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日,在四川成都舉行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通報提到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其中已經出土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讓這個塵封的神秘古國再一次走入公眾的視野。
“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3月5日攝)。該文物于1986年從三星堆2號“祭祀坑”出土。 新華社發
三星堆遺址存在的時間很長,而考古學意義上的“三星堆文化”,一般指的是三星堆遺址二、三期,大約相當于中原的夏商時期,此時也正是三星堆青銅文化最鼎盛的時代。
那么,這個神秘的三星堆古國,究竟是什么人建立的國家?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考古資料,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發現表明族屬身份的文字資料。漢代的《蜀王本紀》和晉代的《華陽國志》倒是記錄了上古時期四川一帶的古蜀國歷史,從延續時間和地理方位來看,三星堆古國可以認為是古蜀國中的一部分。雖然《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成書較晚,內容不能完全作為信史對待,但也反映漢晉人對古蜀國的歷史記憶,并可以通過考古資料進行辨析。
據《華陽國志·序志》,漢魏時蜀地人司馬相如、嚴君平、揚雄、陽成衡、鄭廑、尹貢、譙周、任熙等八人都作過《蜀本紀》。不過流傳至今的只有揚雄的《蜀本紀》(即《蜀王本紀》),但也并非完本,僅有明清學者從古文獻引文中勾稽出來的二十余條內容。揚雄是兩漢之際有名的大學者,一生著作頗豐,天文地理、文學歷史、語言文字無一不通,他編寫的《蜀王本紀》收錄了漢代的蜀地傳說,也更側重于神話怪異之事。
據《蜀王本紀》,古蜀稱王的有蠶叢、柏濩、魚鳧、開明四代,長達三萬四千年之久,當時民眾扎著椎子一樣的發髻,穿著交領的衣服而前襟向左掩,也即“椎髻左衽”。他們不懂文字,沒有禮樂,還沒有進入國家階段。不過也有說蠶叢、柏濩、魚鳧三代稱王各數百年,國王都得道成仙而去。總之,關于古蜀建國的歷史,漢人就已經不甚了解了,也無怪后來李太白會發出“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之感。
后來,傳說有位名叫杜宇的男子從天而降,娶了一位叫利的女子。女子的出身也很傳奇,竟然是從井里冒出來的。杜宇自立為王,號為望帝。百余年后,楚地有個叫鱉靈的人,他也有奇怪的經歷,淹死在長江后尸體游到蜀國復活,被望帝任命為國相。當時蜀國玉山發大水,在鱉靈的主持下洪水方得治好。望帝當時私通鱉靈妻子,非常羞愧,自認為德行不如鱉靈,干脆把國家讓給他。望帝離去時正好有杜鵑悲鳴,所以蜀人聽見杜鵑叫就會思念望帝。
鱉靈繼承望帝后,號為開明帝。到第五代時為帝尚,大約在帝尚時國家衰弱,不得不開始取消帝號,繼續稱王。后來開明王與秦惠文王在褒谷相遇,秦王贈給開明王一筐金子,而開明王回贈給秦王的禮物都化成了土。秦王大怒,大臣卻認為這是秦國要得到蜀地土地的標志。后來秦惠王果然確定了伐蜀的戰略,但蜀地道路比較崎嶇,行軍比較艱難。而且,蜀國還有五位天降的大力士,他們力大無窮,能夠搬運蜀山。
于是,秦惠文王讓人鑄造五頭石牛,并將黃金置放在牛身后。蜀人見到,以為石牛能夠排泄黃金,于是報告給開明王。開明王就派五丁力士帶著一千人,拖著石牛運回蜀國,力士所過之處道路都被開辟。但讓開明王沒想到的是,秦國相邦張儀、將軍司馬錯等沿著金牛道接踵而至,開明王與秦軍作戰失敗,退守武陽后最終被俘,古蜀國也就滅亡了。秦滅蜀之事在《史記·秦本紀》《張儀列傳》等文獻亦有記錄,發生在前316年,當然過程沒有這么跌宕起伏。
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5號“祭祀坑”出土的殘缺的金面具(3月17日攝)。新華社發
關于五丁力士還有一個傳說,據說蜀國武都有山精化為美貌女子,被開明王娶為妻,后來山精病死,開明王厚葬之。秦王知道開明王好色,就獻上美女五人。開明王派五丁力士去迎接美女,回來經過梓潼時,見到一條大蛇進入山洞,一位力士拽蛇尾不動,五位力士共同拽,結果山崩下來壓住五丁,五丁踏地大呼,五位秦女與迎送者跑上山,結果都化為了石頭。開明王等候她們不來,親自為她們建造墳墓,并在墓前修建萬石來紀念。
《蜀王本紀》對于古蜀國的記載給人怪力亂神、荒誕不經之感,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實際上正是漢代蜀地原汁原味的民間傳說。雖然它并不雅馴,但卻貴在真實。如果對其棄之如敝履,反而會毀棄古人文化遺產。后來晉代蜀地人常璩作《華陽國志》,記錄了公元4世紀中葉以前西南地區的歷史,其中《蜀志》中也記錄了古蜀國史。常璩刪改了一些神話故事,盡量使其走向正史化,但也不可避免受到《蜀王本紀》影響,留下蠶叢“其目縱”等奇異記載。
其實,從三星堆遺址及之后的金沙遺址考古看,古蜀國確實長期處于神權政治的氛圍中。過去在三星堆祭祀坑就出土了大量的青銅面具、人頭、人像、神樹,以及現在新發現的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這些實際上都是古蜀人用于宗教祭祀的器物。我們發現其中有些形制也能與《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記錄對應,如若干青銅面具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立眼縱目,而一座被認為是國王或大祭司的青銅大立人像也正好是左衽的打扮。
《蜀王本紀》認為,古蜀國與華夏的交通晚至戰國秦惠文王時期;《華陽國志》卻認為,古蜀國由黃帝的支庶建立。從三星堆考古面貌看,一方面,三星堆文化的根基確系土生土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而另一方面,三星堆文化又是廣泛吸收中原夏商文化而形成,甚至可以說正是受到夏商文明影響和刺激才發生質變。總之,在古蜀國早期文獻匱乏的情況下,《蜀王本紀》《華陽國志》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可以與三星堆、金沙等考古資料對照閱讀。
何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