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要說到以純,我想這兩個人肯定會第一時間從你腦子里蹦出來。當年還是小鮮肉的古天樂以及仍是青春玉女的張柏芝▼和當年美特斯邦威一樣,以純也是靠的一波明星代言開始火了起來。并且成功的塑造了一種帶有青春的“港味”縱觀國產休閑三巨頭,美邦的定位是時尚(
要說到以純,我想這兩個人肯定會第一時間從你腦子里蹦出來。
當年還是小鮮肉的古天樂以及仍是青春玉女的張柏芝▼
和當年美特斯邦威一樣,以純也是靠的一波明星代言開始火了起來。并且成功的塑造了一種帶有青春的“港味”
縱觀國產休閑三巨頭,美邦的定位是時尚(花哨),森馬則偏中學生(低幼),以純就主要以基礎款為主。
你進去以純的店面,看到的風格往往會比較簡潔,而美邦就顯的有點亂。”
產品大多都是基礎款,每年的款式變化都不大,大約只有20%的新品會做的比較緊根潮流一些。
“猛一看以為是優衣庫”
咦?看到這里你們有沒有覺得以純的產品其實看起來還挺舒服的?但是為什么身邊卻很少看到有它們的店呢?
這還得從它的經營理念說起。
以純的經營理念
以純最早是廣東東莞虎門的一個小服裝加工廠,它的創始人郭東林(注意不是郭冬臨)從小是從農村打拼出來的。
雖然營銷上大家都是請明星代言的套路,這種萬試萬靈的招數我們現在都司空見慣。但是以純這個品牌在之后的經營思路上和美邦森馬卻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說美邦是「虛擬品牌經營」(也就是自己并沒有工廠,而是專注品牌的經營,大多數快時尚品牌都是如此),那么以純則是在擁有自己生產工廠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有自己的工廠意味著可以對市場實現快速的反應,而不用像貼牌企業只有干預權而沒有控制權。在質量的管控上就可以做的更好。但是話又說回來,有時候有工廠也是一種資源負擔,它會導致經營成本的直線上升。
這種傳統的經營理念也許就是和創始人從小的出生有關吧。
導致這種思路延續的還體現在開店上面,以純的專賣店是從農村或是二三線小城市開始的,鮮有在一線城市的大商場里見到。也難怪有人這么說“農民進城,首先以純”
2001年-2004年間以純發展了有超過3000家店,而如今其業績卻持續下滑,可見其線下實體專賣店發展其實是處于收縮的狀態。
原因一我覺得是因為國外快時尚品牌在前幾年的快速市場搶占,導致了國產品牌的集體失身。
原因二呢因為人們追新的需求日益增長,每個月更新一次店鋪商品對于很多人來說覺得太慢了。
所以2011年以純將品牌的重心轉移到電商上面,想通過網絡的優勢重新東山再起。
然鵝,在試水電商上面,以純的經營理念又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如今一個知名的品牌通常在電商上面會保持和線下同步的產品和售價,以保證其線上線下體驗的一致性
但是以純在2011年試水電商以后,僅僅運作了2年就完全停止了線上銷售。
理由是因為不想線上和線下的價位起沖突!
在下線了整個以純品牌以后,換上的是一個全新的互聯網品牌:A21▼
也就是說以純為了保證其線下實體店的經營不受影響,強行打造了一個只供線上銷售的子品牌。
總之我看出來了,不走尋常路的絕對不是美特斯邦威,而是以純啊!
雖然說以純的思路驚奇,但是仔細想想卻又不無道理。以純也想和快時尚品牌一樣以快速更迭產品來吸引消費者,但是其傳統的線下模式由于是加盟店的模式,很難去統一加速產品的更新,所以就想出了專供線上的品牌A21。配合它自身的工廠資源以及還不錯的設計團隊,讓產品做到每周都上新的速度。
好了那么說了那么多,以純的產品到底怎么樣呢?
以純的產品在最開始是分為5大系列,其中休閑服飾系列占到70%的比例,另外還有運動服系列、S系列女裝、童裝和商務系列。
不過近幾年以純的產品線做了些的調整,往更年輕潮流的方向發展,風格更偏歐美。運動服系列被青春線品牌 Y : 2
Y : 2 的定位就是中學生,偏年輕“潮流”▼
原有的都市商務線因為高不成低不就,定位比較尷尬,所以如今也被干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現在更流行的街頭系列TEEBOX▼
說回到以純的主線產品,以純一直以來作為主打的都是基礎款經典款的產品,設計上的變化都不是很大。
比如到處都看到的格子襯衫▼
還有怎么搭都不會出錯的MA1▼
你們會發現這些款式和優衣庫ZARA幾年前的款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是價格會略便宜一些。基本價格段在200-400左右。
可以說以純線下店鋪的產品主要還是在向優衣庫看齊,產品的質量和款式都還不錯,但是上新數量則相差太多,放眼望去一下子就看到頭的感覺。
而且你并不能在線上買到這些產品,真是日了狗了對不對?簡直有種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好了,說到線上我們再來看看A21的產品。
相比而言,以純近年來在A21上的投入就大了很多,款式居然都還不錯,看來他們的設計團隊是沒少看發布會。
A21的定價要比線下更便宜,外套都不超過300▼
版型相對線下產品也更修身,特別是休閑褲的版型長度適中,不會像很多品牌的褲長都過長▼
總體而言,以純不論線上還是線下的產品年齡層次定位都不高,設計上也中規中矩,沒有太多潮的感覺。
仔細回味一下吧,就給人有種停留在幾年前的pull&bear的感覺。
如今的國產休閑三巨頭都陷入在和洋快時尚品牌爭斗的泥潭當中,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自己的設計和創新速度在這些洋品牌面前顯的如此的脆弱。我們應該感謝這些還在不斷抗爭的國產品牌,同時也應該好好譴責當年把我們美術課剝奪的英語數學課老師們。
畢竟設計和潮流不是把英文字母和數字往身上摞就完事兒的小兒科啊。
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