花抱成小團(tuán)在鍋里“跳舞”,紅的番茄、綠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歡快地在湯中“穿行”。倏忽間,湯沸騰、面浮起,臉盆般碩大的瓷碗早在一旁候著,“嘩啦啦”連湯帶面倒進(jìn)去,端起來,足有數(shù)斤重。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重點要說的是,皮肚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先悉心剔凈肉皮上的每一塊肥膘,把凈肉皮用大鍋清水煮到半透明狀,然后撈起在通風(fēng)處晾干,丟入用緊貼肉皮的肥膘熬制的豬油中煎炸,對于火候的要求也很高,非有經(jīng)驗的老師傅親自監(jiān)督不可。只有如此炸出的皮肚,才會金黃脆香的口感。
在南京人眼里,一碗上佳的大碗皮肚面,有不少 “門道”,比如:皮肚既要“泡泡的”吸飽了湯汁,又要“嗆嗆的”有咬勁;面條分為白色不帶堿和黃色帶堿的,但是都必須要“硬正”;湯要大,料要足、味要鮮,最好在下面條的時候就把辣油放進(jìn)去煮,這樣才夠“入味”。撥幾勺火紅的辣油,淋幾滴噴香的陳醋,一碗味鮮料足的大碗皮肚面正式出爐。在街頭巷尾那些簡陋的條桌上,爽朗粗壯的大漢,優(yōu)雅玲瓏的淑女,白發(fā)耄耋的老人,個個一頭扎進(jìn)面碗,呼哧呼哧,大汗淋漓,頃刻間,一碗面就見了底。
42、洪澤湖小魚鍋貼
洪澤湖小魚鍋貼也值得一嘗。剛出鍋的小魚鍋貼蓬松酥脆,刷上一層秘制醬料,翠綠新鮮的香菜,在金黃燦燦的餅上隨意一撒,瞬間更添食欲。那個餅的脆呀,里面小魚醬略帶軟糯的芯,咸酥適口,非常美味。
43、牛肉鍋貼
自從《舌尖》播出之后,南京的牛肉鍋貼著實刮起一陣狂熱之風(fēng),牛肉鍋貼也成為南京人最愛的早餐品種之一。牛肉鍋貼是金陵八絕之一,它以牛肉為餡,加以醬油、胡椒粉、香油的配料,以菜籽油或豆油煎制而成。剛出爐的鍋貼色澤金黃,勾人食欲,趁熱咬上一口,面皮韌性十足,底部香脆可口,咸中帶甜的汁油汩汩流了滿口。對南京人來說,這小小一只鍋貼,或許比鮑魚海參更有吸引力呢!
44、黃橋燒餅
據(jù)《隨園食單》載稱,燒餅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制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nèi)擦酥這一傳統(tǒng)特色,已從一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fā)展到蔥油、肉松、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xì)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
45、揚(yáng)州三丁包
三丁包是揚(yáng)州的名點,以面粉發(fā)酵和餡心精細(xì)取勝。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云:“揚(yáng)州發(fā)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發(fā)酵所用面粉“潔白如雪”,所發(fā)面酵軟而帶韌,食不粘牙。
三丁包子的餡心,以雞丁、肉丁、筍丁制成,故名“三丁”。雞丁選用隔年母雞,既肥且嫩;肉丁選用五花肋條,膘頭適中,雞丁、肉丁、筍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雞丁大、肉丁中、筍丁小,顆粒分明,三丁又稱三鮮,三鮮一體,鮮、香、脆、嫩俱備,松軟鮮美,食不粘牙。
46、冶春蒸餃
冶春蒸餃創(chuàng)自清代,據(jù)說袁枚的《隨園食單》及李斗的《揚(yáng)州畫舫錄》里都有記載。蒸餃?zhǔn)且贝翰枭绲慕^活。在揚(yáng)州有“富春的包子,冶春的蒸餃”之說。形似新月,肉餡鮮嫩,汁水豐富,名不虛傳。
47、桂花糖藕粥
藕洗凈去節(jié),用刀切成段,刨成漿,去渣留汁。將藕汁和糯米一起倒入鍋內(nèi)并酌情加清水,煮熟后加入白糖和桂花醬,再煮沸即可食用。香甜宜人,綿軟適口,并且具有排毒養(yǎng)顏、補(bǔ)充氣血之功效。
48、赤豆元宵
每當(dāng)捧起一碗赤豆元宵,一股醉心的香味兒總先鉆進(jìn)鼻子。那是一種清甜的、純凈的、調(diào)皮的香味兒。挖一勺出來,深紅色的赤豆湯上,閃現(xiàn)出白珍珠般耀眼而醒目的元宵,讓人垂涎三尺,恨不得立刻咬上一口。吃一顆元宵,糯米的香味兒在舌尖上盡情地跳舞,再喝一口赤豆湯,嘴里頓時稠乎乎的,香氣四溢:桂花香得溫柔,赤豆香得醇厚,元宵香得純潔,從舌尖到舌根,從喉嚨到肚里,都久久的回味著那美妙的味道。
49、蝦籽餃面
顧名思義,餃面就是餃子加面條,不過其中所謂的“餃子”其實是餛飩。餛飩皮薄如紙,肉餡鮮美飽滿,面條筋道爽滑。以蝦籽熬湯,再撒上蒜茸,香氣撲鼻。這蝦籽餃面是揚(yáng)州的一種傳統(tǒng)的美味小吃。PS:不要看一碗醬色的湯毫不起眼,鮮美滋味卻盡在其中,而且喝到碗底,就會有許多蝦子展現(xiàn)在眼前,如果吃完餃面不喝湯,就虧大了。
50、無錫醬排骨
提到無錫,相信絕大部分人第一個會想到醬排骨,作為無錫本幫菜的代名詞,醬排骨早已和清水油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成為無錫的三大名產(chǎn)而聞名世界。大熱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其中一節(jié)講到無錫醬排骨,“雖然不是蔗糖產(chǎn)區(qū),無錫人卻執(zhí)著地選擇了‘甜’,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醬排骨最能代表無錫的美食,除了在選料和烹飪方法的講究,最富盛名的,還是它濃重的偏甜口味……傳統(tǒng)做法里,食糖幾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這在中國其他地區(qū)的吃客們看來,實在難以想象。”
高熙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zé)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