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語法梳理:王興剛老師適合人群:英語教師、英語專業學生、初高中生等我們來看這么兩句話: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這條褲子的價格太貴了。以上兩個句子如果翻譯成英文,那么年級越低的孩子,越容易翻譯成如下兩句話:ThepopulationofChi
語法梳理:王興剛老師
適合人群:英語教師、英語專業學生、初高中生等
我們來看這么兩句話:
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
這條褲子的價格太貴了。
以上兩個句子如果翻譯成英文,那么年級越低的孩子,越容易翻譯成如下兩句話: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the most in the world.
The price of the trousers is too expensive.
以上兩句英文無疑都是錯誤的,但是學生們卻很難發現。特別是讓孩子們寫作文的時候,他們一定會不自覺的受到母語的影響。年齡越小,越容易如此。
我曾經不厭其煩地在解釋英文和中文邏輯的不同,當然本文也是其中一篇。
從語言學上來說,這是典型的二語習得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不能用母語的思維去生搬硬套。更不能通過字典查出單詞,然后用中文的邏輯?直接堆砌。
母語和目標語一定有的地方是相同的:比如五種簡單句,就是相通的,甚至相同的邏輯思維。
但在“詞的內涵與外延”、“詞語搭配”、“從句”、“語法”等其他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不同。如果都相同了,那就是一門語言了,也不是“二語習得”了。
所以,回到開頭的兩句英文,它們錯在哪里了呢?
就錯在collocation上了。
Population
英語的population的英文解釋是: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who live there.
所以,population雖然是名詞,但它等于number。接下來,我們再去查number。
Number的英文解釋是:a quantity of people or things. 指的是人或東西的量。
其實到這里,我們已經能分辨出來了。
如果用many或much來修飾的話,他們的后面需要加具體物品的那種名詞,
比如many apples或much water;
而不能說many number
我們再去查large:big in size or quantity. 從這個英文解釋中我們就能知道,large是專門用來描述quantity的,即number,即population。
我們必須說a large quantity
我們必須說a large number
我們必須說a large population
我們必須說many people / many persons / many Chinese
我們不能說:many population.
因為population是數字,數字用大數和小數來搭配,而不能用多數和少數來搭配。而“人”才可以用許多人來搭配。
這就是“搭配”,這就是英語的collocation。幾乎每個詞,在內涵上它的范圍跟中文的“對等翻譯”都不那么對等。
比如ordinary, common, normal都是普通的、正常的。中文可能沒什么分別,但這三個詞卻有各自的形容領域。這就好比一個中文單詞要根據不同情況,翻譯成三個不同英語單詞。一個漢語有三個翻譯,遇到不同語境,選擇最合適的詞匯。
比如small和little都是小,中文沒分別,但英語卻有各自的內涵。Small是身材上面“小”,little是小而可愛的“小”,有情感色彩在。
類似的例子,不再多舉。
Price
英文解釋: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you have to pay for sth
搭配詞組:a high/reasonable/low price 或者rising / falling / full prices
但是不能這么搭配:expensive price
英語里的expensive以及cheap后面搭配的是具體的東西,比如Expensive clothes,cheap shoes。這兩個形容詞不可以搭配number這個抽象概念(雖然number也是名詞)。
關于這個搭配問題,我們小的時候?就沒有注意。沒注意的原因也很簡單,小時候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們不能跟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去講small和little的文化內涵,我們只需要告訴孩子?:
他個子小:He is small?。
就可以了。
年齡越小,教學上越死板、固定,不需要解釋。
而且越貼近漢語邏輯越好。
為什么要貼近漢語邏輯呢?就是因為在二語習得里,初始的教學一定是需要用母語來教的啊?!我們要讓孩子感覺一門外語不是那么難,思維邏輯都和中文一樣,所以?不難。?如果一開始就講語言學了,恐怕沒有多少孩子愿意學習了!
而隨著我們的年齡增大,我們的理解力逐漸變強,?那時候我們才會理解并體會出詞匯與詞匯之間的細微差別。?但尷尬的是:我們的思維可能僵化了,特別喜歡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喜歡像小時候那樣“生搬硬套”?。
有人說,小孩子你教什么他學什么,你就直接教英語就好了,全英的,也不講small和little的區別,就是每天給他重復實際的?應用句子不就好了嗎?
我說:
你就是個流氓!
?
?你的教學不是二語習得,你是母語浸泡。
母語浸泡 肯定好于 二語習得 ?。這道理大家都懂,但不是每個學校,每個老師?,每個家庭都能把二語習得變成母語浸泡。
我們為什么要注意collocation呢?
就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 Your language will be more natural and more easily understood.
· You will have alternative and richer ways of expressing yourself.
· It is easier for our brains to remember and use language in chunks or blocks rather than as single words.
(完)
作者:王興剛老師,前高校英語教師,現教育行業創業者,英語教學16年。本頭條號的日常推文主要包括:關于教育問題的理解與感悟,關于英語知識的梳理和剖析,關于英語考點的講解與總結。覺得文章專業、有價值,請收藏或轉發吧!
大家也可以搜索我的微信公眾號:王興剛老師英語教學,查看更多更有體系的推文。
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