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01從全面屏到折疊屏2018年10月31日,柔宇科技推出柔派FlexPai,成為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但預售至今仍未出貨。柔派持續預售中進入2019年,各家手機廠商都患上了"創新恐懼癥"。1月23日,小米總裁林斌對外展示了一段小米折疊屏手機的
01 從全面屏到折疊屏
2018年10月31日,柔宇科技推出柔派FlexPai,成為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但預售至今仍未出貨。
柔派持續預售中
進入2019年,各家手機廠商都患上了"創新恐懼癥"。
1月23日,小米總裁林斌對外展示了一段小米折疊屏手機的視頻,并稱小米攻克了四個技術難題:柔性折疊屏技術。四區折疊轉軸技術、柔性蓋板技術、MIUI適配。
這款被雷軍稱為全球首臺雙折疊屏手機的真機露面,引發了柔宇和小米的互懟。
柔宇科技副總裁樊超稱,目前市面上,除了柔宇、三星和LG,其他廠商都是買別人還無法量產上市的概念性柔性屏。
"誰要不服就把產品拿出來賣,少瞎逼逼,不要在國際上像個縮頭烏龜而只會在國內炒概念以假亂真混淆視聽。"
小米則澄清說:小米雙折疊工程概念機的屏幕供應商并非傳言所說的LG,所謂"供應鏈拿來的機器刷MIUI"的無稽之談純屬謠言。
1月25日,華為5G發布會暨MWC2019預溝通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宣布,華為首款折疊屏5G手機將在今年2月底的巴塞羅那MWC移動通訊大會上正式亮相。
2月20日,趕在MWC大會開幕之前,搶跑華為和蘋果,三星正式發布可折疊屏幕手機 Galaxy Fold,也是三星第一款量產的折疊屏手機。
誰都沒想到,2019年科技圈的第一場風暴,竟然是從手機顯示屏開始的。
國產手機的迭代,從功能機時代的科健波導夏新長虹,到3G時代的中華酷聯,再到智能機時代的華米OV,屏幕也從藍屏到彩屏,從全面屏到折疊屏,巴掌見方的手機屏——成為了所有廠家的必爭之地。
02 手機顯示屏的前世今生
1999年2月,摩托羅拉移動推出一款型號為CD928+的手機,這款手機是全世界第一部支持中文系統的手機,流入中國大陸的"大哥大"們,終于有了中文版本。隨后,眾多廠家開始生產支持中文系統的手機,并將它們引入到了國內。
CD928+內置了拼音、筆劃、短語等鍵盤輸入方式,奠定了手機的中文輸入模式,進而統治了九宮格鍵盤輸入。
這款手機配備的屏幕,是一塊單色屏幕,綠色背光的藍屏手機,這塊屏幕除了顯示信號、電池等信息之外,只能顯示兩行中文。
直到2001年8月,愛立信推出T68m手機,256色STN彩色屏幕;分辨率101×80像素,尺寸大小28.00×34.00毫米;雖然同時期發布的還有諾基亞9210c,三菱Trium Eclipse MT450,三洋SCP-5000等彩屏手機,但是愛立信T68m被公認為彩屏手機開山之作。
這塊屏幕在今天看起來充滿歷史感,顯示效果也很差,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夠在一塊那么小的顯示屏上,展現出多彩的世界,無疑是高科技的代表,也開啟了手機屏幕的新階段。
隨后,各大廠商爭相發布彩屏手機。2005年,松下發布了松下VS3,這是全球第一款1600萬色顯示屏手機,2.2英寸大小的屏幕,分辨率達到了240×320像素(QVGA)。經歷了256色、65536色、26萬色后,松下VS3將手機屏幕帶入了1600萬色的時代,顯示效果非常細膩,同時這款手機支持WAP2.0網絡訪問。
日系手機是21世紀初期,全球手機里面表現最出色的,不僅有全球第一款1600萬色的彩屏手機,還有第一款百萬像素照相手機夏普J-SH53,第一款支持光學變焦的照相手機夏普V602SH等等。
OLED顯示屏,依舊是當前手機屏幕的絕對主力,但第一個搭載OLED顯示屏的手機廠家,不是如今的面板老大三星,而是曾經的世界第一諾基亞。
