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新一輪的降溫后,昨天還在零上10℃的帝都,氣溫忽然急轉直下降到零下5℃。早晚間出門,經常能在路邊看到小攤積水成冰。北方已經降溫,南方還會遠嗎?作為一個溫度敏感型患者,極果君的身體已經不允許自己再逞強了。如果不是礙于面子,我覺得網上那些土味連
新一輪的降溫后,昨天還在零上10℃的帝都,氣溫忽然急轉直下降到零下5℃。早晚間出門,經常能在路邊看到小攤積水成冰。
北方已經降溫,南方還會遠嗎?
作為一個溫度敏感型患者,極果君的身體已經不允許自己再逞強了。如果不是礙于面子,我覺得網上那些土味連體衣、毛線臉基尼、男士打底褲……的什么保暖神器,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男人嘛,過了一定的年紀,身體總是會過分誠實。
好在今年票圈里流行起來的保暖神器要更為靠譜一點——智能充電羽絨服/棉服。
注:所謂智能羽絨服/棉服,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穿上之后只需連接移動電源,按下按鈕之后就可以快速升溫。而它“智能”的地方,則是指其自帶溫控系統,有多種加熱檔位可選,且加熱到一定溫度后會自動關閉電源。
黑科技保暖嗎?效果還不如暖寶寶
內核原理的部分我們先放到一邊,先來看看這個“新”保暖神器到底好不好用?極果君從國內暢銷品中挑選了三個價格和銷量都相對均衡的品牌,認認真真地感受了一番。
1號充電羽絨服,到手價509元,鵝絨含絨量90%,充絨量未知,頸部腰部加熱;2號充電羽絨服,到手價574元,白鴨絨含絨量90%,充絨量100g,背部加熱;3號充電棉服,到手價351元,背部加熱。
1、直觀展示
從最基礎的升溫效率上來看,三款服裝的加熱效率似乎都還不錯,幾乎都能在2、3秒內迅速升溫到30℃以上。在熱像圖的直觀展示中,效果好得出乎意外。
但升溫快不意味著保暖效果好。
甚至可以說,三款衣服的表現則略有差異:我們用三瓶體積約550ml,經過冰箱冷藏后測量溫度為2℃左右的瓶裝水放入衣服內“加熱”;
放入衣服內,水的溫度分別維持在2℃左右,實際測量中各自略有0.5℃誤差。▼
20分鐘后,分別測試瓶裝水的溫度,借助前后溫差來感受保暖效果;在123號三件充電服都開到最大檔位并已經提前15分鐘開啟的前提下,321號三瓶冷藏水的溫度分別升到了6.4℃、5.6℃號4.2℃。
是的,你沒有看錯,3號充電棉服保溫效果最好▼
測試前溫度為1.9℃,測試后最終溫度穩定到了6.4℃
升溫4℃的差距似乎已經非常明顯,但對于穿著體驗來說,差別大嗎?
2、穿著保溫展示
和”加熱“冷藏水比起來,人對服裝保暖效果的感受往往要復雜的多。極果君召集了兩位小伙伴分別對三款加熱羽絨服進行了兩輪人肉測試。
但在熱像圖的結果展示中,我們發現,和上個環節的測試結果不同,加熱冷藏水效果最差的1號羽絨服,反而是”保暖效果“最好的,緊貼加熱部位的區域溫度,最高升溫可達10℃。這或許是因為1號羽絨服有頸部和腰部兩個加熱區域。
脫掉外套一分鐘后,背部溫度顯示
3、人體感受
關于主觀感受部分,極果君找到兩位參與測試的小伙伴分享了他們自己的穿著體驗。具體而言:在小實驗環境表現不錯的2號羽絨服,因為整體面料單薄,防風效果差,導致整個上半身不聚熱,只有脖子下方一小片區域溫度高。而這種不同部位冷熱不同的感受,進一步加重了穿著者的不適感。
而相對于另外兩款本身就足夠厚實暖和的羽絨服/棉服,在北京室外溫度為4℃的環境里,1號和3號衣服的保暖效果的確十分明顯,但這種明顯并不單單是后背或者腰部的加熱模塊帶來的,而來自于衣服的厚實程度。
這是一個殘酷真實的結果。
4、PK暖寶寶,充電黑科技輸了?!
即便在實際體驗環節,體驗者都能感受到舒適,但……很遺憾,這種充電黑科技的溫度不見得比得上一貼暖寶寶。
貼上暖寶寶后,5分鐘后的效果▼
貼上暖寶寶后,半個小時可升溫到60℃,用手觸碰后,有輕微過燙感。▼
極果君稍稍盤算一下,一天一片暖寶寶,一個冬天的成本大約在0.8*90=72元,不需要買充電寶不需要入手新衣服更不需要和手機爭充電寶。似乎性價比更高?!
