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導語:趕在今年五一的前一天,貴陽一則新“地王”上架的消息迅速震驚了整個地產圈。這塊位于南明區觀水路與寶山南路交叉口西南側的GD〔21〕005號地塊掛牌出讓,起始樓面價高達8030元/㎡,是貴陽首塊單價破8000的地塊!這個起始價比現地王(2
導語:
趕在今年五一的前一天,貴陽一則新“地王”上架的消息迅速震驚了整個地產圈。
這塊位于南明區觀水路與寶山南路交叉口西南側的GD〔21〕005號地塊掛牌出讓,起始樓面價高達8030元/㎡,是貴陽首塊單價破8000的地塊!
這個起始價比現地王(2019年6月12日,中海以7639元/㎡樓面價拿下觀山湖區優質地塊,成為貴州省地王)高出了近400元/㎡左右的價格。
新“地王”將于6月2日公開出讓,即時最新資訊將與大家及時分享。
看到此則消息后,小編感嘆土地“金貴”之余,也不禁遐想。就目前貴陽“寸土寸金”的大環境下,曾經那些坐落好位置、起點高,含著“金鑰匙”出生卻最終夭折的“爛尾樓”如今又是一番怎樣的風景。
一邊是土拍屢破新高,一邊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按理來說,土地越值錢,爛尾樓應該越容易被化解。
那么貴陽目前有哪些爛尾工程已被化解成新項目被市場所消化,哪些依舊還“占著茅坑”浪費資源。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貴陽那些著名的“爛尾樓”時至今日收尾了嗎,以及“換頭”項目到底值不值得入手,需要注意些什么,一起來了解一下。
貴陽之殤 臺灣大廈
中華南路作為貴陽最繁華的地段之一,一端是噴水池一端是大十字,連接著兩個貴陽標志性人流集中區域,可謂地理位置絕佳。可就是這樣一條“黃金”路段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卻有過這樣“奇觀”的一幕。
一棟9層高的大樓像個“怪物”一樣矗立著在那,頂上三層還是水泥框架,下面六層卻作為商鋪對外出租。雖然底部外墻臨時裝修過,但依舊給人一種“陳舊”的倉促感,與周邊的高樓林立顯得格格不入。
這座地面結構龐大,高度卻只有九層,給人“虎頭蛇尾”之感強烈的“畸形”建筑,便是有著“貴陽第一爛尾樓”之稱的臺灣大廈。
臺灣大廈于1996年開始動工,最初流傳的說法是1998年便能建成交付。為了在黃金“地段”搶得先機,當時大廈底層商鋪一經預售便被各方金主搶奪一空。在那個一碗羊肉粉還是三塊錢的年代,臺灣大廈商鋪的價格便來到了每平米五千以上的高度,由此可見其所處位置之佳。
雖然起點高,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大樓在建到18層高的時候便出了問題。經相關部門檢測,該樓承重工程質量嚴重不合格,屬于“豆腐渣”工程,繼續往上修將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于是便有了第一次緊急停工。
這一停,便是幾年之久,期間施工方還曾想過在承重柱外圍添水泥來加固的“騷”操作,當時全國范圍內沒有哪個施工團隊敢這樣做,連敢這樣想的都沒幾個。最終施工方的違規操作當然是被政府所制止,還責令其拆除已修好存在安全隱患的頂部九層,只保留低層建筑。
原本事情在2001年時,經業主們多番努力曾有過轉機。當時為了減小租戶損失,政府允許臺灣大廈低層部分商鋪可逐步交付,甚至還計劃協調部分資金對大樓進行續建。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彼時開發商內部又發生了家族矛盾,甚至越演越烈到幾度對簿公堂的地步。關于這段“豪門”恩怨相信很多貴陽市民都有所耳聞,就不做過多介紹,最終導致的結果卻是項目高層繼續停工,官司未完,不得開工。
回望臺灣大廈起始,從96年動工至今,已整整25年過去了。當初打著貴州第一高樓的“天之驕子”,如今依舊爛尾,讓人唏噓不已。
“鬼樓” 茅臺大廈
說完了臺灣大廈,離其不遠同屬鬧市區還坐落著一座名聲絲毫不比其弱,甚至在移動互聯網發達的今日,其“熱度”一路躥升,引得一幫網紅博主去探險、博眼球,這便是貴陽著名的爛尾“鬼樓”——茅臺大廈。
如果說臺灣大廈是還未出生便夭折,那么茅臺大廈便是竣工沒多久便折戟。
茅臺大廈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總層高23層,在當時可算是“大手筆”。大廈位于貴陽南明區次南門附近,離花溪大道北段與都司路交叉路口僅幾百米,也是一處地理位置極佳的項目。
據傳,大樓建成初期原本是計劃打造成貴陽首座酒樓、酒店兼辦公用地的多功能大廈 。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該項目在竣工驗收時,因為檢測出墻體材料輻射超標,導致不適宜居住。政府為了安全起見決定不投入使用,于是便把大樓封閉起來,不對外開放。
