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曾有這么一個醫學笑話,兩個老友見面,其中一位用拳頭錘了一下另一位的胸膛,誰知這位老友心臟放有支架,這一錘,支架就掉了倆。知道一些醫學常識的人當然知道這不可能,可真的有人相信這樣的謠言,還以謠傳謠,迷惑大眾。普通人的醫學知識是何等缺乏,由此可
曾有這么一個醫學笑話,兩個老友見面,其中一位用拳頭錘了一下另一位的胸膛,誰知這位老友心臟放有支架,這一錘,支架就掉了倆。
知道一些醫學常識的人當然知道這不可能,可真的有人相信這樣的謠言,還以謠傳謠,迷惑大眾。
普通人的醫學知識是何等缺乏,由此可見一斑。
但醫學史上確實有像段子一樣的歷史,一臺手術死亡率可以高達300%!
你沒看錯,而且過程既重口味又干貨滿滿。
這樣的內容全都包含在央視花3年時間精心打磨的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里。
這部誠意之作實在意義重大:普通人了解必要的醫學常識,不止是為了不信謠不傳謠,關鍵時刻沒準還能救命!
01 手術200年:從死亡率300%的手術,到刀尖上的舞蹈
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手術室,一位叫帥帥的孩子正躺在手術臺。
年僅2歲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即將接受神經外科創傷最大的手術。
帥帥大腦的左側半球存在大范圍的發育不良,四個腦葉中三個存在明顯異常。
這讓帥帥出生后不久便被診斷為癲癇,大腦的異常讓他頻繁發病。
主治醫生單永治決定切除帥帥左腦的病變,這是一場將決定帥帥一生的手術。
在神經與血管密布的大腦上,要實施這樣的手術,無異于高空走鋼絲。
堅硬的顱骨被打開,灰白色的大腦顯露出來。
每一個步驟都險象環生,但手術醫生無比精細的剝離,又一次次化險為夷。
“睡了一覺,寶貝兒!”
在長達9個小時的漫長奮戰后,手術醫生對帥帥說出了這句溫暖的話語。
帥帥病變左腦的三分之二被成功切除,神奇的是,帥帥因手術而暫時喪失的身體功能,在未來也會被右腦逐步代替。
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這是手術刀對腦的勝利,而依依的故事則是“心”的羈絆。
僅僅一個月大的依依患有發病率僅千分之三的先天性心臟病。
如果不在三個月內進行手術,她將會有生命危險。
小小的心臟,血管細若游絲。
而手術醫生要做的,就是在人工心肺機的幫助下,在體外循環的支持下,先讓依依的心臟暫停跳動;
然后爭分奪秒,將錯位的血管剪下來,再用細如發絲一樣的手術針,在9毫米的心血管上,精確的縫上30針。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6小時后,依依錯位的血管被完美縫合到正常位置。
終于,她重獲“心”生。
這就是現代醫學可以達到的高度,可以說,無數人的生命因此得以保存,生活得以改變。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回首醫學史,我們會發現這是一條用前人鮮血鋪就的探索之路。
《手術兩百年》里講述了一位倫敦醫生的故事。被譽為第一快刀的他,在手術時竟然切掉助手的兩根手指,和病人的部分生殖器。
因為人類歷史上,外科手術很長時間都無麻醉,無止血,無消毒。
醫生只能求快,減少病人痛苦。
這一快,就釀成悲劇。
兩人不幸失血過多而死,而現場的一個旁觀者竟然被當場嚇死。
而今天,從幫助高位截癱的病人重新行走的骨骼機器人;
到巧奪天工的3D打印心臟模型,現代醫學越來越讓人驚嘆。
但不管醫學發展到何種程度,就像《手術兩百年》中醫學專家所說:醫學最開始是源于人類對于同伴的關懷。
當古代的人們用烙鐵幫助傷口失血的同伴止血時,醫學就已經萌芽,雖然這離現代的科學很遠,但離人性的溫暖很近。
02 中國式醫患關系,被砍醫生陶勇:我痛恨自己,這些年變得更膽小了
可醫學的關懷又常常被惡意中傷。
2020年1月20日下午,在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一名患者家屬持刀將正在接診的陶勇醫生砍傷,陶勇醫生后腦勺、胳膊多處被砍傷,受傷嚴重。
他的左手一度失去知覺,需要經過多次手術恢復。但要想恢復如從前,仍有極大難度。
這對于需要做極為精細的眼科手術的眼科醫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噩耗。
在《手術兩百年》里,中國工程院郎景和院士說:培養一個外科醫生需要多少年?答案是:十年!
而受傷后的四個月里,陶勇醫生一直在做康復訓練,在一個采訪中,我們看到做康復訓練時電流通過陶勇的手臂,每一次他的表情都極為痛苦。
面對記者,他說出了他的困惑,我怎么也沒想到會是那個患者砍傷自己。
因為那位患者先天高度近視,眼部手術難度極大,陶勇打了一個比方,就像把一團紙用膠水黏一起,過了一年后,要把它完好無損地打開。
那位患者四處求診無門,是陶勇收下了他,盡全力為他手術,恢復效果已經算非常好了。
可是,陶勇醫生換來的卻是那位患者提刀相見。當時,幾個患者舍命護住陶勇醫生,也都受了重傷。
陶勇醫生對著鏡頭坦言:我痛恨自己,這些年我變得越來越膽小了……
從陶勇醫生的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砍傷他的患者何等無知!醫學知識何等缺乏!
正因為對醫學無知,對醫生不信任,所以這種患者才對治療效果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旦醫生達不到他心中最完美的結果,便做出各種不理智的行為。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曾被斷定活不過3個月的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卻帶癌生存至今,出的抗癌日記《重生之路》連李開復也點贊。
凌志軍先生對普通人的一條重要建議便是:
我們要用腦子救命,而不是用錢包救命。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并及時與醫生交流。
普通人了解必要的醫學常識,無論是對于醫患關系的改善,還是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可以說都有著極大的意義!
04 現在,點擊下方鏈接,央視精品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出書啦!
央視歷時3年,前往12個國家,采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最終拍出了口碑爆棚的醫學科普紀錄片《手術兩百年》。而現在《手術兩百年》主創團隊出版了同名書籍!書籍內容保留了紀錄片精華部分,而且還增加更多干貨!從“手術基石”到“攻入顱腔”,從“打開心臟”到“眾病之王”,這本書將用最專業最好玩的方式帶讀者了解醫學的前世今生,也幫助讀者了解我們身體與疾病的秘密。
文字比影像能承載更多信息,這也是主創團隊出版此書的初心:只想為公眾進行更優質全面的醫學科普!現在,點擊下方鏈接,便能一睹為快這部由央視團隊打造的精品讀物!
#618好物趨勢##文史好物大賞##遇見好書#
金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