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更多騰訊海量技術文章,請關注騰訊云技術社區:https://cloud.tencent.com/community導語:這是一篇力爭讓所有人都看懂的云計算短文。個人介紹:Bokochai(柴大木),2015年加入騰訊,負責AD,DNS等內部
更多騰訊海量技術文章,請關注騰訊云技術社區:https://cloud.tencent.com/community
導語:這是一篇力爭讓所有人都看懂的云計算短文。
個人介紹:Bokochai(柴大木),2015 年加入騰訊,負責 AD,DNS 等內部重要基礎平臺的運營。具有接近 10 年的微軟技術經驗,之前在微軟賣過 Azure 公有云,最近從 Windows 跳到 Linux,從 Azure 跳到 Openstack,與小伙伴們一起,為 TStack 貢獻力量。
云計算像自來水么?
我相信,大多數人在聽到云計算時,總是會聽到一個比喻,說云計算像自來水,我認為這個比喻還是蠻貼切的。云計算的一個初衷就是希望計算能夠像電和水一樣,變成一種普遍普通的資源,隨時可用,唾手可得。使用云計算與我們使用自來水的情況非常類似:首先,當我們把水龍頭打開的時候,水立刻就流淌出來了,這與云的快速敏捷相對應,在公有云上申請的資源一般可以在 15 分鐘內就緒,這與傳統的從購買服務器開始的資源準備模式簡直是云泥之別。同時,需要多少水是我們自己決定的,隨時可以將水龍頭開大關小來滿足需求,云計算的彈性伸縮與其對應,資源可以快速的按照所需擴展或縮減;最后一點,就是水費,使用多少水,就付多少水費,云計算也是一樣。cpu,內存,磁盤空間,流量,以及各種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東西,統統具有一個基礎定價,用掉多少資源,就付多少費用,童叟無欺。我認為,不能提供完善資源基礎定價的云,都不能算做一朵優秀的云。
FaceBook如何玩轉云計算
在互聯網時代,想法的產生極其迅速,如何用低廉的成本快速試錯,則成為制勝的關鍵。Facebook 就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在云計算發展初期就開始使用云計算的特性來節省運營成本并快速試錯了。
Facebook 上有很多應用,它們一般會被先放到公有云上進行運營,一段時間后根據實際表現情況再決定下一步的動作,這樣做有諸多好處:
首先,就是上線速度快,不管放在歐洲,美洲,還是亞洲,速度都一樣快,他們并不需要去亞洲自建機房來承載服務,而是選擇直接就近使用公有云資源。產品完成后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在全球發布,這種敏捷靈活在互聯網時代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就是云的彈性擴展,因為沒人知道這個應用到底會不會火。一般來講,應用會面臨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爆發增長后回落,并保持平穩很長一段時間,類似"開心農場",云可以發揮彈性擴展的優勢,用戶激增就擴容,很好的應對最火爆的那段時間,當趨于穩定后,就逐步縮容,并考慮是否把這遷移回自己的私有云上繼續運營。第二種情況,就是爆發增長后,快速消亡,類似"圍住神經貓",短期內異常火爆,但在幾周后,就徹底消亡了,這種情況云也可以很容易的應對,火爆時擴容,消亡時關閉。第三種情況,沒有什么爆發,不久直接消亡,可以參考任何一個策劃失敗的例子,而對于這種情況,云依舊可以應對自如,當決定終止時,直接關閉就好了。
最后,就是與彈性優勢息息相關的價格,用多少資源,付多少錢,對于失敗的案例,云上運營的費用極其低廉,所以使用云,給 Facebook 帶來了極大的成本優勢。
當今云版圖
公有云
這是 2017 年的公有云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的魔力象限圖:
亞馬遜 AWS,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以其強大的創新能力、極高的敏捷性成為公有云用戶最穩妥的選擇。
微軟 Azure,在新的 CEO 納德拉上臺后,發展更為迅猛,正在逐步縮小與亞馬遜 AWS 的差距,并且其在私有云中同樣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谷歌,正在成為第三個公有云領導者,其具有眾多的數據中心,注重可移植性及創新引擎,有望在未來獲得成效。
阿里云,最近一段時間,阿里云的發展勢頭非常兇猛,一躍成為除前三外的佼佼者,但其取得的成績基本都在中國本土,在中國之外的市場,表現平平。
VMware,基本已經退出公有云市場,已經從最新的魔力象限中消失,但其正在與 AWS 合作,以相互取長補短的方式進軍混合云市場。
私有云
VMware,以其早期的易用性和后續不斷的發展,積累的大量的用戶,仍舊是當今市場占有率最大的 x86 虛擬化基礎設施提供商。
微軟,一直在追趕 VMware,同樣發展著私有云,從早期的 Azure Pack,到當今發布的大殺器 Azure Stack,其實微軟一刻都沒有停歇。Azure Stack 是一套直接落地的私有云產品,連接電源和網線后,只需要一個 Azure 帳號,即可完成自動化部署。
Openstack 陣營
Openstack 最大的優勢在于開源以及開放性,在近幾年快速崛起,成為重要的私有云解決方案,很多大廠商也在其社區貢獻力量,例如騰訊自己的基于 Openstack 開發的 TStack 也正在快速成為政府及企業的私有云解決方案。
混合云
我認為,混合云的局勢相對明朗,從巨頭上來講,就是 AWS VMware 對抗微軟自家的 Azure Azure Pack,這將是從現在到 2018 年底非常有看頭的一場對決。在國內市場,騰訊,阿里和華為在混合云發展上都已經具有較為明確的發展目標,就看誰能更快的形成規模并占據主要市場。
云的發展,真是非常迅猛,大概 8,9 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微軟的會議,當時微軟展示了用 silverlight 寫的控制面板,實現了幾臺服務器上虛擬機的啟動,關閉,性能監控,租戶網絡隔離,計費等基礎功能,當時微軟的意思是希望合作伙伴來架設公有云,將微軟的生產力工具做成軟件即服務的模式,來租給客戶使用。當然,在那個時候,沒有合作伙伴買賬,誰也不愿意去吃個螃蟹,所以微軟鐵了心要自己來運營公有云,這么多年過來,微軟穩居第二。現在想想,當時我看到的那個異常簡陋的控制面板,就是現在微軟公有云的雛形,就像看著一個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讓人感慨不已。
云穩定么?
