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除了服用藥物,日常護理也必不可少,運動就是比較重要的,堅持運動可以促進代謝,控制體重,輔助調節這些指標。59歲的周阿姨得糖尿病有將近十年了,為了降血糖,她每天都和老伴走路鍛煉,一天最少走一萬步,手機上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除了服用藥物,日常護理也必不可少,運動就是比較重要的,堅持運動可以促進代謝,控制體重,輔助調節這些指標。59歲的周阿姨得糖尿病有將近十年了,為了降血糖,她每天都和老伴走路鍛煉,一天最少走一萬步,手機上的運動步數排行榜,他倆經常是第一第二。
原以為堅持下去,帶來的是好處,但是她和老伴先后出現膝關節疼痛的情況,一開始沒在意,直到疼得已經不能再繼續走了才去看醫生,沒想到,兩個人都需要置換膝蓋。但她很不解,自己平時也沒有做什么高強度的運動,只是散散步而已,難道走路不護膝,反而傷膝?
走路本身沒錯,但夫妻倆錯在每天走太多了
不知從何時起,日行萬步成為了很多人的養生理念,覺得每天至少要走到一萬步才行,但其實這個運動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營銷手段”,是日本一家公司推出的用來記錄你走沒走到一萬步的產品,這一萬步并非由科學實驗得來的。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不管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反正每天走一萬步并不難,確實,如果是把一天中所有走的步數加起來,達到一萬步是不難,但這并不是有效的,像上廁所、去菜場走的這些步數是不算在內的。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額外地每天再走一萬步,甚至更多,其實對關節的磨損是比較大的。
本身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就在退化,出現問題的幾率在上升,像周阿姨和她老伴這樣每天走萬步,過度運動,膝蓋軟骨磨損得更快。再加上膝蓋疼的時候,夫妻倆也沒重視,最后拖久了才把問題拖大了。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走路會傷膝蓋?
不能一概而論,也有的人堅持走路,身體越來越健康,比如胡大一教授就堅持走路十多年,膝蓋好,心臟也好。走路是傷膝還是護膝,關鍵要看你是怎么走的,若能注意以下幾點,正確走路鍛煉,身體是受益的:
注意每天走路的步數——對于中老年人來說,不必盲目追求日行萬步,指南中建議每天走六千步其實就可以了,達到了鍛煉的目的,膝蓋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如果體質比較好,沒有患病,可以酌情適當增加步數,而若是關節已經出現問題,則就要減少步數,要靈活進行調整。
注意熱身——走路前也要做熱身準備,這可以增加關節的靈活度,降低受傷風險,而不是一上來就開始走,那些每天走萬步甚至更多的人,膝蓋沒有出問題,他們在運動前一般都會做準備。
注意地點——若是頻繁上下樓梯,或者在硬地面上走,膝蓋承受的壓力會更大,走多了,也就更容易出現問題。
所以,走路到底是護膝還是傷膝,取決于你的走路方法正不正確,那走路跟跑步相比呢?哪種運動方式更容易傷膝?
可能很多人都是認為跑步更傷膝才選擇走路的,如果從膝蓋受到的沖擊力這個角度來說,人在跑步時它受到的沖擊力確實比走路更大一些。但是,同樣的距離,跑步花的時間要比走路短,考慮時間這個因素的話,結果還會是這樣嗎?有人用實驗得到了答案: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其實跑步受到的總的沖擊力是比走路要低得多的,而且,這種沖擊力對于膝蓋來說,并不是壞事,反而能起到保護關節的作用。由此可見,從長期鍛煉的角度來看,跑步并不傷膝,反而有一定的好處,不過,也要注意別跑得太猛。
至于到底是選擇跑步還是走路,這個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情況來看,選擇可以讓自己更受益的運動方法,如果關節有傷,可以散步,注意步數,若體重超重,膝蓋沒有問題,可以嘗試跑步。但不管選了哪一種,都要注意正確適度地運動,才是真的有益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夫妻倆堅持走路,多年后卻雙雙都要換膝蓋,過度運動不可取,走路鍛煉不是越多越好,以上幾點要注意。走路和跑步相比,長期來看,其實前者更容易傷膝,具體適合哪種運動,要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不宜盲目跟風。
陳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