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四年前誕生之日起,“柳葉刀燒烤攤”在北京就已經是一個打卡勝地。墻上張貼的論文因子排行榜和由北大西門、北大醫學部和協和醫學院等景致構成的插畫,可以算是這家燒烤店的自我介紹。這是一家由16名清華北大醫生籌資的徐州燒烤店,創始人王建和程絲,正是
從四年前誕生之日起,“柳葉刀燒烤攤”在北京就已經是一個打卡勝地。
墻上張貼的論文因子排行榜和由北大西門、北大醫學部和協和醫學院等景致構成的插畫,可以算是這家燒烤店的自我介紹。
這是一家由16名清華北大醫生籌資的徐州燒烤店,創始人王建和程絲,正是墻上漫畫中央的那兩個小人。
“不務正業”的青年醫生
每當有人問起王建開這家燒烤店的初衷,王建總會提起多年前還在讀研期間親眼目睹的一個場景。
那時候王建在醫院實習,披星戴月是常態,某個凌晨,他在圖書館回宿舍的路上親眼看見有人在食堂附近的下水道挖地溝油。
震驚又憤慨之余,他撥通了舉報電話,但是無果,一周后,他再次碰到了相同的場景。
沒多久后,王建發現附近一家他和朋友們經常光顧的燒烤店。因為使用地溝油和賣假羊肉被查封了。
“那家店我和朋友經常去,這兩件事對我們觸動很大,”王建說,“我們當即就想到不如自己開一個吃飯放心的地方。我不信我開的飯店用放心油會斗不過地溝油。”
學醫出身的王建對健康問題總是格外敏感,讀研期間的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記。
食品安全要怎么保證?怎么才能讓食客吃到健康放心的食物?成為他日后創業時不斷思索的問題。
如果說創業純屬為了情懷確實不切實際,誰做買賣都是為了賺錢,王建也不例外。
王建記得有一次,師兄得了重病,大家一起自發捐款,但是他發現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拿不出錢的窘境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大概從那時候起,王建就決定要做點副業,他曾經說過,“我需要副業,它能讓我沒有經濟顧慮,簡單純粹地做醫生。”
堅定了開始副業的想法之后,王建行動了起來。
至于做點什么,還是讀研期間那兩次地溝油見聞給了王建靈感,一番深思熟慮后,他決定將家鄉的徐州燒烤引入北京。
同門師妹程絲是王建立馬就能想到的最合適的合伙人,但是這一邀請也很快被程絲回拒了,她甚至提醒師兄,“每天工作那么忙,還開燒烤店,哪有時間鉆研業務?”
但是王建并不死心,沒有放棄“游說”程絲。直到一次意外的發生,改變了程絲的想法。
2016年的時候,王建在德州發生了一場車禍,出事后,王建第一時間去安頓救助同車的兩位朋友,直到同在德州的其他同學趕到。
望著趕到的大家,王建兩眼一黑坐到了地上,一動不動。
眾人急忙把他送到了醫院,這才發現他被撞斷了四根肋骨。王建回憶說:“當時胸口能感到有壓迫的疼痛感,但是顧不了那么多,大概就和士兵在戰場上的應激反應一個樣。”
事故后,肇事方給他們賠了幾十萬,王建不假思索地把賠款全部都給了因這場飛來橫禍導致癱瘓的師兄。
“這位師兄也是一名醫生”,“他家太困難了。”王建的真誠和善良,感動了身邊所有的人。
程絲在參加《開門大吉》時說:“王建對朋友特別真誠。我們看中的就是王建這個人,就是相信他,賺錢賠錢都沒關系。”
王建也因禍得福,花了大半年勸不動的程絲,因此成了跟他并肩作戰的創業伙伴,之后他們又找到了十幾位同學共同湊了一筆啟動資金。
因為都是醫學生創業,大家決定將燒烤店取名“柳葉刀燒烤店”。
手術臺上,柳葉刀是他們醫治病患的利器,取“柳葉刀”為名,也意味著食客在此進食可以切斷對食品安全的隱憂。
于1832年創刊的《柳葉刀》是世界上最享譽盛名的醫學期刊,同名燒烤店也寄托著王建和小伙伴們對醫學前輩的敬仰。
踩坑創業,患者顧客投石問路
決定創業的時候,王建正在徐州的一家三甲醫院上班,工作日他便在徐州出診看病,查房寫病歷。
但是一到周末,他就會脫下白大褂搖身一變,成為商務人士,趕高鐵到北京,和團隊小伙伴把北京大街小巷的燒烤都吃了個遍。