國外賣到1萬5,是20年前老技術?
在幾輪保暖效果測試后,原本對充電羽絨服持觀望態度的小伙伴開始展示出對這個新物種的好感:反正出門不離充電寶,似乎不太有理由拒絕它。
但有人發出了靈魂疑問,“這玩意兒不就是行走的電褥子嘛”,極果君思索良久,只能暫時回復他,我們一般都叫電熱毯。看,這就是南北方差異之一(誤
如果沒記錯,最近一篇關于充電羽絨服的權威報道來自CNET,2018年昌平冬奧會上,美國代表團穿的就是由勞夫拉倫特別定制的加熱羽絨服,2485美金(折合人民幣大約15000元)的售價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國內物美價又廉的選擇就太多了)
勞夫拉倫限量發布的加熱羽絨服
全部美國造,CNET記者都驚呆了
就目前而言,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像勞夫拉倫、太平鳥、這樣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都在上架銷售類似同款,而這項聽起來可能讓人覺得不太安全的技術,也已經存在和應用超過18年了。國內類似專利授權,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2001年。
雖然有人的確在1991年申請了電熱絲加熱服(和鎢絲加熱電熱毯技術類似)的專利,但我們今天提到的充電加熱服,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除了安全隱患,使用槽點還不少
比保暖效果更重要的是,充電服真的安全嗎?
保守派們一頭問號,他們顧慮的是,這衣服能洗嗎?洗了之后再用還安全嗎?一個充電寶能用多久?如果充電寶忘了拔掉會有問題嗎?(萬一我就是頭鐵)用它直接插電源(而不是充電寶)會怎么樣?坐飛機能過安檢嗎?飛機上讓穿嗎?
經過一周的實測,極果君的初步回復是:能洗,1~2次機洗之后再使用,未發現異常;
同時,123號三件加熱服都帶有溫控系統,在滿足溫度升到60℃/加熱3個小時的條件后,衣服會自動斷電,充電燈也會自動熄滅。
在機場安檢環節中,只要攜帶充電寶規格不超過機場規定,衣服都能夠正常穿上飛機。但不少航空公司都會要求乘客在起飛前關掉鋰電池充電設備,乘務人員也可能會提醒你拔掉電源。
最后,從設計層面來講,三款加熱服的發熱原理基本類似,加熱部件的主要構成都是碳纖維/碳納米管薄膜加熱片。
因為導電發熱效果好,最核心的碳纖維/碳納米管薄膜加熱片連上電和控制模塊后,被內嵌在服裝里層中,不會直接暴露在和皮膚接觸的面料層。而就目前極果君看到的應用而言,兩種不同加熱片在保暖穿戴產品中都限于低功率低溫度應用。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不建議有人頭鐵用它直接連接充電器。雖然我們試過且短暫性地沒有出現人員和財產損失。
尤其是兒童穿著過程中,切勿模仿,以免產生誤導。
除此之外,使用體驗倒是更值得關注——真的方便嗎?
在保障安全性使用的前提下,一款充絨量足夠,且面料厚實的充電寶羽絨服/棉服,的確能起到更好的保暖效果。而對于有暖氣護體的北方小伙伴來說,充電加熱服在室內保暖的意義不大,更多穿著場景是在戶外和通勤路上。
最后一公里步行過程中,內置了加熱模塊的充電羽絨服/棉服,能讓人體溫度維持在比較舒適的范圍,而因為其最高40℃(部分是60℃)的溫控效果,不會帶來明顯不適感。
甚至對于老人或者溫度敏感型人群來說,背部和腰部的發熱,就像暖寶寶一樣讓人感到安心和舒服
同時,雖然發熱部件功率不高,但實際使用環節中,打開最大加熱檔,一只10000毫安時的充電寶,大概僅能使用3~4個小時。
而因為不同品牌設計差異導致的使用槽點也不在少數:例如,我們測試的三款羽絨服中,只有A款設計了專門的充電線收納口袋和充電寶收納口袋,另外兩款羽絨服的充電線直接暴露在外面,不僅容易導致清洗磨損,更讓充電收納成為小難題;又例如,A款羽絨服的收納口袋空間非常有限,僅能容納體積小巧的充電寶。
最后,對于充電開關”RGB”燈效,在人口密度大的北京極易引發關注。但也有蹦迪少年表示無懼路人眼光,按下開關的一瞬間,有種夢回1990的酷炫感。
金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