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是誰寫下華夏世代春秋,是誰畫出神州萬里錦繡,蒙恬將軍的智慧,湖州兒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筆,名傳四海五洲,……——《湖筆頌》“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文房四寶第一寶,便是書畫界負有盛名的湖筆。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創造中,少不了它不可
是誰寫下華夏世代春秋,
是誰畫出神州萬里錦繡,
蒙恬將軍的智慧,
湖州兒女的巧手,
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筆,
名傳四海五洲,
……
——《湖筆頌》
“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文房四寶第一寶,便是書畫界負有盛名的湖筆。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創造中,少不了它不可忽視的輔助作用。將毛筆的神韻放置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背景之中,可以看出其與形象生動、內涵深邃、優美高雅、獨特豐富的文化形態、內涵之間彌漫的深厚關系。
毛筆是一項源自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據傳是由秦始皇的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故蒙恬也被稱為筆祖。
民間故事傳說蒙恬在浙江湖州制成筆,而湖筆之鄉,是善璉鎮,鎮子上有一座筆祖蒙恬廟。小小的善璉,幾乎家家戶戶會制筆,涌現出許多湖筆世家。“湖州出筆,工遍海內,制筆者皆湖人。”
誕生
湖筆亦稱湖穎,2006年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筆中之冠”。
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并、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復雜,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湖筆負有盛名,并不是自毛筆產生便有的。它是在元朝才開始名滿天下,在元之前,一直是宣筆拔得頭籌。
雖說如此,湖州卻一直是一個人杰地靈之所。歷代才子迭出,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蘇軾、王十朋等都曾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興、張僧繇、貝義淵、朱審、釋高閑、徐表仁、燕文貴等湖籍書畫俊才。這為湖州制筆業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礎。
加之南宋時期的戰亂,宣州地區的筆工部分遷至湖州,毛筆的制作原料由以兔毫為主轉向以羊毫為主。湖州接納了遺民,也賴此江南碩果僅存的毛筆使用群體為生,并依他們的需求改進制筆工藝,湖筆就此誕生。
盛行
都知道大書法家王羲之愛鵝,于是有了“書成換白鵝”的典故。殊不知,王羲之一樣甚愛湖筆。據說,王羲之為了得到心愛的毛筆,曾親手寫過《求筆帖》。機緣巧合,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王羲之來到吳興(今湖州)當太守,當時的湖筆制作已出現了金銀銅和琉璃象牙筆桿,堪稱豪華。然而,王羲之撰寫的《筆經》卻理性地提出:筆桿越重,反而影響書寫發揮。湖州盛產竹子,于是,輕靈的竹梗從此就成為湖筆筆桿材料的首選。三年后,王羲之改任會稽(今紹興)內史。永和九年暮春之際,王羲之使用湖州帶去的鼠須筆和繭紙,成就了人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湖筆的蜚聲四海,當始于元。湖筆的成名,與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有關,他對當地的湖筆制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據《湖州府志》記載:他曾要人替他制筆,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往往命筆工在可做數十支的筆毫中選出最好的毛制成一支,要求非常嚴格。
明清時期,湖州已成為當時宮廷御用筆的主要制作基地。明代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記載“弘治時,吳興筆工造筆進御,有細刻小標云:‘筆匠施阿牛’,孝宗見而鄙其名,易之曰施文用。”這是湖州筆工制筆進御的明確記載,小小筆工還得到了皇帝賜名,一時成為佳話。
制作
制筆業有句行話:“筆之所貴在于毫。”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筆詩》中對毛筆制作的精練堪稱“千萬毛中揀一毫”。盡管在現代,湖筆的制作已經少了昔日那種傳奇的色彩,但是匠人們依舊秉持著傳承下來的匠心,對待手中小小一支筆的制作,可謂傾注心血。
揀、浸、梳、落、撥、挑、抖、絞、連、裝、擇、刻……一支真正的湖筆,從皮毛剝離開始,須經過7個步驟128道工序。市場上無論價格高低的湖筆,都需要數位工人按照步驟一步步完成。擇料、水盆、結頭、裝套、蒲墩、鑲嵌、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中,以擇料、水盆、結頭、擇筆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為講究,尤其是水盆和擇筆。
一般來說,所有的動物毛都可以用來做成毛筆。目前市場上湖筆品種以毛料來分主要是羊毫、紫毫、狼毫和兼毫4種。
羊毫,是一只正宗湖筆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只山羊的毛料本就不多,其中帶鋒穎的更是少上加少。鋒穎,行話叫“黑子”,指羊毛尖端一段半透明有韌性的毛穎,這段毛穎越長、越透明,毛料越好。
紫毫,俗稱兔毫,以野兔背上的紫黑色毛為最佳。
狼毫,則取黃鼠狼尾巴上的毛。
兼毫,取軟硬兩種毛拼在一起而成。
做好筆尖的第一步,就是將分揀好的毛料交給水盆工。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水盆中對毛料進行浸洗、篩選、梳理、整形,筆工們一手拿著角梳,一手攥著脫脂過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復梳洗、逐根挑選,按色澤、鋒穎、軟硬等不同級別進行一根根分類、組合,做成刀片狀的刀頭毛,把筆毛料加工成半成品筆頭。
這道水盆工序包含20多道小工序,一個好的筆工一天只能完成兩到三個質量上乘的筆頭。這項工作要常年將手放在水盆中,因此這些女子常被尊稱為“水盆娘娘”。
擇筆又稱為修筆,對已經正式安裝在筆桿中的筆頭進行最后的毛毫整理,將筆頭中的斷毛、雜毛、沒有鋒穎的毛一根根地剔出。這項工作極其考驗眼力以及耐心。舊時路邊常有擺攤先生,賣筆少,修筆多。他們進行的,正是這一對技術要求極高的工作。
刻字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機器來代替的制筆工序。
毛筆作為中國人觀照自然、闡釋世界和承載其觀念意義和情感的獨特工具和方式,對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文氣象的生成和建構的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而湖筆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平實的話:雖然我們做不了500強,但我們努力再做500年。
張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