2008年10月,諾基亞N85發布,N85搭載了一塊2.6英寸,240 x 320分辨率的AMOLED顯示屏,比三星的首款OLED手機i7110早發售了4個月,成為第一款OLED顯示屏手機。
N85作為諾基亞智能手機的代表作,采用了ARM11處理器,雖然主頻只有369MHz,但是憑借S60 V3系統的低功耗能力,能夠處理當時流行的所有應用,搭載的卡爾蔡司認證鏡頭,開創了手機×鏡頭的合作先河,華為炒熱的徠卡認證,是諾基亞早已用過的套路。
N85發布前的2007年,蘋果通過多點觸控電容屏,提供了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定義了智能手機新趨勢。
2007年1月9日,史蒂夫喬布斯在Macworld 2007向世人公布了iPhone。
iPhone搭載了3.5英寸1600萬色的TFT多點觸控屏,分辨率為HVGA(320×480像素),攝像頭僅有200萬像素,面對如日中天的諾基亞N系列,盡管第一代iPhone不能更換電池、沒有實體鍵盤、通話能力弱、甚至還需要進行漢化才能在大陸使用,但從來沒有涉足過通信行業的蘋果,會將諾基亞拉下馬,甚至定義了智能手機的一代機型。
隨著iPhone的成功,三星通過Galaxy Note系列將手機帶入到了大屏時代,初代Note的屏幕為一塊5.3英寸的Super AMOLED顯示屏,分辨率為800 x 1280,并支持手寫筆輸入。
"全面屏"毫無疑問是過去兩年手機行業最火的三個字,火到沒有全面屏的手機都不好意思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比如小米MIX和榮耀magic),但早在2014年8月,夏普Aquos Crystal就采用了"全面屏"設計,
搭載了一塊5英寸LCD顯示屏,分辨率為1280 x 720,在剛推出的時候,由于當時還沒有"全面屏"手機這個概念,夏普針對這款手機宣傳的是"無邊框"設計,但該機的屏占比(78.5%)和視覺沖擊力拿到現在也絲毫不落下風。
這一階段,柔性屏也開始出現。2013年10月10日,三星發售Galaxy Round,一部不帶手寫筆、屏幕彎曲版的Note 3。Galaxy Round的Super AMOLED顯示屏大小為5.7英寸,分辨率為1920 x 1080。
一個月后,LG G Flex開賣,搭載了一塊彎曲的P-OLED顯示屏。6英寸的屏幕尺寸,分辨率為1280 x 720,并具有700毫米的曲率。LG G Flex的屏幕可以在被掰直之后恢復原狀,確實沒有辜負"柔性屏"的稱號,并且機身表面涂層帶有"自愈"能力,可以恢復輕微劃傷。
這兩款柔性屏手機作為實驗機器,雖然也進發售,但概念機意義遠超過其商業意義。Galaxy Round和Galaxy Note 3相比,除了屏幕可適當彎曲之外,使用感并無大差別;LG G Flex和LG G2的操作性能也幾乎一致。
三星與LG作為手機顯示屏的頭部玩家,進行了諸多嘗試。三星Galaxy S6 Edge是三星通過Galaxy Round和Galaxy Note Edge的實驗性概念機之后,推出的第一款曲面屏手機。S6 Edge搭載了一塊5.1英寸,2560 x 1440的Super AMOLED顯示屏,屏幕兩側更是向手機后部彎曲,造型猶如一塊鵝卵石。
iPhone X的發布,帶領手機顯示屏進入了全民OLED時代。
03 手機屏幕的諸神之戰
2010年,HTC在Android市場一枝獨秀,大殺四方,成為當時安卓陣營抗衡蘋果的重要力量,而HTC憑借在手機領域的地位,市值一度超過臺積電成為臺灣股市第一。
然而,三星針對當時的第一大客戶HTC在屏幕供應上痛下殺手,對核心產品停止供貨。
HTC的年度旗艦手機HTC G7以及HTC Desire在設計之初,采用的是三星生產的AMOLED屏幕,在量產過程中,遭受三星"斷供",受此波及的還有由 HTC 代工的 Nexus One。當時,三星給出的"斷供"理由是AMOLED屏幕的產能不足。
繼2009年LG、索愛退出塞班陣營后,2010年三星也全面轉移至Android系統,加入了與蘋果及HTC的競爭,三星正式推出Sphone——即大名鼎鼎的Galaxy系列,可以說,三星完全是為了自家的手機市場,直接對競爭對手斷供。
這也拉開了三星在屏幕和內存等領域,利用自身壟斷地位,打壓友商的序幕。
