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我國封建王朝,從天下選取人才的一種方式。考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鄉試,是地方級別的考試;第二個階段是省試,明清時期被稱為會試,由通過鄉試的人參加,是中央級別的考試;第三個階段是殿試,由通過省試(會試)的人參加,是最高級別的考試。
殿試的前三名稱為“三鼎甲”,其中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狀元
狀元,就是文狀之首的意思。
什么是文狀呢?這是因為古代學子進京考試前,需要先往主持考試的禮部,投遞一個注明自己的姓名、年齡、籍貫等信息的書狀,這個就叫文狀。
等到考試結束以后,禮部官員會把學子們的文狀,按照名次排列好。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科考的第一名,因此被稱為“狀元”,或者“狀頭”。
然而在唐朝的時候,狀元這個稱謂,還不專屬于科考第一名。不過到了南宋以后,狀元就成為第一名的獨家專屬了。

榜眼
榜眼,一榜之眉目。
這里說的“榜”,就是皇榜,或者也叫金榜。而榜眼這個稱謂,實際是相對狀元來說的。因為考試結束以后,學子們的考試成績,需要寫在榜上進行公示。
狀元的名字,寫在皇榜的第一行正中,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則分別寫在第一名的左右兩邊。這樣看起來,就像是皇榜的兩只眼睛一樣,于是就有了榜眼這個稱謂。
只不過在唐朝,乃至北宋年間,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做榜眼。
畢竟眼睛嘛,當然是要兩只了。如果只有一只的話,那不成獨眼了。可是到了南宋以后,由于第三名又被叫做探花,于是榜眼就成了第二名的專屬。

探花
探花,源自唐朝時,學子們的一個游戲。不過把探花這個稱謂,專門用來指殿試第三名,則是在北宋末年。
實際上,在明朝之前,用狀元、榜眼、探花來表示殿試的第一、二、三名,一直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官方并沒有正式確定。后來在朱元璋之后,官方才正式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