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0年12月,在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幅藏品被拍出了天價,以2500萬起拍,最終成交價接近9000萬。可是在一年后,這副藏品的賣家,被以詐騙為由告上法庭,金額就是這筆接近9000萬的成交價。也因此揭開了,震驚古玩界的驚天大案。(北京保利
2010年12月,在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幅藏品被拍出了天價,以2500萬起拍,最終成交價接近9000萬。
可是在一年后,這副藏品的賣家,被以詐騙為由告上法庭,金額就是這筆接近9000萬的成交價。
也因此揭開了,震驚古玩界的驚天大案。
(北京保利拍賣會)
河南農民,迷上收藏節目
這一切從2008說起,08年《馬未都說收藏》在百家講壇大火,全國似乎都掀起了一股“收藏風”,各類古董收藏節目也層出不窮,“鑒寶”似乎已經從一個專業領域延伸到了我們每個人身邊。
“說不定家里的哪個老物件就是祖傳的古董呢,那可就一夜暴富了”在這種“美夢”的渲染下,可以說是全民中了“鑒寶”的毒。
河南鄭州的朱云,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最近卻迷戀上了各類古董鑒寶節目,只要有此類節目播出,他幾乎期期不拉。
家人都很疑惑,明明是農民出身的朱云,怎么會就癡迷上了古董類的節目,而且,看得這么認真。
原來家人不知道的是,朱云有個秘密,這個秘密就是他迷戀古董節目的原因。朱云手中也有一幅古畫,這幅古畫畫的是一顆參天大樹,看起來似乎也是很老的物件。
朱云的父親告訴他,這幅畫是祖傳的,而且是乾隆皇帝的御筆。雖然朱云是位農民,但是也知道,皇帝的親筆畫那肯定是相當的值錢的。
但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下文化產業并不發達,朱云作為一個農民也不知道專業的鑒定機構,而親朋好友都說:你看市面上那古畫多都是,不都是仿造的,幾十塊錢就能買個清明上河圖,你還是別做白日夢了。
雖然朱云內心并不愿相信祖傳古畫是假的,但時代與環境所迫,他也無法證明,于是這幅畫就被他珍藏起來,再也沒有提起過。
直到2008 、2009年,鑒寶節目盛行,這讓朱云重燃了對自己手中這幅祖傳古畫的希望,他關注各類鑒寶節目,也是希望能夠增加自己這方面的知識,有機會也能給自己手中的古畫一個明確的鑒定。
機會總是說來就來,朱云心心念念的古畫,終于在河南臺的一檔名為《華豫之門》的節目到來之際,得以實現了。
鑒定家傳古畫,疑云初現
2009年全國各類鑒寶節目盛行,河南的一檔名為《華豫之門》的鑒寶節目也在當地進行古董海選,頗受當地民眾歡迎。
為了權威公正,《華豫之門》還聘請了在古董界頗有名氣的劉巖作為節目的鑒定專家。節目宣傳,劉巖他曾在國家文物局、首都博物館、北京文物鑒定局等文化專屬單位工作過,且在多個鑒寶欄目擔任鑒寶專家,所以非常值得信賴。
《華豫之門》的海選,仿佛為朱云打開了一扇滿足心愿的大門。
公眾節目,還聘請了專業的專家來鑒定,又在河南,這不是正為自己提供了最便捷的鑒定條件,因為祖傳古畫蠢蠢欲動的心,在這一刻終于化為了行動,朱云決定去參加海選。
在與節目組溝通并報名鑒定后,朱云就帶著古畫出發了,雖然身邊的家人都不對這幅畫抱有什么希望,但是朱云自己卻始終對自己的祖傳古畫有著莫名的信心。
然而鑒定古畫的道路卻并不平坦。朱云此刻并不知道自己這一刻的這個決定或許會讓自己后悔終生。
經過長途跋涉,朱云終于到了節目組指定的鑒定地點。
到了地方,朱云原本雀躍的心有了些許的涼意,因為鑒定地點人海茫茫,上百號人都在排隊等專家鑒定,原來有這么多人和自己一樣,自己的寶貝是真的寶貝么,朱云第一次對自己的決定產生了質疑。