隨后,HTC G7及HTC Desire被迫在生命周期后半程更換為索尼的SLCD屏幕,引起市場反感,也錯過了最佳的銷售窗口,從G7開始,HTC開始走下坡路,直到被歸入"other(其他)"一欄;而三星憑借強大的設計能力和壟斷優勢,成長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機廠商。
"三星自己要做Galaxy的時候,把我們的訂單砍掉,去供應他們自己的東西,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情。"HTC CEO王雪紅說,她透露為解決屏幕斷供問題,她曾親自前往韓國兩次,無果而終。
HTC北亞區總裁杰克·佟直言:"三星見HTC Desire熱賣,便故意減少對HTC AMOLED屏幕的供應。我們自此發現,零部件供應也可以被用作一種競爭武器。"
2015年,魅族發布Pro 5,這是一款顛覆之作,緊隨當年最新款iPhone的設計:全面金屬化、超大屏、2.5D玻璃、指紋識別等等,而這一年,三星的旗艦Galaxy Note 4,只是一款中規中矩的升級機型。同時,魅族Pro 5采用的也是三星的獵戶座處理器。然而,魅族 Pro 5的量產遇到了難產。
首先是處理器問題。由于專利費沉疴,魅族當時并沒有和高通合作,采用的是MTK平臺或者三星的獵戶座平臺,三星獵戶座芯片,最大的短板就是不支持CDMA網絡。在全網通時代下,魅族被迫放棄了電信的CDMA2000網絡,自斷一臂。
其次,魅族向三星定制的屏幕,同樣遭遇斷供。魅族從拿到三星屏幕再投入生產的進度,比原計劃晚了三個半月,導致這款手機2015年10月12日上線預售,但直到第二年2月份,都處于缺貨狀態,成為了當時名副其實的PPT手機!也導致了魅族的出貨量嚴重低于預估目標。
至此,魅族即便有阿里的投資加持,也徹底的淪為了二流手機。
2016年3月,OPPO正式發布R系列旗艦手機OPPO R9,這是OPPO年度最重要的產品之一,采用了5.5英寸1920x1080像素分辨率、On-Cell全貼合技術的三星OLED屏幕。
不出所料的是,三星再次"黑"了OPPO。2016年OPPO采購了高達1.4億美元的三星屏幕,但三星依然選擇了對OPPO"斷供",轉而大力推廣自家的產品Galaxy C5/C7,背后的根源是,當時三星Galaxy C系列的手機,中國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OPPO的R系列。
隨后,OPPO被迫推出R9km來應對三星的"斷供",OPPO R9km采用JDI的LCD屏幕,其他配置與三星OLED屏幕版本保持一致。普通客戶的確分辨不出這兩塊屏幕的優劣,但是,換屏帶來的生產設計、備貨周期的影響太大,尤其是JDI的LCD屏幕,比三星的OLED屏幕,厚了0.35mm,就是這0.35mm,將R9系列的整體銷量拉下來了一個檔次。
也許是變道的及時,從一定程度也挽救了OPPO的敗局:有貨賣總比沒貨賣好。
早在2012年,華為P1的屏幕就遭三星算計,由于屏幕產能問題嚴重影響了P1的銷量。Ascend P1是華為的初代旗艦,采用了三星提供的Super AMOLED屏幕,這塊4.3英寸的屏幕實現了540×960像素(qHD)分辨率,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旗艦機頂級屏幕。
華為是國內少有的,對供應鏈有強力控制的企業,也同樣遭受到三星"斷供"策略的打擊。只是2012年的初代旗艦,影響沒有波及開來。真正受到影響的,是華為Mate 9。
2016年11月,華為Mate 9臨近發布前,業內突然爆出華為Mate 9采用的三星提供的OLED屏幕,可能遭遇供應鏈斷供的消息。當年HTC被三星利用屏幕打壓的殷鑒不遠,中間也出現三星拖延交貨的幾次反復,讓所有人為華為Mate 9的正常銷售捏一把汗。所幸除了發布后短時間缺貨外,并沒有更大的影響。但這一消息無疑給華為敲響了警鐘:
要國際化,就得擺脫單一供應商依賴。
正如在這條微博下的另外一條留言所說的那樣:華為不可能將主力機型的命運交給三星。