經過反復對比,他們發現只要原材料用得好,口味基本不會差。有了方向之后,接下去的工作似乎順理成章:找師傅、定方子、租房子、裝修、招聘……
從無到有,個中辛苦只有當事人最清楚,用王建的話說,沒有行動力極強的同門師妹程絲入伙,這個項目就做不成。
那時候程絲已經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投入到新店的籌備工作上。
程絲說,餐飲行業雖然門檻低,但是里面的坑可不少,每個坑他們幾乎都趟了個遍。
在開業前,他們就已經給“柳葉刀”立下了鐵一般的店規:肉不能提前腌制,必須現刷現烤;所有食材必須當天購買;
所有菜品不能過夜,包括涼菜和小菜;肉串絕不炭烤而用電烤;油只能刷一遍,不能反復使用。
這對王建團隊來說是立店之本,也是他們開這家燒烤店最重要的追求,那就是不僅要確保不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出任何差錯,而且要盡可能讓顧客吃得健康。
這些年輕人的良苦用心,并不意味著顧客會買賬。
跟常見的燒烤方法不一樣,現刷現烤的方式需要花費更多的時候,而且新廚師沒辦法馬上適應,導致上菜慢。
“上菜太慢了!!!”開業一陣子之后,點評網站上第一條評價的那一顆星擊碎了他們的心。“懟回去,懟回去!”小伙伴們群情激奮:我們費這么多心思保證食品健康,卻還要被這樣評價。
但是大家冷靜一想,服務行業就是這樣,顧客至上,必須傾聽顧客的聲音。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上菜速度和菜品可口與否更重要,鮮少有人會關心哪種做法更能降低患癌風險。
因此,如何平衡顧客的需求和創業者的原則,是擺在王建面前的一道未曾想過會出現的難題。
但無論是好評還是差評,這家由醫生學霸開的燒烤店很快走紅,不少媒體和公眾號都發文報道,但是大部分網文作者,王建并不認識。
“柳葉刀燒烤店”甚至吸引了不少患者顧客,有一些白天在醫院排不上號的患者,以吃飯為名義,來“柳葉刀”邊吃飯邊掛號看病,這讓燒烤店成了一家小小的醫院。
曾經一位天津的病人專程來燒烤店吃飯,并留下自己的聯絡方式與初步診斷病癥。
王建回憶說,“最后是我們股東內部轉診消化了,但是其實問診最好還是去醫院。”
還有一次,王建正在店里招呼客人,一位女士發現他是老板,于是問道,“我是直腸癌晚期復發,不知是否還能吃燒烤?”
聽到這個問題后,王建內心十分沉重,就詳細詢問了病人的病情和治療方案。
當他發現對方就診的醫院水平一般后,就幫她引薦了一位相關領域的資深大夫。
后來,王建和這位病患還成了朋友,直到現在也仍然保持著聯系。
擼串療愈兩不誤
雖然王建和朋友們堅持認為患者就醫最好還是去醫院,但是醫生們對患者病情的牽掛和對醫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卻不分場合。
在“柳葉刀”,大家還經常碰到醫生顧客們在交流病例,這也是程絲和王建在“柳葉刀”開業前就已經設定好的場景。
在裝修店面時,程絲特意跟設計師強調過這家燒烤店要方便醫生使用,為此他們在店里裝上了投影儀。
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避開就餐的高峰期,燒烤店一樓將近50平方米的就餐空間就會變成會議室,租下場地的醫生不僅能一邊吃燒烤,還可以隨時開始討論。
更多的醫生同行們脫掉白大褂來到“柳葉刀”,追求的不僅是味蕾的享受,還是精神的共鳴。
身為醫生的程絲和王建對于醫生群體的生存處境有很多的親身體會,醫生幾乎每天要面臨巨大的誤解,承受高于常人的壓力。
對他們來說,“柳葉刀”可以成為同行們緩解焦慮和放松身心的最佳場所。和其他餐廳或咖啡廳相比,燒烤店更適合經常加班或值班到深夜的醫生們。
下夜班之后約上三五好友,就可以來“柳葉刀”擼串,在這里,可以不用顧忌說話的音量,盡情侃大山。
在程絲和王建不短不長的行醫生涯中,無數次令人膽戰心驚的經歷讓他們養成了穿跑鞋上班的習慣。
王建有一次在急診值班,因為制止一個沒掛號插隊問診的患者而被威脅第二天要找人報復,隔天去上班時,習慣了洞洞鞋的王建無奈地換上了跑鞋。