但是既然已經來了,那就要有個結果。在河南,九月份的天氣依舊炎熱,朱云排了小半天的隊,只舍得買了一瓶礦泉水解渴,作為農民的朱云因為鑒定已經花費了100的鑒定費,還有來回的路費,他不舍得花費更多的錢了。
終于,漫長的等待迎來了結果,到朱云了。朱云謙恭地遞上自己的古畫,特意叮嚀:“專家,這是我家祖傳的老物件,還麻煩您給好好看看”。
此時,為朱云鑒定的專家,就是劉巖,聲名顯赫的劉巖當時似乎并沒有把這位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農人看在眼里,他矜傲地點了下頭,便接過了朱云的畫。朱云看著劉巖漫不經心地打開自己的畫,心也跟著緊張起來,他在如雷的心跳聲中,等待著劉巖的結論。
但是,劉巖并沒有給朱云結論。劉巖打開畫卷時并沒有給予重視,自從節目海選以來,前來鑒寶的人太多了,每個人都非常寶貝自己的藏品,都認為是價值連城,但實際上一天鑒別下來也沒幾件真品,因此,此時的劉巖一幅漫不經心的樣子。
但是,當畫卷徐徐展開,劉巖的表情由散漫變得嚴肅起來。而在一旁等待的朱云,此時也是緊張莫名。
劉巖展開畫卷后,拿起放大鏡,又來回仔細地鑒別了許久,而在朱云看來,這是自己的古畫不簡單。
當劉巖放下放大鏡,朱云馬上詢問:“專家,您看我的這個畫是古董么?”然而令朱云意外的是,劉巖并沒有給出肯定的答復,但朱云明顯感到劉巖的語氣變得和藹起來:“現在還太好說,應該是個老東西,晚一點你再找我,我在給你們仔細看看。”
于是,朱云帶著忐忑的心情,記下了劉巖的電話,雖然沒有肯定的回復,但是自己的畫是老物件是肯定的,這一點也讓朱云心情雀躍起來。
古畫拍天價,“專家”騙農民?
朱云的家傳古畫得到了北京專家的認可,是“老東西”,這讓朱云非常欣喜,同時專家又說有問題,又讓朱云很是忐忑。
朱云就是懷著這樣忐忑的心情,等待劉巖,讓這位北京來的大專家給自己的傳家寶一個“身份”。
此刻的朱云不會想到,這一次的會面,以及這次會面的決定,將讓他悔恨終生。
再次見到劉巖,朱云明顯感到劉巖更加和藹可親,劉巖并沒有直接看畫,而是先與朱云聊了一些家常,詢問了朱云畫的來歷,以及目前朱云的家庭狀況。
在得知畫是朱云祖傳而朱云現在所在的家庭是地道的農民家庭后,劉巖開始再次為朱云的古畫進行鑒定。
這一次,劉巖的鑒定明顯更加仔細,并認真,在劉巖完全看完后,深吸一口氣,對朱云說:“你這個畫是老物件,但應該不是真跡,倒像是民間的仿品,這個畫價值大概3-4萬元左右。”
劉巖的這番話對朱云來講不啻與晴天霹靂,自己的家傳古畫,自己心心念念了這么久,竟然是幅贗品。
雖然這令朱云難以接受,但是既然是北京專家給的結論,當時的朱云沒有任何懷疑地相信了劉巖。
作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朱云并沒想到這件事的背后會有什么陰謀,甚至都沒有起過再找別人鑒定一下的念頭,而是完全相信了劉巖。
因此朱云非常落寞,而劉巖趁此機會,問朱云,如果有人想買這幅畫,他是否愿意出售,并言明,他有個朋友專門收藏古畫,或許會對這幅畫感興趣,而且如果由劉巖出售給他,或許還能多賣兩三萬。
古畫并非真跡,這對朱云打擊很大,聽聞還能多賣點錢,朱云也就同意了。
沒過多久,專家劉巖就帶著他的朋友程功找到朱云前來買畫。程功看過朱云手里的畫后非常滿意,表示想要收購。
而劉巖也非常給力地為朱云叫出了二十萬的價格,雖然劉巖答應朱云為他多賣點錢,但是他也沒有想到,劉巖竟然叫出這么高的價格,最后通過討價還價,程功以十七萬交易了這幅古畫。
而朱云因為劉巖幫助他把原價兩三萬的古畫竟然賣到十七萬,從而非常感激,也經常和家人夸贊,說多虧了劉巖這位熱心的專家,幫他把古畫賣的這么貴。
而朱云不知道的是,通過劉巖牽線,以十七萬價格賣給程功的這幅畫,就是在一年后拍出8700萬天價,震驚古董圈的《崇陽漢柏圖》!
