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對于能源的需求量一直很大,除了原油之外,我們對天然氣的需求量也相當大,長期以來我國都需要大量進口天然氣。2021年,我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原本,澳大利亞是我國液化天然氣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對于能源的需求量一直很大,除了原油之外,我們對天然氣的需求量也相當大,長期以來我國都需要大量進口天然氣。
2021年,我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原本,澳大利亞是我國液化天然氣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占到了我國進口總量的46%,但自從澳大利亞方面上了美國的戰車,與美國一同遏制我國發展之后,中澳關系迅速降溫,中國開始有意減少乃至暫停進口澳大利亞的天然氣進口。
進口來源少了,但我國的需求量可沒有減少,與此同時,我國另外一大天然氣進口來源國——俄羅斯的天然氣也在不斷漲價,這對我國的能源安全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天然氣價格暴漲,歐洲“凜冬將至”?
今年歐洲的冬天特別冷,這不僅是因為歐洲最寒冷的季節的即將到來,還因為今年歐洲地區陷入了能源短缺的困境。
數據顯示,歐洲冬季大約有1/3要依靠天然氣供暖,而且其進口的天然氣中有大約一半來自俄羅斯,但近期,俄羅斯和歐洲卻因為烏克蘭和“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導致俄羅斯通往歐洲的“亞馬爾-歐洲”天然氣管道供氣量“清零”,歐洲頓時陷入了能源危機。
媒體報道顯示,由于歐洲冬季天然氣需求量激增,供應量卻在減少,導致其天然氣價格暴漲近800%,取暖價格也隨之上漲,民眾怨聲載道。
相比之下,更加過分的是,歐洲大國還做起了天然氣倒賣的“中間商”,哄抬天然氣價格,一些歐洲小國幾乎無力負擔,可謂是真正的“凜冬將至”。
在歐洲上下怨聲載道的時候,歐洲政客還跳出來試圖轉移矛盾,聲稱歐洲天然氣缺乏的困境,是因為俄羅斯故意不賣天然氣,想要哄抬天然氣價格,并借此“敲歐洲一筆”,才導致天然氣價格暴漲。
因為數據顯示,隨著莫斯科減供措施的推進,歐洲天然氣價格從今年3月的5元人民幣/立方米飆升至12月的50元/立方米,一戶歐洲普通家庭每個月至少要在燃氣方面花費上萬元人民幣,且還無法保證“氣量穩定”。
對此,俄羅斯方面日前表示,此次天然氣斷供是因為他們已經按合同提供了足量的天然氣,歐盟方面并沒有提出追加的請求,因此俄方不再供應天然氣是合理合法的。
現在,歐洲方面始終不肯和俄羅斯“妥協”,不得不接受美國的“高價”天然氣來維持能源供應,這讓歐洲的天然氣價格一直在高位波動。
盡管歐盟這次的能源危機,看起來是自己和俄羅斯鬧矛盾導致的,但話說回來,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天然氣需求量的增加,不僅是歐洲,俄羅斯不僅對出口到歐洲的天然氣進行過漲價,對于出口亞洲的天然氣也有進行漲價。
之大家都知道我國對天然氣需求量較大,那么俄羅斯天然氣價格上漲,會對我國產生什么影響嗎?
有些人覺得,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價格上漲對我們并不會有什么影響,因為我們本來就“買貴了”,俄羅斯也不好意思給我們漲價太多,所以這一輪天然氣漲價對我們并沒有什么影響,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本來就“買貴了”,所以漲價沒影響?
俄羅斯國土面積廣大,所蘊含的資源也十分豐富,2009年的數據顯示,俄羅斯探明的天然氣儲量達到了全球的1/3,因而賣資源掙錢已經成為了俄羅斯發家致富的一條道路。
不過,天然氣的價格機制與原油的不太一樣,原油價格基本上是全球統一的,但天然氣由于運輸、質量等問題,各國的購氣價格都存在差異,基本上都是出口國與進口國協議確定的。
簡單來說,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價格,就是俄羅斯自己說了算的,例如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一直關系親密,所以俄羅斯的出口價格幾乎低到了成本價,之前烏克蘭也享有這個待遇,但自從俄烏關系惡化之后,烏克蘭就拿不到便宜的天然氣了。
而我國從俄羅斯購氣的價格是多少呢?為什么會有很多人覺得我們買貴了呢?
