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鄭魁山(1918-2010),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甘肅省首屆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號稱“西北針王”、“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甘肅中醫學院教授。今天學習他老人家治療閉經的經驗,與王樂亭老先生治療有類似。鄭魁山
鄭魁山(1918-2010),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甘肅省首屆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號稱“西北針王”、“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甘肅中醫學院教授。
今天學習他老人家治療閉經的經驗,與王樂亭老先生治療有類似。
鄭魁山治療閉經經驗
本病是指婦女卵巢功能紊亂,年過18歲仍未行經,或停經3個月以上的一種常見婦科疾病。屬于中醫學“月經不調”“女子不月”“經閉”范疇。多因氣血瘀滯,或血源枯竭所致。
一、臨床表現
1.虛證
月經逐漸減少而致經閉不通,頭暈心悸,少氣懶言,疲乏無力,面色蒼白,肢冷脈微。
2.實證
胸脅痞滿,精神抑郁,惡心噯氣,小腹脹痛,數月不來月經,面唇發青,舌色暗紅,脈弦或澀。
二、辨證施治
針關元、氣穴、三陰交。
1.虛證
消化不良,腹脹溏泄,屬于脾胃虛弱,配中脘、天樞、章門,用熱補法,以健脾養血。
如腰酸腿軟,肢冷無力,屬于肝腎不足,配肝俞、腎俞、關元俞、膀胱俞、氣海,用熱補法,以補益肝腎。
2.實證
心煩急躁,胸脅脹滿,屬于肝郁氣滯,配肝俞、膈俞,用平補平瀉法,以理氣活血。
一般針刺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后休息3~5天。
在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總結的34例病例中,總有效率為73.5%,平均治療3~8次月經來潮。觀察3個月,治愈率為55.9%。在治療期間發現多數閉經患者三陰交、膀胱俞、氣海、地機等穴處出現壓痛點,但月經來潮時消失。
三、病案舉例
病案1:某患者,女,25歲,未婚。1961年3月9日初診。
患者15歲月經初潮,一向規律,28天1次,每次持續5天,量中等,色紅有塊。1959年冬開始月經不規則,20~45天1次,量少,超前或錯后。1960年8月30日末次月經后,即未來潮,至今已6個多月,最近1個月來頭暈,腰酸,疲倦無力,胸悶氣短,有少量白帶。一般檢查:苔薄白,脈沉細澀,體溫36.5℃,營養中等,體重43.5kg,血壓140/118mmHg,其他未見異常。婦科檢查:宮體后傾偏左,雌性激素中度低落,其他正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8.0×109/L,中性細胞70%,淋巴細胞29%,單核細胞1%,紅細胞4.35×1012/L,血紅蛋白125g/L。
中醫辨證系飲食失調,損及脾胃,沖任失養,無血以行。采用健脾益胃,培補沖任之法治之。取氣海、關元、氣穴、三陰交、關元俞,用熱補法,留針20分鐘,每日針治1次。
針治14次,患者感腸鳴腰酸、白帶增多,又按上穴針治1次,月經于4月4日即來潮,因只來2天而量少,又按上穴繼續針治5次,至第4次(23日),月經來潮,持續了5天,且血量和顏色正常,患者舌苔薄白,脈緩稍細,因癥狀均已消失而停診觀察。經5月和11月2次復查及隨訪,月經正常。
病案2:某患者,女,25歲,未婚。1961年3月9日初診。
患者12歲初來月經,除有時冬季不來月經外,無其他癥狀。于1960年8月月經來潮后,至今已7個月未來潮,9月出現全身酸困,近2個月來經常出汗,夜間盜汗甚,全身疲乏無力。一般檢查:兩顴潮紅,發育良好,營養中等,舌凈無苔,舌尖稍紅,唇干,爪甲枯,脈沉細無力,雙側地機、三陰交穴處有明顯壓痛,其他未見異常。婦科檢查:子宮發育不良,后傾,其他正常。
中醫辨證系先天不足,飲食失調,脾腎兩虛,血海空虛。采用健脾補腎,培源養血之法治之。取中脘、天樞、關元、三陰交、腎俞,用熱補法,每日1次。
針治4次,患者盜汗、疲乏等癥減輕,即改用腎俞、關元俞、氣海、關元、三陰交,治療到12次,出現了煩躁腹痛。治療到4月15日,針達14次時,月經來潮而停診。經過5月復查和11月隨訪,患者月經基本正常。
今天沒有劃重點。
(PS: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大家轉發點贊)
文章內容摘自《現代中醫名家婦科經驗集(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張煜。編輯/校對/小丸子她爹。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聯系。
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