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枚成品的海膽,能夠賣到50元以上。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過去,大連人管海膽叫“刺鍋子”,在海鮮市場隨處可見,認的人很少,只有大連本地人吃,現在,“刺鍋子”變“海膽”,大連這一處產地要供全國人吃,不漲價才怪呢。一位在海鮮市場做海膽生意的老
一枚成品的海膽,能夠賣到50元以上。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過去,大連人管海膽叫“刺鍋子”,在海鮮市場隨處可見,認的人很少,只有大連本地人吃,現在,“刺鍋子”變“海膽”,大連這一處產地要供全國人吃,不漲價才怪呢。
一位在海鮮市場做海膽生意的老板說,海膽現在是一天一個價,她的客戶很多是北上廣深的五星級酒店,她每天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去聯系航班。“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海膽到客戶手里,得保證最新鮮的品質。”因此,海膽從海里采捕上岸,然后打包裝,去機場,到上海人的餐桌上,往往不到5個小時。
用飛機托運海膽,成了這幾年大連機場一大景觀。
海膽,越吃越上癮
海膽太好吃了!
如果你問喜歡吃海鮮的人,什么海鮮百吃不夠?回答一定是海膽。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男主賀函是個海膽控,陳道明扮演的日料店老板老卓一有新鮮的海膽到貨,就通知賀函來享用,簡直饞煞了電視機前的觀眾,哈喇子流了一客廳。
喜歡海鮮的鮮的老鐵們,都經不住海膽的誘惑。
可是,海膽在過去可沒這么吃香,在農貿市場里,海膽裝在大筐里,像馬糞蛋一樣,很多人不認識這是啥玩意。
海膽市場的火,跟日料店的普及有關。
最早時,大連的日料店里,自助的海膽隨便吃,一個小木盒上面,就那么一小口,有人一下子要20個小木盒,摞得老高,把老板吃得肉疼。
后來,日料店老板沒這么大方了,即便是自助餐,海膽也是限量的,因為中國的食客都認識了海膽,海膽終于不夠吃了。
海膽,越吃越貴
物以稀為貴,吃的人多了,海膽就越來越貴。越貴越有人吃,全國的日料店,大多數用的海膽,都是出自大連。
大連,真是一處海膽供全國,任重道遠。
大概20年前,大連海鮮市場的海膽還跟普通的貝殼類價格沒啥區別,但是這幾年,要說大連海鮮什么漲價最快,大概非海膽莫屬。
這幾年,更是漲得歡實。
黃海膽前年還是三五十元一斤,今年已經七八十元一斤了;
紫海膽前年賣70元一斤,今年有可能達到100元;
蝦夷馬糞海膽前年六七十元一斤,今年海底大規格的可以賣到170元一斤。
真是越吃越貴,越貴越吃
養殖戶,樂癲了
海膽漲價,肉疼的是吃貨們,高興的是養殖戶。
跟裙帶菜一樣,海膽喜低溫,在中國的海域里,大概只有大連的海最適合海膽生存的了。
因此,在海膽漲價的背景下,大連的海膽養殖戶連年收入高漲,連年擴大養殖規模。
原有的養殖規模顯然無法滿足全國的吃貨的胃口,有的養殖戶的養殖規模一下子翻了幾十倍,要抓住這波全國人吃海膽的紅利期。
根據日本市場的經驗,海膽的市場只會越吃越大,優質的海膽也會越來越值錢。
育苗場,努力出苗
這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終端市場量價齊升,帶來的是銷售商的利潤提高,以及養殖戶的擴產積極性。
再往產業鏈前端探尋,對苗種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但因為海膽育苗對水質和技術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可生產海膽苗的育苗場非常有限。
大連海寶漁業公司是海膽苗的提供商,是中國少有的可以同時提供黃海膽、紫海膽和蝦夷馬糞海膽育苗的企業,國家級蝦夷馬糞海膽水產種質資源場就坐落在海寶。
這個季節,正是海膽苗出庫的時候,供不應求,苗還在池子里,養殖戶已經排隊定苗了。3年前只拿2萬枚的養殖戶,今年預定的海膽苗已經達到50萬枚。
海膽苗,顯然進入了賣方市場了,海膽不夠吃了,苗也不夠賣了。
海寶的海膽苗成活率高,品質好,養殖戶將海膽苗再放回大海里生長12到16個月,每枚海膽價格就會增長20倍。
2021年北海道漁場發生赤潮,預計今后5年,北海道沿海地區很難捕撈到海膽,所以本來就大量出口到日本的海膽可能會進一步增多。
再者,受疫情影響,朝鮮海膽和俄羅斯海膽的進口量遠不如從前,供給遠遠低于需求,讓價格水漲船高。
這個市場真是太有想象空間了。
馬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