此時的三星,Galaxy Note 7還在booooom的爆炸中,深陷輿論,而華為則勢如破竹的搶奪三星的市場,兩年后,三星雖然貴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機廠商,但是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已經不足1%。
隨后,華為與國內屏幕企業京東方合作,同時將LG的OLED屏幕納入供應鏈體系,到了Mate 20,京東方的OLED屏幕成為了華為屏幕的主力,而采用LG屏幕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綠屏。華為這種合作模式對國內供應鏈上下游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既然能夠自己生產,為何還要進口呢?而且有了訂單后的國內屏幕企業,技術實力、產能、良品率等未必比三星差。
2016年,小米發布Note 2,這是小米沖擊高端手機陣營的奮力一搏。然而依然倒在了屏幕前,制造這次事故的,依然是韓系的屏幕廠商。
小米Note 2采用了LG提供的5.7英寸的OLED柔性屏,分辨率達到了1920x1080像素級別。小米Note 2從10月25日發布,到當年雙十一開售,一直處于缺貨狀態。業內人士爆出,之所以缺貨,是因為采用了LG的OLED屏幕,而選擇LG作為屏幕供應商,則是因為拿不到三星的OLED產能。有錢買不到供應,成為了國內廠商的難言之痛。
2016年,雷軍為了拿到小米在三星的訂單,前后飛了三星四次,結局依舊是無功而返,即便小米和雷軍不承認,但是小米Note 2的"永久性缺貨",根源就是屏幕問題
小米Note 2撲街,幾乎斷送了小米沖擊高端的所有努力,直到今天,小米依舊在為3000元以上的市場孜孜以求,2月20日剛剛發布"好看又能打"的小米9,被雷軍稱為將是小米最后一款定價在3000元以內的旗艦機。
細數遭遇"斷供門"的國產手機廠商,幾乎所有在中國市場當季有實力躋身銷量榜單的廠家的旗艦機型,無疑都遭遇過三星的堵截或者其他屏幕供應商的奇襲。
HTC引領了Android陣營的風向,如日中天之時,遭遇了三星的"供應鏈黑手",最終一落千丈。三星則借助HTC、諾基亞、索尼、摩托羅拉的相繼敗落,迅速憑借Galaxy系列登頂全球第一。Galaxy全系列從初代到剛剛發布的最新款S10,一直采用三星最先進的屏幕,其他品牌覬覦而不可得。
魅族在2015年獲得阿里巴巴投資后,銷售量從400萬臺,猛增到了2000多萬,但魅族Pro5依然倒在屏幕大戰面前,失去了進入一線陣營的良機,即便黃章復出,推出了魅族 16th這樣的機型,即便獲得了珠海國資委的注資以及阿里的二次注資,依舊只能在二線品牌里面尋找存在感。
直到2018年9月30日,OPPO及兄弟公司VIVO以超過40%的份額,成為三星屏幕的大客戶,也許正是如此,之后OPPO沒有在屏幕供應鏈上爆出問題,但實際情況,也只有其內部知曉。
小米Note 2后,旗艦機型便開始平庸了,即便今天的小米依舊貴為前五大手機廠商,卻沒有任何一款產品(包括小米MIX系列)能讓它踏入高端機陣營,反觀華為已經成功的在3000/4000/5000檔位占據一席之地,且與蘋果、三星進行全球競爭。
2019年,小米動作不斷,分拆紅米、設立非洲總部等,而最近大熱的折疊屏口水戰,透露出小米也轉向與國內企業合作開發屏幕,合作方則可能是維信諾。
華為在供應鏈上選擇扶持國內企業,無疑是有前瞻眼光的。2018年是京東方屏幕爆發的一年,2018年上半年,全球大尺寸電視市場低迷,BOE(京東方)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達到2584萬片,同比增長34.6%,排名全球第一,出貨面積排名躋身全球前三。而隨著與華為等廠商的合作,以及6.5代OLED生產線的投產,未來京東方在屏幕領域對三星、LG等韓系企業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04 屏幕的供應鏈之殤
為什么在3G時代的中華酷聯及諾基亞、索尼等企業沒有遭遇到屏幕問題,而進入到智能手機、4G時期,幾乎國內的主流廠商,都在屏幕上被韓系公司——尤其是三星一次又一次的坑呢?
