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市民王小姐(化名)向南都“記者幫”反映,自家住在海珠區(qū)鳳安三街,7樓的房子正對著珠江基本無遮擋物。近一年半以來,每晚約7點半至11點,除了暴雨天氣,珠江邊總是傳來高音喇叭的唱歌聲,“最終發(fā)現是對岸露天卡拉ok的噪音。”王小姐稱,為此曾多次向
市民王小姐(化名)向南都“記者幫”反映,自家住在海珠區(qū)鳳安三街,7樓的房子正對著珠江基本無遮擋物。近一年半以來,每晚約7點半至11點,除了暴雨天氣,珠江邊總是傳來高音喇叭的唱歌聲,“最終發(fā)現是對岸露天卡拉ok的噪音。”王小姐稱,為此曾多次向12345平臺投訴,但“鬼哭狼嚎”的歌聲并未消失。
距離約一公里
仍可清晰分辨歌詞
王小姐介紹,露天卡拉OK小攤一般設置在荔灣區(qū)長堤街1850創(chuàng)意園后門至信義會館公交站路段的珠江邊。“我們家離小攤直線距離900多米,噪音仍無法接受,好像每晚被迫聽幾個小時的演唱會,但是歌手經常唱走音和在高音部分發(fā)出奇怪的尖叫聲,令人非常煩躁。”王小姐屬于在家辦公一族,每到晚上因不時飄來的“歌聲”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學習,讓她感到十分困擾。
11月3日晚上8點半,南都記者來到王女士家所在的9層住宅樓房的天臺,能清晰聽到對岸的歌聲,盡管手機里測試分貝的APP顯示在50分貝左右,但能清晰分辨唱的歌詞,在原本安靜的環(huán)境里顯得格外突兀。王小姐稱,在家里關上窗聲音會小一點,但是老房子隔音不好還是能聽到。特別是遇上快節(jié)奏的歌曲,關窗也無濟于事。
記者查看地圖發(fā)現,露天卡拉OK小攤附近的荔灣區(qū)長堤街多為商業(yè)區(qū),而海珠區(qū)王女士家附近則多為住宅區(qū),據記者了解,隔壁天譽半島的小區(qū)業(yè)主也曾多次投訴歌聲擾民情況。
在海珠區(qū)洲頭咀隧道與海珠涌大橋相交的江邊,記者采訪了數名在散步、跑步的附近居民對歌聲的態(tài)度。有居民認為,歌聲一般會在11點左右結束,且去唱歌的多為老年人,“娛樂一下也沒什么”;也有的居民認為,盡管歌聲不至于影響正常休息,但是“鬼哭狼嚎很難聽”,屬于城市噪音就應加以控制和管理。
10元可唱4首歌 現場高音刺耳
9點半左右,記者來到對岸的長堤街,兩個音響、一個播放歌曲MV的顯示屏、一個點歌機器,外加數個小板凳即組成了一個露天卡拉OK。記者看到一名顧客正唱著一曲黃梅戲,走進小攤五米內,便感覺到耳朵被音響聲音震的刺疼,下意識捂上了耳朵。
荔灣區(qū)長堤街露天卡拉ok。
當晚一共兩個小攤,隔江望去即是天譽半島小區(qū),此時小攤的周圍稀稀疏疏地站著十幾個居民,看起來不甚熱鬧,小攤分別有一位中年女性在傾情演唱。記者詢問其中一個攤主,對方表示,10元可唱4首,前邊還有8首歌沒唱,問愿不愿意等。記者在現場待至10點10分,未見有人對攤販進行勸阻,距離音響數十米處打開分貝測試APP,顯示平均分貝在70。
根據1982年4月6日原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領導小組發(fā)布的《城市區(qū)域環(huán)境噪聲標準》,工業(yè)、商業(yè)、交通與居民混合區(qū),商業(yè)集中的繁華地區(qū),環(huán)境噪聲標準值均為晝間60分貝、夜間50分貝。
市民向12345投訴多次無果
根據廣州12345熱線官網公開案例顯示,2019年3年已有居民投訴同一地方有歌聲擾民情況。同月,荔灣區(qū)政府回復:花地街執(zhí)法隊從2月24日晚上至現在,每天晚上安排人員加強上址的巡查整治,驅趕和暫扣物品,繼續(xù)跟進。
王女士則稱,自己從今年8月開始向12345市民熱線投訴了六七次,至今感覺沒有改善。廣州12345平臺最新給王女士的回復為:經沖口派出所核查,已組織警力加強對投訴地段的巡控,對有制造噪音擾民的行為予以制止。2020年8月27日,短信回復市民告知相關處理情況。9月3日沖口派出所已再次現場核查,并已落實民警加強投訴地段的巡控。
采寫:南都記者黎玉瑩 實習生馬新杰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