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肛門,一直被打趣的器官,什么“后庭花”、“菊花”,外號多到數不清,但是你可千萬別以為它是個老實孩子,它一旦發起火了,一般人都受不了。肛門癌的兩難:要尊嚴,還是要活著小揚還很年輕,才28歲,正是人生最好年華之際,但是這一次檢查,打亂了他的整個
肛門,一直被打趣的器官,什么“后庭花”、“菊花”,外號多到數不清,但是你可千萬別以為它是個老實孩子,它一旦發起火了,一般人都受不了。
肛門癌的兩難:要尊嚴,還是要活著
小揚還很年輕,才28歲,正是人生最好年華之際,但是這一次檢查,打亂了他的整個人生規劃。
大二那年,小揚報名參軍,在例行體檢時發現肛門有一塊息肉,他在網上查了一下資料,再加上不痛不癢,覺得沒有大礙后便再也沒有理過。
在此期間,小揚依舊肆意揮灑著自己的青春,期間男朋友不斷,而由于肛門的刺激,小揚的肛門息肉出現癌變。為了能夠繼續活著,小揚做了全大腸切除手術,將肛門縫合,在肚子上做了一個人造肛口用來排便。
從此以后小揚需要每天背著糞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掩蓋身上的味道,他不得不每天噴濃烈的香水,但是內心的自卑卻無法被掩蓋。他最后悔的就是以前毫無節制地網約,將他推向了今天這個境地。
一、肛門癌,是同志群體不可忽視的風險
美國《星島日報》中報道,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雜志上刊登了一項德州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美國的肛門癌人群和因此死亡的人數持續上升,在過去的15年間增加了1倍,其中50~60歲的人群屬于肛門癌的高危群體。
相關數據顯示,在2001年到2016年之間,被確診為肛門癌的患者一共有6.8萬人,其中有1.2萬的人因此而死亡,肛門癌的確診率和死亡率以每年3%的速度在增加,是增長最快的癌癥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在就診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在我國,肛門癌的發病率雖然很低,所以很容易被大家忽視,但是肛門癌對于一些群體的人來說,是一種不能被忽視的風險。
據美國CDC數據發現,經常有肛交行為的同志群體患肛門癌的概率是其他人群的17倍,這是因為引起肛門癌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肛門息肉被異物長期刺激,最后導致發生病變成為結直腸癌,以及在感染HPV后擴散到肛管中導致疣體癌變。
數據還顯示,HIV陽性的男男同性群體,有更大的幾率罹患肛門癌。
二、HPV,是肛門“殺手”
人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組無包膜、體積比較小的雙鏈環狀DNA病毒,能夠導致鱗狀上皮細胞的增殖,可能導致宮頸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它也是肛門癌的致病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HPV感染是導致宮頸、外陰、陰道和肛門上皮內瘤變以及癌變等的致病因素之一。目前發現有40種HPV基因型和生殖道感染有關,肛門上皮內瘤變是以基底層為界上皮內細胞和細胞核異常的肛門癌癌變階段,也叫做鱗狀上皮內病變。
HPV感染在肛門癌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通過臨近區域進行直接傳播,在上世紀80年代初,研究者在肛門上皮內瘤病變組織中檢測到HPV16和18型的DNA,此后,很多研究都證實了肛門上皮內瘤的發病率增加和HPV感染有關。
肛門癌是逐步病變引起的,據國外相關研究顯示,90%左右的肛門癌都和HPV感染相關。
三、肛門癌,別與“痔瘡”搞混
由于肛門癌并不屬于太常見的癌癥,其癥狀和痔瘡也有所相似,所以很多人容易將這兩者搞混,那么肛門癌和痔瘡如何區別呢?
? 肛門瘙癢:肛門癌和痔瘡都會出現肛門瘙癢的癥狀,單憑這一點是比較難區別這兩者的,還需要根據其他的癥狀來區別。
? 出血:肛門癌在早期出現的癥狀就是大便中帶有血,或在便前、便后有滴血流出,肛門癌的便血是暗紅色的血液,而痔瘡的便血一般是鮮紅色的。
? 肛門附近有腫塊:肛門癌會表現為很強的肛門墜脹感,這是因為腫瘤被卡在了肛門附近形成腫塊,對肛門造成刺激,但是痔瘡患者的肛門附近是沒有腫塊的。
四、3個方法,“捉住”肛門癌
在臨床上,通常可以用下面3個檢查方法來確診肛門癌:
首先,肛門指檢是檢查肛門癌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肛門指檢也就是醫生通過手指來檢查肛門以及直腸。通常來說,醫生會先戴好手套,在肛門內涂好潤滑劑,然后將手指緩緩放入直腸內,通過手指來觸摸直腸下部的情況,檢查知否有腫塊或異物,這個過程沒有痛苦,簡單易行。
其次,直腸鏡檢查。直腸鏡檢查是將超聲換能器的探頭放入肛門和直腸等部位,通過反彈的高能量聲波來了解直腸內部的器官和組織,從而形成具體的組織圖像以便觀察。
第三,肛門鏡檢查。肛門鏡檢查是指對肛門和直腸下段通過點燃管進行觀察的一種檢查方法。
肛門癌在我國雖然不是高發的疾病,但還是需要注意預防,一旦發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和治療。
參考資料:
[1]美國肛門癌病例過去15年增一倍 50歲至60歲群體屬于高危.中國新聞網.
2019-11-21
[2]譚春.肛門癌發生與什么有關[J].《中華養生保健》,2014:18-18.[3]肖晶晶,隋龍.HPV感染與肛門及外陰上皮內瘤變[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7:8-10.
陳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