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千里迢迢從美國東海岸乘醫療包機回國,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16歲就發現了心臟巨大惡性腫瘤,在其沒有擴散侵襲更多組織、臟器前,在廣州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極度嚴重的心臟衰竭,合并有嚴重的主動脈夾層,在廣州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同時成功置換掉了嚴重病
千里迢迢從美國東海岸乘醫療包機回國,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16歲就發現了心臟巨大惡性腫瘤,在其沒有擴散侵襲更多組織、臟器前,在廣州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極度嚴重的心臟衰竭,合并有嚴重的主動脈夾層,在廣州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同時成功置換掉了嚴重病變的大血管……。2019年截至目前,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心研所心臟移植團隊也已成功實施了60例心臟移植手術,這個數據已經居于全國第三,在全球范圍前十的手術量。更遑論這里還保持了心臟移植后1個月存活率95%,一年存活率86%的極高存活率記錄。
“為幫助更多患者,廣東省人民醫院已在籌建大病救助專項基金,主要用于符合資助條件的我院貧困患者的大病救助,其中主要資助接受器官移植(心、肺、腎、肝)的患者”,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余學清表示。
移植團隊在認真的修剪供體心臟。
為了獲取供心,往往需要驅車數百公里路途。
移植心臟“保質期”在10年以上
最早期的那批換心人 也已開始二次換心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從上世紀末期就開始探索心臟移植這一外科領域最為頂尖的技術。1998年,當時的心臟移植團隊就開展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是我國早期開展心臟移植的中心之一。到2006,他們開展了廣東省第一例心肺聯合移植。
隨后的十年,心臟移植進入相對緩慢的發展期。直到2016年11月,黃勁松和吳敏兩位心外科醫生,在美國克利夫蘭心外科進修心臟移植技術歸來,他們在了解了美國器官獲取組織(OPO)的工作流程和心外科心臟移植手術之后就在廣州各家捐獻案例較多醫院展開調研和學習,2016年12月8天做了4臺心臟移植,從而開展了廣東心臟移植新時代的到來。
2017年,心臟移植團隊結合實際情況,定下了20例心臟移植的新目標。在開展心臟移植過程中面臨著心臟移植受體和供體雙短缺的問題。經過不斷的臨床探索,在全國首次運用右心輔助裝置對抗心臟移植術后的急性右心衰。全年完成24例心臟移植,手術量達到了全國第三。
到了2018年,心臟移植專科將工作重點放在了進一步擴大供體心臟的來源上,并定下了35例心臟移植的年目標。逐步走出省外,在天津,杭州等獲取供心,并在長時間心臟運輸上積累了相關的經驗。將心臟移植受者最小做到6歲,最大做到70歲。同年11月,心臟供體分配正式進入中國人體器官、組織獲取和分配共享系統。心臟捐獻將在系統的分配下,更多的在就近區域內進行分配和共享,這使得來自省外的供體心會減少。但即便如此,該中心今年以來開展的心臟移植手術質、量都比去年有了較大突破。其中就包括了兩例同時置換心臟、大血管的超復雜手術。
移植成功后的患者。
有時還需要跨省獲取供體心臟。
在2019年這一年,移植團隊更是將成功進行心臟移植的數量發展到了又一個高峰-當年度超過60例。
“一顆移植心臟做好隨訪、保護,其平均使用周期可以達到10年左右。而心臟移植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發展,第一批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目前已開始面臨二次甚至三次手術的局面”,省醫移植團隊成員吳敏表示道。
依然有大量的心衰患者沒能等到心臟移植
雖然廣東、廣州的心臟移植團隊一直在進行著努力,期望能讓更多的心衰患者通過心臟移植來延續生命。但在我國,心、肺等大捐獻大器官利用率低下的問題依然突出。
