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家好,歡迎來到萬保資訊。子欲養而親不在。人到中年,我既是人家的兒子,也是別人的爹,對這句話感觸頗深。父母日漸衰老,能陪伴在旁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有時眼見朋友至親重病在床,甚至不治離世,更是傷感。某天與朋友聊天,談到如何幫父母買保險這個話題
大家好,歡迎來到萬保資訊。
子欲養而親不在。
人到中年,我既是人家的兒子,也是別人的爹,對這句話感觸頗深。
父母日漸衰老,能陪伴在旁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
有時眼見朋友至親重病在床,甚至不治離世,更是傷感。
某天與朋友聊天,談到如何幫父母買保險這個話題。
對此我也有一些經驗和想法,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
01. 至少買個惠民保
老人體弱多病,肯定是最難買保險的群體。
一來保險公司賠付成本高,賺錢難。
再者如果老人帶病投保,產生理賠糾紛,鬧上法院多數要判保險公司輸,這類官司都是偏向保護弱者。
如此一來,保險公司不愿意賣保險給老人就很容易理解,留給我們的選擇太有限。
比如醫療險,應該是老人最需要的險種,可以報銷住院的自費部分。
但老人經常去醫院,所以過了60歲價格都很貴。
除了貴,醫療險對身體要求高,其實大多數老人都難以通過核保。
如果年齡再往上走,比如70歲,大多數醫療險都會拒之門外,除非是老客戶續保。
因此,這時候各地醫保局牽頭的惠民保就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
這類惠民保,本質上還是商業醫療險,以微利或至少不虧為前提。
但有醫保局牽頭,必須惠民,大多數產品100元就能保1年。
說實話,這個價格要不虧,保障質量不可能很好。
體現在條款上就是免賠額高,賠付比例低,即便住院花了幾萬可能只能報幾千元,大家不要期望過高。
但惠民保關鍵的好處是不限年齡,還能帶病投保。
即便是90歲的老人,還是曾經患過大病的人都能接納,這是其他商業保險都很難做到的。
就沖這一點,如果買不了(或不想買)商業醫療險,我們都應該幫爸媽買一份惠民保。
不幸碰上大額醫療開支,可以減輕不少負擔,讓父母不用擔心花錢不肯治病。
每人價格只是區區100元左右,不應該有什么壓力。
假如你住的城市沒有惠民保,可以上網找一些全國版的惠民保,這樣就不受社保參保地限制。
買了惠民保,其他險種就可買可不買。
如果你不想了解其他險種,看到這里就足夠。
02. 重疾和壽險,保障價值不大
重疾險和壽險都是越老越貴的產品,老了再買保障價值不大。
比如60歲老人買20萬重疾險,交5年保終身,每年大概要交3萬元。
交15萬保20萬,跟存錢差不多,沒有保障價值。
之所以這么貴,是因為60歲老人的重疾風險發生率超過1%,到80歲平均超過5%,累積來看大概率是要理賠的。
現實中,多數老人也是因病離世的。
根據保險業的數據,60歲老人死亡理賠,不論男女,因重疾而身故均超過60%。
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大概是77歲,有望緩慢增加到80歲。
如果你在60歲買一份重疾險或壽險,大概率是80歲左右拿到保額。
保費超過保額的一大半,剩余一小半相當于是存在保險公司拿到的利息。
即便從重疾或壽險的功能上來講,兩者都是彌補損失的收入,承擔治病康復期間的醫療費用和家庭開支。
爸媽都退休了,沒有收入要彌補,從這個角度看,買重疾或壽險意義不大。
以上,就是我不建議的理由。
03. 防癌保險,市場選擇比較多
在老人保險這個市場,防癌類的產品比較多。
一種是防癌醫療險,一種是防癌險,或者是兩者的復合體。
防癌醫療險,是降級版的醫療險。
它同樣是實報實銷,但只報癌癥造成的醫療費用。
這樣,保障范圍大大縮窄,當然價格也能降下來,甚至有的保險公司保證終身續保。
目前60歲老人買防癌醫療險,大概是1000元/年,到70歲約2000元。
選防癌醫療險,原則上與醫療險差不多,當然是包括的醫療費用越廣越好。
尤其是特殊門診和院外用藥兩項責任,最好都能具備,因為癌癥放化療和靶向藥治療大多數不在住院期間發生。
防癌險,就是降級版的重疾險,買多少賠多少,無需報銷。
近幾年,這類產品出得不多。
如果60歲老人買10萬保額,不帶返還,交10年保15年,每年要差不多3000元。
到70歲,同樣的保額,交3年保10年,每年要8000元左右。
單純是上述兩種產品的比較,個人更建議買防癌險。
理由是防癌險“確診就賠”,不受醫院的限制。
有10至20萬現金在手,總比出院后再找保險公司報銷要靈活,反正都是癌癥才賠。