“贗品”變“真跡”,農民憤起訴
《崇陽漢柏圖》拍出了8700萬的天價,震驚古董圈,同樣也震驚了朱云。
時間來到2011年,朱云的祖傳古畫雖然賣了,但是他關注古董的習慣卻沒有改變。
可一次偶然,朱云發現,電視上賣出了8700萬高價的《崇陽漢柏圖》與他的祖傳古畫簡直一模一樣。
于是朱云多方打探,最終確定了,這幅天價《崇陽漢柏圖》就是自己的那幅祖傳古畫,而出售這幅畫的人,就是買自己畫的程功。
這一刻,朱云感覺自己被深深地惡意包圍了,他回想起出售古畫時的種種環節,都是由劉巖引導自己,一步一步將畫賣給了程功,瞬間悔恨不已。
于是,朱云決定去找劉巖理論。
雖然《崇陽漢柏圖》是朱云的家傳古畫,但是這幅畫他已經明確“自愿”售賣給了程功。
朱云雖然找到了劉巖,但劉巖卻并沒有給朱云一個滿意的答復,劉巖表示:我并沒有肯定地說這幅畫就是贗品,而且你是賣給程功的。
意思就是自己沒有說這是贗品,而且也只是個中間人,買畫的事程功,還是朱云自愿賣的。
現在這幅《崇陽漢柏圖》能拍出天價,跟自己這個之前牽線的毫無關系。
顯然,劉巖的答復并不能讓朱云滿意,于是朱云一氣之下,將劉巖告上法庭,可此案涉及刑事詐騙,法院并沒有立案。
鑒寶也是鑒“心”
在古董圈,一直流傳著一種專業的“撿漏”,就是賣家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手里古董的價值,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個古董,而專業人士看出來后,以極低的價格與賣家交易,再高價賣出,這似乎是古董行默認的一種潛規則。
《崇陽漢柏圖》事件發生后,很多人都說,這就是一場極致的撿漏事件,也算是行業默認的潛規則,然而真的是這樣么?
這次的事件跟行業默認的“撿漏”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撿漏”是指賣家并不知道自己的東西有價值,甚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手里的是個古董,簡單點說就是賣家沒有主觀意識要鑒定或出售古董,而專家通過專業的眼光,發現了蒙塵的明珠,從而進行“撿漏”交易。
而朱云是知道自己手里是老物件的,而且他是讓劉巖幫忙鑒定,可劉巖卻用了欺騙的手段,表示這東西不值錢,設局低價從朱云手里購買,從而賺取巨大利益,這已經不是“撿漏”了。
古董鑒別是一項專業度極高,普通人難以涉及的領域,因此一旦普通人進入了這個圈子就很容易會被蒙騙,而所謂的“鑒寶”,則更多的依靠專家的良心,只有心是真品,才是大眾眼中“真正的鑒寶專家”!
最終程功表示,買朱云的就是假的,后來拍賣的《嵩陽漢柏圖》是另一幅作品。
而朱云因為證據不足,加上是“自愿”買賣,被駁回起訴,公安也表示這不是經濟犯罪,不構成刑事案件。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