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月28日,寧海縣強蛟鎮漁民王明明父子,駕船到象山港寧海灣白石山島附近捕魚,在收網時,發現了一條金光燦燦的“大黃魚”。這條大黃魚體長將近1米,胸圍約70厘米,重達7.1斤。撈上來時品相完整,紅唇細鱗,通體金黃,父子倆一眼就看出它就是被稱為“
2月28日,寧海縣強蛟鎮漁民王明明父子,駕船到象山港寧海灣白石山島附近捕魚,在收網時,發現了一條金光燦燦的“大黃魚”。
這條大黃魚體長將近1米,胸圍約70厘米,重達7.1斤。撈上來時品相完整,紅唇細鱗,通體金黃,父子倆一眼就看出它就是被稱為“海中黃金”的大黃魚。
只不過,大黃魚非常罕見,即便是捕了40多年魚的老漁民王啟福也很少見到。此次捕撈到的大黃魚消息一經公開后,立即被人以4.2萬的天價買走。
事實上,漁民捕撈大黃魚的新聞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就在年初時,浙江象山石浦鎮東門漁村一漁船,在東海一網捕撈2000多公斤的野生大黃魚也上過頭條,當時捕撈的這些大黃魚雖然體重沒有7斤,但平均每條重達2斤,個別較大的達到了4斤多,船主最后以957萬元的高價賣出。
野生大黃魚頻頻出現,原本應該是好事,但為什么專家們卻對此憂心忡忡呢?另外,瀕危的大黃魚頻頻出現,真的是泛濫了嗎?
大黃魚
這就不得不說道大黃魚的生長環境了,實際上,早些年時大黃魚并沒有那么昂貴,而且產量也十分巨大,曾經和小黃魚,帶魚,烏賊一起成為東海區的“四大海產”之一。
在很早之前,我國就有捕撈和食用大黃魚的傳統,其中宋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曾寫到“柳風吹絮河豚上,楝子開花石首來”,這里的石首就是大黃魚。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大黃魚的產量還非常高,是東海四大海產之一,也是漁民們的重點捕撈對象。
但是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時,鰲江沿海一帶的漁民采用了“敲罟[gǔ]圍捕”的作業方式,其實這種捕魚方式早在明朝時就已經出現,但因為過去人口較少,船只不夠先進,而且這種方式被當作是漁民捕撈的行業秘密,輕易不會外傳,對大黃魚還不構成威脅。
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敲罟[gǔ]圍捕”的方式被公開,人們利用幾十條漁船一起敲打竹板,引起大黃魚頭骨中的兩枚耳石產生共振,導致海洋中的大魚小魚一起昏死,漁民們將其一網打盡。
因為這種捕撈方式捕獲的魚量實在是太大,大黃魚也成為了當地餐桌上最常見的魚類,便宜到只有幾分錢一斤,即便是走卒都能買得起,根本不是現如今一條魚4.2萬元的天價。
但又因為大黃魚的捕撈量實在是太多了,在冰箱還未普及的年代,人們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么多的魚。因此當地政府開始號召大家吃“愛國魚”。將吃魚行為與愛國畫上等號,也使得大黃魚很快被賣光,繼而人們又捕撈更多的魚。
只是這種捕撈方式危害非常大,一經采用往往是整個魚群被一網打盡,即便是不具有經濟價值的小魚,也會被漁民捕撈上岸,被當作飼料低價出售,嚴重破壞了大黃魚的生態鏈。
為此,我國在1963年下達了《關于禁止敲罟的命令》,這種對大黃魚掠奪式的捕撈才被禁止。盡管如此,人們對魚類的需求量并未減少,隨著捕撈工具的升級,以及船只越來越先進,大黃魚的捕撈量依舊很大。
更具有破壞性的是,人們發現了大黃魚的越冬場所,于是在1974年初春時節,近2000對機帆船前往大黃魚的主要越冬場捕撈大黃魚,這次捕撈量創下了大黃魚捕撈最高記錄,但同時也將大黃魚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因為過度捕撈,再加上“大魚小魚一網打盡”的捕撈方式過于野蠻,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大黃魚的捕撈量就年年銳減,甚至到無魚可捕的地步,大黃魚也從原來的無危,變成了現如今的極危,距離野外滅絕的風險只有一步之遙,比大熊貓的滅絕等級都高。
養殖大黃魚
在大黃魚瀕臨滅絕的背景下,我國開始了人工飼養大黃魚之路,現如今市面上常見的大黃魚都是人工飼養。
人工飼養的大黃魚雖然滿足了人們對大黃魚肉質的需求,但是根本無法延續大黃魚的野生種群。
因為人工飼養的大黃魚基本上是少數幾條親魚的后代,基因多樣性比較差。而且人工選育的大黃魚存在著遺傳疾病缺陷,放歸野外后也會導致野生種群退化,甚至加速野生大黃魚的滅絕。
不過人工養殖大黃魚仍然對保護野生大黃魚有重要作用,因為人們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到大黃魚,所以野生大黃魚有了喘息之機,在禁漁期以及增殖放流等多重保護措施之下,大黃魚開始重現生機,以至于近些年頻頻有人捕撈到大黃魚,但這里要說的是,野生大黃魚依舊沒有脫離滅絕風險,并沒有泛濫,更沒達到大規模捕撈的程度。
大黃魚再現滅頂之災
天價大黃魚頻頻出現,對于大黃魚的保護其實非常不利。
一網2000多公斤的大黃魚以957萬天價賣出后,當地漁船老大以及周圍釣魚客們開始聞風而動,紛紛開始下海捕撈大黃魚。
因為大黃魚的價格實在是太過于昂貴,再加上網紅們為了獲得流量而炒作,導致了海洋上飄滿了捕撈大黃魚的漁船,大黃魚重現滅頂之災。
現如今又一條大黃魚賣出天價,估計又有不少人會跟風捕撈大黃魚!只是希望他們手下留情,給大黃魚留下一片生存空間吧!
高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