器官移植專家、國家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就曾多次表示,隨著我國公民器官捐獻意識的提升,每年進行的器官捐贈數量都超過4000例,2018年的數據更是達到了6000例。按道理,每年進行的肺移植、心臟移植案例數應該也在千例以上才是,可實際情況是,每年的心臟移植只有400例上下,肺移植經過發展也就是400多例的樣子,大量捐獻的心肺器官資源被浪費了。
和數據偏少的心臟移植年手術量比較起來,我國有著極其龐大的心衰,尤其是終末期心衰患者。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有超過450萬的心衰患者,正在通過藥物、心室輔助設備艱難維持著生命,當他們的心臟衰竭到難以為繼的終末期時,心移植手術就成了最為可行的延續生命舉措。
心臟移植團隊的專業力量不足是一方面,心衰患者對心臟移植這類手術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大因素,當然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心臟移植作為大器官移植,所需要的巨額醫療費用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
接受了心臟移植的兒童病例。
移植故事:
有人因心移植迎來新生 有人因遲疑錯過了移植機會
在移植團隊,今年截至目前的60例移植案例中,每一例都是一個典型的故事。“當然,在這里不僅有成功的案例和喜悅,也有失敗的案例和惋惜”,移植團隊成員吳敏表示道。
就在兩個月前,一名年僅16歲的孩子因心慌、氣促住進了省醫,一檢查發現是極其罕見的心臟巨大惡性腫瘤。這種心臟腫瘤,切除后很快又回長出來,惡性度很高,對放化療又不敏感,心臟移植成為孩子延續生命的唯一途徑。
家人很是躊躇了一段時間,并開始求助于其他醫療手段。可家長們躊躇的這短時間里,孩子的情況并未改觀,這才決定了來省醫接受移植。
憑借著廣東省日益成熟的公民器官捐獻系統和器官捐獻意識,孩子等待了10來天就匹配到了合適的心臟。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目前術后隨訪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在小家伙接受心臟移植的同一天,另一名嚴重心衰患者卻錯過了移植手術。只因為這位患者的家人一再遲疑,寧愿在心內科住院保守治療,也不愿心臟移植。
患者是一名嚴重冠心病患并且心肌也已大面積死亡。“當時他入院時,我們就為他進行了器官移植登記,移植等待排名相當靠前。可就在患者出院等待心臟移植階段,他和家屬又變卦了,寧愿選擇住進心內科普通病房。直到保守治療無效,也已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方才最終決定移植。”
吳敏回憶道,可就是患者在上移植前的一天時間,嚴重的心衰導致其進入了重度昏迷階段,腦功能受損極其嚴重。“這時,已經不適合再接受心臟移植了,或者說即便是通過心臟移植,也回天乏術了。”
準備中的移植手術被緊急叫停,患者被家屬匆匆的接出了醫院。
廣州將新增一所有全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
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余學清介紹,有數據顯示,我國心衰患病率約為1.3%,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約為30~60萬,其中需要接受心臟移植的大約有幾萬人,但在全國登記等待心臟移植的患者僅有400~600人。這意味著有許多需要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還沒有機會得到治療。
“為幫助更多患者,廣東省人民醫院已在籌建大病救助專項基金,主要用于符合資助條件的我院貧困患者的大病救助,其中主要資助接受器官移植(心、肺、腎、肝)的患者。針對沒有匹配到合適心臟的患者,也有望申請資助用于安裝植入性左心輔助裝置,延長壽命,爭取更多等待心臟移植的時間”,余學清表示道。
同時,廣東省人民醫院也正在籌建一個擁有2000平米病房,擁有心、肝、肺、腎全器官移植資質的移植中心。而在中心正式成立之前,各個器官的移植工作已開始在對應的科室有條不紊的推進著。
其中就包括前不久成功完成的一例肺移植。
“將各大臟器的移植集中在一個中心,有利于將護理單元、監測設備進行整合。也有利于集中資源、提升效率。不同移植團隊間的經驗交流也更為便利。對患者而言,他們術后抗排異等并發癥的處理也有更多醫護資源來應對”,余學清表示。
采寫: 南都記者王道斌 通訊員郝黎 張藍溪 靳婷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