長期的空置,也讓茅臺大廈最終成為一座爛尾空樓。當然,這是官方給出的解釋,至于其他原因,民間流傳較廣的幾個版本總體離不開“神神鬼鬼”。
其實關于大廈荒廢的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用一句當下的流行語總結便是“我害怕鬼,但鬼未傷我分毫;大樓未懼人,流言卻讓它’遍體鱗傷’”。
調侃之余,則是感慨其和臺灣大廈命運一樣“坎坷”,可惜了地處“黃金”地段卻荒廢了這么久的土地資源。
茅臺大廈爛尾至今已快三十年了,卻依舊還未等來政府推翻重建的消息。
貴陽那些成功“續命”的“爛尾樓”們
通常來說,導致一個項目“爛尾”的主客觀因素很多,但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資金鏈斷開,“票子”不夠造成的。
前文給大家介紹了一“爛”至今,貴陽最為出名的兩個項目。
但在土地越發稀缺、金貴的當下,能做到“爛”至今日的畢竟還是少數。不少“爛尾”工程在政府強制干預和新開發商的接盤“換頭”下,最終還是“熬”出了頭。
1. 東亞大廈
位于貴陽市中華南路的東亞大廈,也曾是一個比肩臺灣大廈的“爛尾”項目。作為貴陽最早一批寫字樓大廈,該項目在1997年一經預售,就已銷售一空。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同年,在大廈修建到6樓時,因開發商東亞國際(香港)實業公司海外投資失敗,導致項目資金鏈斷開,最終工程被迫停工。這一停,便是16年之久。
期間,政府也多次找房產企業協商過,希望有企業能對其投資。終于,在有關部門多年的努力下,東亞大廈于2013年成功完成交付。
雖然在產權問題上,東亞大廈剛交付時依舊存在不少問題,但對于一個廢置16年之久,重新動工并成功交付的項目來說,整個貴陽也找不出幾個。
2. 利海米蘭春天二期
說起米蘭春天這個項目,可能小伙伴們比較陌生。該項目位于貴陽白云區中環路附近,曾因房開延期交房,造成了著名的“百名業主舉橫幅找區長維權”事件,因此才進入大眾視野。
據了解,米蘭春天二期項目最早于2012年開始銷售,最初承諾的交房時間是2014年6月30日。不少購房業主宣稱,當時看房時因為眼觀樓層施工進度已近乎封頂階段,所以最終才放心買的房。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此后,因房開利海集團資金周轉困難,這個“頂”迫于業主們多次維權給的壓力,逾期近三年才最終封上。
可以說是個典型的“爛尾”項目。
目前,米蘭春天已更名為白云永實御湖尚城。該項目現有高層、洋房毛坯在售,價格7700-11000元/㎡左右。
雖然已改頭換面,但直至去年九月,其延期交付的“傳統”仍有發生。或許這也該項目新產品推出后,銷售情況不盡人意的主要原因吧。畢竟有了前車之鑒,消費者的購房信心是很難再挽回的。
3. 大川白金城
提起大川白金城,可能熟知的小伙伴也不多。但提起當下最火的幾個熱盤(恒大中央華府、建發央著、中天北城)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
白金大道作為金融城板塊向白云延伸的主干道,可以說如今是一條“兵家必爭”的“黃金”大道。當下最火的幾個項目中,恒大中央華府和中天北城直接落地大道沿段,建發央著和金融城之間也主要靠這條主干道來連接。
而大川白金城便是白金大道上最初的“王”,整個項目原本是政府規劃打造貴陽城市北進的重要門戶新區工程。當初動工時,號稱要打造第二個“花果園”“世紀城”。
項目以白金大道北段沿線為起點,南接觀山湖金珠大道,北至白云南湖新區。規劃總占地面積8000畝,建筑面積1600萬方,預計整個項目建成后,總居住人口將達到30萬。
然后這個雷聲大雨點也大的超級樓盤,最終在2015年3月份卻突然停工。據傳是因為來自重慶的大川集團于2014年發生了重大事件,導致項目資金鏈斷裂,無力后續修建。
結果只能留下白金大道沿段大片已修好的建筑,整個項目于2015年徹底“癱瘓”。
停工期間,政府一直牽頭希望有合適的房開集團接盤。但由于進展不順,這一停,便是幾年之久。
直到2017年,在政府協調下,本土房產集團云城置業有限公司經過幾輪協商,最終接盤大川白金城已修建項目,更名為云城尚品。
4.九州十里錦城
提到九州十里錦城這個項目,不少對其了解的小伙伴想到的首個標簽應該都是“爛尾樓”、“黑心房開商、“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等。
說起來,該項目當年也是給許多樓市經驗尚不足的貴陽購房者們扎扎實實的上了一課。哪怕現在,許多當年被其“坑”過的業主們依舊謹記這樣一個教訓,“買房不能光圖便宜,還要選擇有實力的房開商”!
