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張飛第一回桃園三結義字翼德2,劉備第一回桃園三結義字玄德3關羽第一回桃園三結義字云長4曹操第一回字孟德5,華雄第5回溫酒斬華雄6劉表第6回字景升7趙云第7回8馬超第10回字孟起9孔融第11回字文舉
那當然是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了。
雖然說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然則,縱觀歷史凡是統一的時代多是一個王朝承平與興盛的時期,百姓雖須承受官府和地主的壓榨,但至少還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與生產環境。
而凡是分裂的時代,則多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生產凋敝、人口大量死亡,社會財富遭受重大損失的時期。
自董卓造逆起,少數野心家為了實現其個人野心枉顧百姓死活,演出了一幕幕賊殺賊來狗咬狗的歷史鬧劇!
經過幾十年的沖擊與震蕩,終于形成了以曹魏、西蜀、東吳三個國家互相割據對峙的局面。
其中,以魏、蜀兩國的“正朔”之爭最為激烈——魏以得授東漢“禪讓”為由,自命為正朔,而蜀則以“漢室宗親”為由,自命為東漢政權的當然繼承人。
于是雙方便你爭我奪,演出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等一系列歷史話劇。
而在此期間,東吳則像是一個“敲邊鼓”的趁機占便宜的“投機者”。
隨著三個國家的不斷攪殺,其勢力此消而彼長,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部也在持續地震蕩與整合。
當然,這種整合自然不會是和平有序的!
于是,便有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曹魏權柄,而東吳的孫氏皇族血腥內訌之場景。
最后,伴隨著西蜀與東吳的衰落,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兵滅掉了蜀國!
公元265年,司馬炎倚仗其家有滅蜀之功迫使魏主“禪位″建立了西晉政權。
至此,天下大勢便由“三國鼎立”演化為南北對峙。盡管西晉占據了長江上游,擁有居高臨下之優勢,但是由于吳國實力不俗,又有長江天險為保障,且西晉背后又有“胡人”攪擾牽制之憂,所以自公元263年滅蜀直至公元279年,西晉整整養精蓄銳了16年之久!
最后,終于趁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殘暴無道,吳國上下人心不穩,吳人普遍失去了繼續維系割據自立的信心的機會于公元279年發兵,終于在公元280年“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一舉統一天下。
然而,西晉的統一卻并不長久。僅僅幾十年之后便分崩離析了。
在歷史上實現過大一統的短命王朝中,西晉的國祚與秦朝、隋朝有的一比。
由于西晉統治者的一系列“誤操作”,導致晉武帝司馬炎蹬腿閉眼之后,先后爆發了皇室與外戚、宗室之間、晉朝與內遷部族的沖突與戰亂!
本以為歷史經歷了東漢末年的大分裂、大動蕩以后,在西晉統一天下后應該邁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代了。
可誰知,恰恰相反,反而跌入了長達幾百年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歷史黑暗期。
自秦統一天下后,這樣的驚天大逆轉在歷史上也曾上演過數次,但哪一次也沒有西晉王朝瓦解帶來的后遺癥來得厲害……是第二十四回,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
董承的計劃泄露了,曹操大怒。殺了董承等人,仍覺得不行,又殺了漢獻帝的貴妃董氏,但還想殺劉備和馬騰,不怕袁紹發兵偷襲許昌(他知道袁紹的為人),就去征討劉備。
劉備見曹操來了,讓孫乾勸袁紹發兵偷襲許昌,誰知袁紹不發兵。劉備只好自己迎敵。
劉備聽從張飛的意見,趁曹操立足未穩,要去劫營。誰知曹操早有準備,將劉備打得大敗,劉備也和關羽,張飛失散了。劉備沒辦法,只好投奔袁紹。
十七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楊志不忍自盡,下岡而去。做制使失了花石綱,做提轄又失生辰綱,只好投二龍山落草。魯達殺死鄭龍在二龍山落草。
都管,廂禁軍回京謊報楊志勾結賊人,盜走珠寶,梁中書告知蔡京。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賊人。府尹責成緝捕使臣何濤限十日捉拿賊人上京,何濤為之煩惱,兄弟何清向他說出了晃蓋與白勝。
120回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有關三國故事的宋元話本、戲曲和軼事傳聞的基礎上,依據晉代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所作的注,所進行的加工再創作。[35]
《三國演義》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該作品成書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該版本也成為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傳最廣的版本。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明清時期甚至有“第一才子書”之稱。[1]自問世以來,取材于它的各類文藝作品不勝枚舉。它的巨大影響力,以至于使藝術的真實蓋過了歷史的真實。[36]
作品名稱
三國演義
作品別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演義
作者
羅貫中
創作年代
元末明初洪武年間
文學體裁
長篇章回體小說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