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吳先生是一名建筑工人,由于妻子長年身體虛弱,兩個兒子仍在上高中,家庭的經濟全靠吳先生一人支撐,這讓他養成了不舍得花錢的習慣,平時有什么小病都忍著,忍不了就在小鎮的藥店買點藥應付。前段時間,他出現了大便不成形,并未重視,后來持續了2個多月,癥
吳先生是一名建筑工人,由于妻子長年身體虛弱,兩個兒子仍在上高中,家庭的經濟全靠吳先生一人支撐,這讓他養成了不舍得花錢的習慣,平時有什么小病都忍著,忍不了就在小鎮的藥店買點藥應付。前段時間,他出現了大便不成形,并未重視,后來持續了2個多月,癥狀越來越嚴重,并且出現血便,才到醫院檢查。
在這一檢查中,他得知了罹患直腸癌ⅡB期的消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他接受了當地醫生的建議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再進行3周期的化療。
然而,化療開始沒多久,吳先生就出現嚴重的乏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劇烈的化療副作用一度讓他懷疑化療的療效,甚至產生想放棄的念頭。
其實,像吳先生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在如今的癌癥治療領域,癌癥病人很少有不經過化療的。一線醫生和患者都將化療作為制服癌細胞的常規武器。
然而,作為常規武器的化療是一柄雙刃劍,化療在大量滅殺癌細胞的同時,也大量地誤傷著人體正常的細胞,最常見的有“誤傷”消化道細胞,導致出現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道不良反應;“誤傷”同樣具有制服癌細胞功能的人體免疫細胞,導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乏力等不良反應。
誠然,化療作為癌癥治療的主流手段,有其自身的優勢,但不可忽視的是,化療副作用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如果可以在化療的同時,減少化療藥物副作用,無疑更利于癌癥病人的抗癌信心增強和病情改善。
中醫+化療,減少化療副作用,減輕患者痛苦!
常有不少人問到“化療藥物本身就會傷肝,此時再使用中醫治療會不會加重肝臟負擔?”
事實上,中醫在癌癥的治療中,并不僅僅只有“攻”,更有“扶”“補”等多種治法。其中,“扶”與“補”所使用的中草藥重在增強患者體質,提高免疫力以及改善臨床癥狀,在我國的藥典記載中,此類藥物大多副作用很低。
所以,早期癌癥患者經手術治療后,中醫予以扶正固本為主,適當佐以祛邪抗癌的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機體免疫力。臨床研究也表明,經過手術達到根治的早期患者,在康復期間服用3~6個月的中藥進行輔助治療,可以起到遏制殘留癌細胞轉移和預防復發的作用。
而在配合化療的過程中,化療在“攻殺”癌細胞時,中醫通常不會再加入“攻”的行列,而是以“扶”和“清熱解毒”來解除化療中產生的“毒”,這樣才能更好地使患者體內陰陽保持平衡,以完成必需的化療療程。
中醫是如何減輕化療副作用,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呢?
舉個例子,此前樂啟生中醫就分享過不少這樣的病例,比如去年6月18日來診的一位64歲患者王先生。
王先生確診為右肺癌,腫瘤大小2.7cm×1.8cm×1.6cm,手術后行常規的放化療。然而,化療進行到第3療程時,明顯的化療副作用令王先生身體不能耐受,故前來就診。
初診癥見:咳嗽、少痰,胸悶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消瘦,咽干,納食不佳,二便尚可,舌紅、苔中微黃膩、邊紫暗,舌下可見脈絡迂曲。辨證為氣陰虧耗,痰瘀互結,肺竅失養。治以益氣養陰、化痰活血,佐以清熱解毒。
擬方:北沙參、麥冬、生地黃、半夏、浙貝母、苦杏仁、地龍、露蜂房等。14劑,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2次溫服,300ml每次。
二診:咳嗽、咳痰減輕,胸悶不重,口稍干,體力漸增,患者心情明顯好轉,但食后偶見腹脹,舌紅、苔薄暗紫。效不更方,以上方加減,繼服14劑。
三診:咳嗽、胸悶等明顯好轉,其余無明顯不適癥狀。定期隨癥加減調整方藥,囑其避風寒、勿勞累,飲食注意葷素搭配,少食辛辣、不易消化之品。今年6月復查肺CT示:病灶穩定,未見明顯腫塊。而后患者堅持定期復診,至今已行中醫藥治療1年余,現病情穩定,一般情況良好。
小結:
目前治療癌癥的最有效方法是“多兵種協同作戰”。中西醫結合,幾種手段綜合運用的效果大大好于單一的手術或化、放療。中醫強調辨證施治,有整體衡量、調節患者機體狀況的功能,有攻瀉、扶、補等治療手段,把握得好,常能取得單純手術、放化療無法取得的療效。癌癥患者也應對自身病情有充分的認識以及對各種治療手段的優缺點深入了解,在綜合考慮專業醫生的建議的基礎上,作出有利的治療決策。
希望我的分享能給你帶來信心和希望!有需要了解更多中醫藥抗癌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陳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