不過這個癌癥有講究,大家在選產品的時候要注意。
癌癥只是俗稱,具體到合同條文,主要有以下幾類:
惡性腫瘤——重度肯定有,否則都不能叫防癌保險,是最核心的部分。
惡性腫瘤——輕度是惡性程度較輕的癌癥,通常治愈率高,費用不太貴,比如女性最常見的I期甲狀腺癌。
原位癌是最初級的惡性腫瘤,交界性腫瘤甚至還不能確定為惡性。
以上四類定義,基本上把非良性腫瘤的情況都包含在內。
因此,大家在選產品時,最好把以上四類情況都包含在責任范圍內才買。
以上,就是我對于防癌保險的一點建議。
04. 護理險,防范失智失能就買它
市場上有一種產品是針對老人失智失能而開發的,它們就是護理險。
不管疾病還是意外,只要被保人達到無法自理,需要長期護理的狀態,就可以每月或按年領取保險金。
本質上,它跟社保第六險——長護險是同類產品。
買護理險可以防范父母因病或意外失去自理能力,要送到護理機構長期療養,或雇人居家照顧而產生的昂貴費用。
護理險的價格,主要取決于領取護理金的數額和時間長短。
目前領取時間最短是3年,最長有10年,反正領取時間越長越貴。
如果因意外導致失去自理能力,護理險一般會雙倍賠付,等于是涵蓋了意外險,不用另外買。
價格方面,60歲老人買100萬(每年10萬護理金,領取10年)的話,買20年保到80歲,每年大概1萬元。
相比重疾險,這個價格還是低很多,可以考慮作為重疾險的替代品。
想少花點錢,買老人意外險也行,一般幾百元就有。
但意外險是不保疾病造成的傷殘或失能,所以比護理險便宜很多。
不幸因嚴重意外致殘,根據傷殘程度按比例賠付,彌補增加的長期護理費用,與普通意外險一樣。
老人意外險與別不同之處,在于增加骨折賠償責任,防范父母在家或出外摔傷。
這類骨折保險責任,一般依據骨折的部位與嚴重程度,有不同的賠償數額。
比如開放性骨折就比閉合性賠得多,顱骨骨折比胸骨賠得多,大家留意一下條款就是,通常寫在最后幾頁。
綜上,要防范父母失智失能,可以考慮買護理險或老人意外險。
護理險比老人意外險更好,但貴很多。
05. 理財保險盡量不要碰
寫完保障類產品,再聊幾句理財保險。
理財保險包括一切以儲蓄為目的的產品,以分紅險、萬能險和終身壽險為主。
對于理財保險,我的建議是盡量不要碰,主要是出于流動性的考慮。
因為隨時有住院的可能,老人的養老錢必須要能隨時支取,且保本是大前提,收益反倒是其次。
如果父母沒有社保養老金,積蓄就更加重要,非確定保本的金融產品絕不要碰!
可能有的朋友就會問,保險不就是保本的金融產品嗎?
問題出在流動性上面,保險產品前期退保是要虧損的,無法兼顧流動性和保本。
保險由于收益穩定,是長期儲蓄的好工具,比如為30年后存一筆退休金,但絕對不適合短期理財。
父母都已到退休年齡,正是要用錢的時候,儲蓄增值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現金管理。
如果把錢鎖進保險里,需要的時候取不出來,或者虧本退保,就得不償失。
恰好碰上缺德的業務員(不限保險代理人,凡是賣保險的人都算),給你搞一份供不起的儲蓄保險,把積蓄全搭進去還不夠。
前不久香港女星陳彥行就碰上這等倒霉事,母親被騙在銀行買了總價3000萬元的保險。
我們專門為此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
《保險101:港星銀行買保險被騙3000萬!普通人如何保護自己?》(不是鏈接)
她把全部積蓄1400萬交完還不夠,后續還要再交1600萬,否則退保要損失過千萬!
香港不像我們中國內地,一般人沒有社保養老金,退休全靠積蓄。
陳母全部積蓄都鎖在保險里,還要再交1600萬,你說退休生活怎么辦?
退一萬步講,即便把保險產品持有至終身,在扣除所有費用后的實際收益率,跟銀行存款也差不了太多,自己還無福消受。
因此,我不建議因為多一點點收益,而犧牲流動性。
最后,千萬別讓父母買投連險。
這種產品可以投資到股市,風險更不可控,分分鐘連本都保不住。
06. 最后幾句
給父母買保險,其實也不是剛需,說白我們更多還是想盡孝。
畢竟爸媽這么老,看病還是主要靠社保,靠商業保險不實際。
至少買一份惠民保,以防范大額的醫療費用,別讓父母擔心花錢不肯治病。
有了惠民保,其他險種有錢就買一點,不買也無所謂。
理財保險盡量不要碰,萬一錢鎖在里面取不出來,退保可能要虧本。
有時間多陪父母吃飯,聊聊天,比買再多保險都來的孝順。
好,今天就到此為止。
如果覺得今天的文章有用,別忘記點贊、轉發和收藏。
有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或關注后私信,我們會盡快回復你。
感謝你讀完。
下期再會!
王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