今年初,亞馬遜和微軟的公有云就接連出現故障,尤其是亞馬遜那次故障,導致 Netflix 等很多網站無法訪問,相關網站的程序員束手無策,因為他們發現,應用的前端在云上,數據庫在云上,連管理工具也在云上,所以除了等待亞馬遜恢復外,并沒有什么可做的。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得思考一下,如果把應用放在云上,如何避免這種束手無策的情況,保證業務更高的可用性?
方案一,混合云。把前端放在公有云上,后端數據庫放在自己的私有云上,當公有云宕機的時候,我可以把應用快速切換到私有云上繼續提供服務。然而混合云的維護成本會變高,并且與公有云的連接,一般是公網 VPN,速度不穩定,可能會成為帶寬瓶頸,為了應對這個瓶頸,部分公有云提供了直拉專線到公有云機房的方式來形成混合云,這個成本就很可怕了。
方案二,多個公有云。一個宕了不怕,還有另一個。幾個月前,微軟與阿里的公有云一起進行了一項測試,讓兩個公有云連接成一體來提供服務,測試是成功的。同樣的,可以進一步提高可用率,但會增加管理和運營成本。
當然,公有云的整體可用性仍舊是非常高的,公有云一般在全球具有眾多的數據中心,而出故障也僅限于一個數據中心,所以平均下來,總是能達到他們承諾的可用率。在選擇時,除了重要服務需要有備用方案外,普通服務基本可以放心使用公有云。
云安全么?
很多用戶在談到公有云時,總是因為擔心其安全性而進行全盤否定。而從我的觀察來看,公有云的安全性遠遠高于自建機房或者托管計算中心。舉個例子:
位于深圳的某計算中心,我之前有去過一次,其宣傳材料上有列舉出各種參觀情況,以及接受組團參觀的話語。也就是申請參觀的人員可以進入機房,并進行相關的活動。與之對應的是某公有云的云計算中心,某個大客戶購買了海量的云計算資源后,提出了一個額外請求,希望參觀下公有云計算中心,結果遭到拒絕,理由很簡單,數據中心的安全規范禁止一切參觀活動,禁止無權限人員進入數據中心。
當然,我想大家都清楚,企業中總是有些數據,只能放在自己家里,這種用戶就非常適合私有云或者混合云。
身邊的云
本文的最后,我想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4 年前,我在山東老家買了一臺康佳電視,當時各大電視廠商都在以"云電視"為賣點,買回家我立刻就開始了探索,我拿著遙控器,嘗試安裝一個應用商城里提供的應用,好像是 2.5M 大小的一個應用,然而點擊下載后,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了足足有 10 分鐘,才下載了一半,我嘆了口氣決定繼續等待時,下載中斷了,這就是當時康佳云電視的體驗,我再也沒有興致去嘗試第二次了,就僅用作普通電視來看了。2 年半前,我在做云計算售前,正好康佳電視就是客戶之一,康佳其實也知道自己的云電視體驗不好,已經在研究遷移至云的可行性,當時我跟團隊一起,給康佳做講解,演示,測試,協助上線,最終康佳在僅僅修改了少量代碼的情況下,將云電視的后臺無縫遷移到公有云上。從那一刻起,康佳的云電視,就真的成為"云電視"了,體驗真的是天壤之別,當我再回老家的時候,發現電視整個系統都升級了,不管是下載軟件還是做相關的一些操作,體驗都極其流暢。
這就是云的神奇之處,不知不覺中,它就已經在你身邊了。
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