九州十里錦城位于云巖區北京西路沿段,2013年年底該項目正式動工。2014年項目開售時,一期樓盤剛一上市,因其優秀的地段位置,配上四千左右的“親民”價格,很快便被購房者們搶奪一空。
然而,就在業主們期待交房來臨的時候,卻發現樓盤售罄后沒多久,該項目突然停工了。在找不到負責人對接的情況下,業主們多次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很快,項目停工原因也被曝了出來。
原來該項目的房開商本身預算就比較“吃緊”,目前又有一個主要投資人撤資走了,才導致該公司資金鏈斷裂,沒錢周轉,無法繼續動工。除此以外,房開商還拖欠著該項目農民工工資與置業顧問的工資,性質十分惡劣。
和大川白金城坎坷的命運相仿,該項目一停,便又是幾年之久。期間政府也多次找過有實力的地產集團協商,希望有其能夠接盤。
一直到2017年,這個“爛尾”樓盤最終被本土公司貴州九州名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功接盤,項目也更名為云上九州。
除了上述介紹到的幾個樓盤,貴陽還有哪些現已“重生”正常投入使用或是險些停工的項目呢?
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較有名氣的幾個項目,部分樓盤因時間久遠,信息僅作參考,歡迎小伙伴們留言補充。
也有一些知名樓盤因原房開公司的戰略部署調整或者資金問題,選擇與有實力的房開進行合作。
比如2018年年中,貴陽萬科與安徽省外經建設(集團)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合作開發原有的德盛·將軍山,而這一項目也被改名為萬科翡翠公園。
同一年,萬科入主了貴陽中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70%的股權,這也是中航城改名萬科新都薈的由來。
也是這一年,觀山湖西南上城項目開發商西南國際商貿城有限公司,因資金周轉問題,選擇與碧桂園集團強強聯手,該項目因此更名碧桂園西南上城。
位于觀山湖長嶺南路的龍宇國際廣場開發多年進展緩慢,近乎爛尾。2017年,該項目選擇與永貴能源集團合作,其正式接盤現有項目,同年更名為美的置業廣場。
“爛尾”重生的樓盤能買嗎?
除了幾個“老大難”,就目前貴陽土地“金貴”程度來看,可以預見,未來“爛尾”樓盤復活的情況將成為貴陽的常態。
那么,從購房者角度來看,或許會更加關注,這些“爛尾”復活的樓盤項目是否值得買、怎么購買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多維的看待。
首先,最需要關注的點是,這些“爛尾”復活的項目,具不具備銷售的資格。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證,這是一切樓盤銷售行為的基礎。
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爛尾”樓盤涉及的問題錯綜復雜,并不是每一個消費者都能理清各種關系并有效避“坑”的,因此,在選購時,一定要著重了解項目的持證情況。
其次,要重點關注“爛尾”復活項目的規劃和產品情況。
一般情況下,在沒有做出相應調整的情況下,“爛尾”復活項目會沿用此前批復的相關規劃。即便如此,也要進行詳盡的了解,以免在購房過程中,出現貨不對板的情況。
再次,要充分了解“爛尾”復活項目的建設情況。
哪些樓棟是之前建好的,哪些是復活后新建的,要做到心中有數。畢竟建筑始終是有壽命的,建好后長期停工歷經“風吹日曬”的樓棟,雖不能說質量一定有問題,但從購買的層面,始終要過得去心理這道坎才行。
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爛尾”復活項目的土地使用年限。
“爛尾”項目短則數年,長則十數年的建設周期,加上拿地時間,可能交付到購房者手里,土地使用年限縮水已經很嚴重了,可能還會以新房自居對外銷售。
買這樣的房子,對于購房者來說,不是很劃算。
最后想說的是,“爛尾”復活且取得預售證的項目并非不能買,關鍵還得看銷售的價格與項目能否匹配。
從貴陽市場“爛尾”項目的分布來看,其實很多都具備地理或交通上的區位優勢,但這并不是選擇的唯一考量。通常情況下,一些“爛尾”復活的項目,特別是主體完工的項目,由于其是早期的產品設計,在主體建成情況下,產品的優化空間有限,與當前市場的產品設計相比,可能會差一截。
因此,就產品層面,“爛尾”復活的項目溢價能力有限,只能通過價格來進行平衡。對于剛需購房的小伙伴來說,如果價格合適,且產品設計在可接受范圍內,是可以選擇購買的。
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