事情要從2014年中俄簽署的長達30年的“中俄東線天然氣協議”開始說起,這份協議的總價為4000億美元,約定俄羅斯要在30年時間里,每年向中國輸送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有一些人根據這份合同的總價和輸氣量簡單算了算,發現中國買天然氣的價格高達350美元/千立方米,這一價格雖然略低于出口到歐洲的352.4美元/千立方米,但高于當時國內天然氣的平均價格310美元/千立方米,因此,許多人認為,中國這一次是“買貴了”,俄羅斯就是坑了我們一把。
但實際上這么說的人將這份合同看得過于簡單了。一方面,合同中天然氣價格是保密的,350美元/千立方米的價格是媒體和經濟師的推測,只能用以參考;
另外一方面,4000億美元是合同總價,根據協議的規定,還應該算入天然氣運輸成本190-260美元/千立方米以及管道建設工程的費用約220-300億美元。
也就是說,實際上中俄之間天然氣的價格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
另外,我們還應當關注到的是,中俄簽訂這份合同的背景和戰略意義。作為一個天然氣進口大國,我國有2/3的天然氣來源于進口,進口需求量非常大,而我國進口天然氣主要依靠海上液化天然氣船和陸上天然氣管道兩種方式。
其中,液化天然氣海運的成本高、操作麻煩、風險也比較大,我國一直在尋求在中亞天然氣管道之外再修建一條天然氣管道。
從1994年起,中俄兩國就開始協商修建陸上天然氣管道之事,原本,俄羅斯想在給歐洲輸氣的管道上再開一條支線,將天然氣直接輸送到新疆,但考慮到我國新疆距離天然氣需求量大的東部地區路途遙遠,修建管道的成本和風險都比較高,我國否定了這一方案。
隨后,俄羅斯又提出修建一條管道通過貝加爾湖和蒙古國直達我國東北,但由于這條管道要經過蒙古國,可能會給我國的能源安全造成巨大的隱患與風險,又被我國否決了。
直到2014年,中俄才終于敲定了繞道蒙古國、從黑河入境中國的天然氣管道,這一條管道是我國的購氣“專線”,不會受到其他第三國的掣肘,而且管道繞彎的費用俄羅斯支付,維護費用也由他們承擔。
在合同簽訂后、管道已經開始動工的2014年下半年,天然氣價格暴跌,俄羅斯企業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當時俄羅斯社會各界甚至覺得不應該再修建該天然氣管道。
可問題在于,我國早已把預付款給了俄羅斯,沒辦法的俄羅斯企業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修建這條管道。
2019年底,這條名為“西伯利亞力量”的天然氣管道終于建成通氣,為我國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能源進口途徑,為我國跳出馬六甲困局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
因此,總的來說,我們可能既沒有買貴了,還簽訂了一份對中俄互惠互利的協議,而且實際上,在拋開中國是不是“買貴了”這個因素后,俄羅斯天然氣漲價對我國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天然氣漲價,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俄羅斯抬升了天然氣價格,但這是基于歐洲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十分依賴的基礎上的,有一些數據顯示,不少歐洲國家對于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在25%左右,有一些甚至達到了幾乎100%,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趁機漲價、趁火打劫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對于我國而言,盡管我國大量進口天然氣,但除了俄羅斯之外,我們天然氣進口來源國還有20多個,包括卡塔爾、馬來西亞以及中亞多國等,我國并沒有對俄羅斯的天然氣產生“依賴”,因而如果俄羅斯的天然氣真的漲價到損害我們利益的價格,那我們完全可以減少購買。
俄羅斯也知道這一點,他們更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畢竟他們還希望繼續建造“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因此即使真的要“漲價”,也不會太過分。
還有不少人認為,近年以來美國對于中俄兩國的打壓持續增加,反而促使中俄兩國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就之前的情況來看,俄羅斯對待與自己關系良好的國家供氣價格都相對便宜,其中當然也包含中國。
而且,中俄之間原本就有一份協議來確定天然氣的價格,這對雙方都有所約束,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俄羅斯并沒有針對我國的天然氣價格進行一些不合理的調整,因此俄羅斯對歐洲進行“抬價”對我們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我國一直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媒體報道顯示,近年以來,我國清潔低碳化進程的推進在不斷加快,實現了包括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的世界第一。
在水電方面,我國沿著長江建設了從葛洲壩到白鶴灘水電站的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實現了水電領跑全球的目標。
在光伏發電發面,我國利用青海省塔拉灘陽光輻射強烈、夏季白天日照長達14小時的獨特優勢,在此建立了裝機量超過9000兆瓦、年發電量96億千瓦時的光伏發電站群,將戈壁灘變成了光伏發電的“藍色海洋”。
在海上風電領域我國也實現了技術突破,在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總裝機量達到70萬千瓦,每年可減排158.38萬噸。
在核電領域,全球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實現商業運營,這意味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自主掌握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總的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上半年清潔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10.2%,再一次擴大了綠色低碳能源供給,這意味著我國對于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在未來可能會下降,天然氣漲價對我們的影響當然也會減少。
最后,在進口天然氣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停止對南海油氣資源勘探、利用的腳步。
眾所周知,南海蘊藏著豐富的可燃冰,我國的可燃冰開采技術已經獲得了巨大的突破,距離真正實現民用、商業化運營的日子可以說是“指日可待”。到時候,南海豐富的資源將會大大緩解我國的能源問題。
總的來說,俄羅斯的天然氣漲價對我國的影響并不大,畢竟我國早已為自己找到了“后路”。
劉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