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藏獒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犬種之一,可以說是一種始祖犬種,現在的大狗身上幾乎都帶有這種犬身上的基因,它外形威猛,重量可達一二百斤。“一獒戰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滅上帝,十獒創世紀”,坊間都戲言說它是“上古神獸”,可見藏獒有多拉風。可是近幾年,
藏獒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犬種之一,可以說是一種始祖犬種,現在的大狗身上幾乎都帶有這種犬身上的基因,它外形威猛,重量可達一二百斤。
“一獒戰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滅上帝,十獒創世紀”,坊間都戲言說它是“上古神獸”,可見藏獒有多拉風。
可是近幾年,這種曾經動輒上百萬一只的奢侈品犬種,卻大量流落街頭成為流浪犬,更殘忍的是,有的養殖場為了挽回一點損失,把它們賣到狗肉館,成為了“火鍋食材”。
這不禁讓人想起許多年前的君子蘭、近些年的普洱茶、玉石,一樣的套路,不一樣的配方,當幻想一夜暴富的人們玩起擊鼓傳花的游戲時,最后就變成了“博傻”,留下一地雞毛。
源起
泡沫是如何被一點點吹大的?
生活在高原地區的藏獒可能自己都不曾想到,自由孤傲、不怎么會討好主人的它們,原本只是普通藏民的護衛犬,可是莫名奇妙地竟然成了達官貴人們炫富的寵物狗。
藏獒被當成寵物,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彼時,藏獒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物以稀為貴,成為有錢人的玩物。
1983年,臺灣演員張佩華花費120萬臺幣從美國買回了一只藏獒,這在當時相當于臺灣一套房子的價格。
在明星的示范作用下,藏獒在臺灣火了。
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投機客抓住了機會。
1985年,福建商人找到河南養狗場的王占奎,高價收購藏獒。
次年,王占奎進藏區收狗。藏民信佛不賣狗,他只好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用收音機、電燈泡等,換取了23只藏獒。
其中的18只賣到臺灣。剩下的5只,成為養殖場的種犬。
王占奎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成了當時的十萬元戶。
嘗到甜頭的王占奎從此多次進藏收狗,養殖場也不斷繁殖,后來他被稱為“中國藏獒之父”。這是后話。
為了打開銷路,王占奎還通過媒體造勢。
1998年9月,某報把王占奎宣傳成“不畏艱險深入青藏高原”,“讓更多人認識藏獒”的義士,多家報刊紛紛轉載。
藏獒開始走入大眾視野,風靡全國,很多人找王占奎買藏獒。
1999年,一只成年藏獒最高能賣20萬元,相當于當時北京的一套房。
至此,在王占奎的推動下,藏獒火了。
但真正把藏獒推上神壇的,卻是因為前中國田徑教練馬俊仁的一番“大忽悠”。
2003年,馬俊仁擔任中國藏獒俱樂部主席一職。
他把他善于忽悠的個人風格從“馬家軍”帶到了藏獒界,把養藏獒美化成了“為國爭光”。
2005年,在中國首屆藏獒展覽會上,馬俊仁帶去30只藏獒,其中有一只竟然標價4000萬元,短短幾年,價格翻了數百倍,舉國震驚。
至此,貪婪的炒狗客開始粉墨登場。藏獒不僅僅是一條狗,而是擊鼓傳花的工具。
2008年前后,藏獒展覽會遍地開花,價格一個比一個離譜。那時如果能擁有一只藏獒,仿佛就找到了開啟財富的密碼。
藏獒從普通的護衛犬,發展到美國富人的寵物,再經過明星、名人的光環效應加持、商人的炒作,很不幸地成為泡沫經濟的標的物。
夢碎
泡沫是怎么走向破滅的?
藏獒的造富神話聽多了,很多人都想抓住機會,于是藏獒養殖這一行在藏區變得很普遍。供應端不斷增加,但需求端卻接盤的人越來越少。
在2013年左右藏獒開始不好賣了,全國的養殖場生意開始變得慘淡。
另一方面,藏獒體型大,吃得多,養殖成本非常高,曾有一篇奇葩新聞,一個小偷偷了一只40萬元的藏獒,只養了8個月就供不起了,最后含淚大甩賣,轉讓價僅1000元,幾個月下來還虧了不少。
另外,生活在高原地區的藏獒來到平原地區容易水土不服,經常生病,性格兇猛智商又一般,甚至還不容易認主人,所以只能被關在籠子里,在城市里還不允許養大型犬。
相比其他寵物狗,藏獒的性價比實在太低,所以對于真正喜歡養狗的剛需,它不是一個好選擇。
再加上藏獒的神話破滅,此前很多人都迷信藏獒可以輕松戰勝狼,甚至有能力挑戰獅虎。但隨著藏獒的大熱,人們才發現這個大家伙的戰斗力僅僅是湊合而已,面對體型比自己小很多的比特犬基本有敗無勝。
漸漸地,藏獒變得有價無市了。
據說,很多投資上千萬養殖藏獒的商人,血本無歸。
而藏獒熱的退燒,還給西藏、青海等地帶來嚴重的社會、環境、生態問題。
2015年前后,藏區大量的流浪藏獒無家可歸,襲擊路人和家畜,甚至傳播疾病。
政府和公益組織為了治理留下來的一地雞毛,花費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而且這一任務至今仍在進行中。
寫在最后:
但凡是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有人幻想“一夜暴富”,但他往往接住的不是財富,而是一顆定時炸彈。
馬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