程絲也養成了穿跑鞋的習慣,她說以前每當這種時刻總有一種撕裂感,沒想到久而久之就習慣了。
程絲說,以前在工作中遇到任何事情只能自己消化,這種孤獨感是令人難以承受的,醫生圈子封閉,而且大家都自顧不暇,外行人又難以理解其中的苦澀。
現在脫下白大褂就能來到自己的燒烤店感受人間煙火氣,大家聊聊工作中的奇葩見聞,足以解開很多郁結不開的事情。
這家燒烤店能讓醫生群體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后及時獲得心理的慰藉和治愈,也能讓醫生卸掉包袱,以普通人的身份走進人們的視野,無形之中也能促進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
為鼓勵醫生同行,促進他們精進專業,“柳葉刀”一度推出“史上最高門檻”打折優惠活動。
凡是5年內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SSCI、CSSCI的顧客,拿憑證在店里消費享受折扣。
為了便于量化,他們又引入文章影響因子作為計算標準,優惠金額等于影響因子乘以10得出的數字。
剛開始的時候,規定優惠額度上不封底,但是短短幾天后,他們發現招架不住了。
王建說,活動推出后,每個月打折讓利接近14萬,最后他們給這個活動打了一個小布丁,那就是每一單的優惠額度不能超過就餐費用的30%。
即便是“史上最高門檻”打折優惠,也吸引了無數醫生前來捧場,連《柳葉刀》雜志的全球高級執行主編William Summerskill教授都聞訊趕來捧場。
William Summerskill教授離開后,網友紛紛調侃道:“柳葉刀燒烤店成為了醫界必去的5A級景點。”
用行動回應質疑聲
當然,醫生開燒烤店也招致不少輿論的質疑。
醫生的本職工作是救死扶傷,他們已經足夠忙碌,有精力經營燒烤店嗎?是因為經濟壓力逼迫醫生搞副業嗎?為此王建和程絲不得不發聲。
事實上,他們的燒烤店日常有專門的職業餐飲人負責,股東只負責重大事項決策,也沒有人因生計所迫或對職業不滿而搞副業,大家都是有余力才做投資。
從醫生到老板,王建和小伙伴們經歷了身份切換,但是不變的是對他者的服務熱情。疫情來襲的那個春節,繁華街道人煙稀少,無數商店被擊垮,“柳葉刀燒烤店”也經歷了危機,他們艱難自救以求生存。
股東醫生們大多不舍晝夜地奮戰在臨床抗疫的第一線,但是時常脫下防護服后發現無處落腳,無數餐廳關閉,找不到可以吃飯的地方,這給在前線抗疫的醫務工作者帶來了諸多不便,當然也影響工作。
這時候,程絲捕捉到了同行們的需求,她當機立斷,決定先行開一家門店,但是不對外營業,只免費為醫務工作者提供免費的外賣服務。
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背后,是柳葉刀生死存亡的坎坷命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柳葉刀”同樣深處水深火熱之中,但是程絲說,我們必須奮不顧身,只因為我們是醫生。
在整個疫情期間,“柳葉刀燒烤店”為堅守在一線的50多家醫院的醫務工作者配送了免費晚餐,大難當前的這一義舉,吸引了無數愛心人士前來支援。
有志愿者義務幫助備餐,有不留名的陌生人寄來了愛心食材,還有遠在海外的華人捐贈了餐款。
白雪峰店長說:“我們送的不是餐,而是給抗疫前線送彈藥,我們身后是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愛,所以我們很有力量。”
柳葉刀燒烤,已經不僅僅是“醫學界必打卡的5A級景區”,也不僅僅是醫生們的療愈地,而是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個有愛的精神家園。
在烤串治愈人心的同時,它也給世人傳遞了一股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劉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