首先是市場占有率。
中華酷聯時代,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中興也不過5%,市場幾乎是歐美企業的。有人可能會問,三星、LG以及日本的JDI等屏幕廠商不是亞洲的么,怎么成歐美的了?就拿三星來說,官網公開信息,歐美資本持有三星52%的股份,擁有三星81%的優先分紅股。在歐美企業聯合圍剿中國市場的前提下,中華酷聯這點市場占有率還達不到動用供應鏈"斷供"這樣的殺手級手段。
到了4G時代,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智能手機廠商,以OPPO華為為代表的線下廠商迅速成長起來,將諾基亞、索尼、摩托羅拉退出后的市場逐步吞噬,并且還在價格上將智能手機拉回正常消費的區間內,國產廠商市場占有率一再攀升,到2018年已經接近90%,國產手機成為了國內市場甚至全球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次是屏幕供應問題。
現階段的手機屏幕供應廠商,幾乎都是日韓企業。其中日本企業以SONY、JDI及SHARP為代表,韓國企業以三星、LG為代表,在很長的時間內,基本上沒有國內企業的參與,國內屏幕企業的存在感太低了。直到2017年年底國內第六代OLED生產線點亮并投產,局面才有所改觀。
但是在頂級屏幕如AMOLED上面,國產依然不能和三星競爭,在面板的上游材料供應商中,也幾乎是一水的日韓系及歐美系企業。也就是說,即使將來國內企業占據了面板的領先地位,依舊可能會被供應商"卡脖子"。
最后是市場競爭。
從手機上下游來看,全球只有三星擁有完整的手機供應鏈產品:芯片、屏幕、內存等大件,還有電容、電阻、電感等元器件,三星幾乎都能提供。而其他廠商強大如蘋果弱小如深圳的山寨,都需要借助供應鏈的實力來完成手機的生產。而三星既是供應商,又是市場參與者,當然會合理利用供應鏈來打擊競爭對手了。
在手機核心器件中,被國外企業絕對壟斷地位的有芯片、內存、屏幕以及操作系統。攝像頭等模塊,國內已經實現初步替代。而當國人在關心芯片及操作系統的時候,內存已經被聯合打壓了,晉華就是例證;屏幕在京東方及深天馬等企業的崛起中,經過持續的虧損也盡力做到部分替代了,但是頂級屏幕,還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
曾有一位詩人這樣寫到,
手機是手的延續,器官
鏈接了機器
喧囂內外轉換,人與人的距離
隔著一個觸摸屏。
手機作為人類到目前為止最為高精尖的工業產品之一,進入數字時代,更成為了大腦和手臂的延伸,指尖的詠嘆調依然在創新和迭代中譜寫,也成為各國工業制造的必爭之地。
當我們在說國產"缺芯少魂"的時候,其實連屏幕這張"臉"也是沒有的。少說點中國手機崛起,多關心一下供應鏈吧。
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