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名篇,但文中所寫洞庭之景是不是范仲淹親眼所見,歷來極具爭議,至今沒有定論。
《岳陽樓記》《岳陽樓記》的緣起:范仲淹勸諫朋友之作關于《岳陽樓記》的緣起,范仲淹在文中已有所交代: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乃重修岳陽樓……屬予作文以記之。
由此可見,這篇大名鼎鼎的《岳陽樓記》是滕子京在巴陵郡重修岳陽樓后囑托范仲淹而作的。而滕子京又是何許人也?他怎么就能找上范仲淹呢?這得從《宋史》中找找答案。
據《宋史》記載,滕子京名宗諒,子京是他的字,與范仲淹同一年考中進士。范仲淹對他的才華稱贊有加。后來因御史中丞王拱辰彈劾他有貪污等行為,被貶官至岳州,即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稱的巴陵郡。這才有了他重修岳陽樓的事情。
重修岳陽樓后,滕子京就給范仲淹寫了一封信,請他為岳陽樓作記。這封信就是《與范經略求記書》。滕子京在信中交代自己請范仲淹為岳陽樓作記的原因時說道:
竊以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滕子京《與范經略求記書》,見于《巴陵縣志》。他以為天下郡國須有奇異山水環繞者方為勝地,而山水須有可供人登高觀賞的樓觀方能顯名,而樓觀須有文字稱頌方能長久留存,而文字則必須出自才華卓著之人之手方能揚名天下。他認為范仲淹就是那才華卓著之人,憑他的文字,自己重修的岳陽樓就能留存千古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滕子京還是非常有見識的,歷史證明他的論述是正確的。
滕子京的請求已經發出,那么范仲淹是如何想的呢?滕子京請范仲淹為岳陽樓作記,在信中說是為了讓岳陽樓如人一樣有靈魂(《與范經略求記書》:“所謂岳陽樓者,徒見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負,軒然而竦,傴然而顧,曾不若人具肢體而精神未見也,寧堪乎久焉?”),但他想宣揚政績、抬高身價的意圖也是相當明顯,難道范仲淹就因為抹不開朋友的面情而答應了他嗎?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并非單純為了照顧朋友的面情,這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范公偁在《過庭錄》里說:
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疾,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范仲淹)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在諫故人耳。
范公偁的意思是說,滕子京才華出眾,但是被人嫉妒排擠,貶官到岳州,他就非常郁悶憤慨,還常常掛在臉上,好像怕人不知道一樣。范仲淹與他是好朋友,愛惜他的才華,怕他因此招致更大的禍患。但滕子京這個人又很自負,很難聽進去別人的勸諫。范仲淹知道直接勸他沒有任何效果,正想辦法如何勸他時,滕子京正好找他為岳陽樓作記,于是范仲淹就趁機在《岳陽樓記》中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來委婉地勸諫好朋友。
范公偁《過庭錄》,“名落孫山”的故事出自這本書。范公偁是范仲淹的玄孫,他在《過庭錄》中的記載,都是聽他父親所講。其中關于范仲淹的記載,可信度極高。范公偁的記述在其他人的記述中也可以得到作證,如南宋周煇的《清波雜志》(卷四)說:
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場!”
意思是,岳陽樓落成后,有人向滕子京祝賀,滕子京卻氣惱地說:“落什么成,只等著憑欄大哭幾場!”正好印證了范公偁所說的“憤郁頗見辭色”。由此可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后,心態很崩。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借《岳陽樓記》之名,行勸諫之實,表現出了以天下為重的寬廣胸懷。
范仲淹未到洞庭湖:從《洞庭秋晚圖》說起滕子京在《與范經略求記書》中稱范仲淹為“邠府四路經略安撫資政諫議”,可見范仲淹當時在邠州(今陜西彬縣)任職。據《宋史》記載,范仲淹當時為“資政殿學士、陜西四路安撫使、知邠州”。這是慶歷四年春天的事情。不久范仲淹就“以疾請鄧州”,因此他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陽樓記》結尾有“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的表述)寫作《岳陽樓記》時當在鄧州(今河南)。由此可以確定,范仲淹在寫作《岳陽樓記》時是沒去過洞庭湖的。
那么范仲淹有沒有可能在這之前去過洞庭湖呢?從滕子京的《求記書》看,似乎也沒有。滕子京為什么請范仲淹作記,而不是就近找一個人呢?湖南的岳麓書院前可是掛著“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對聯的。這是因為他看重了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志趣情操和文學修養:
執事文章器業,凜凜然為天下之特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觀送行懷遠之作,未嘗不神游物外而心與景接。
滕子京說范仲淹的文章、功名、學識是天下一流的,又喜歡山水美景,即使沒有親至,卻能神游其中,心中自有美景。這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滕子京說了范仲淹許多適合作記的條件,卻沒有說他曾到過洞庭湖,對岳陽樓分外熟悉。最關鍵的是,信中滕子京還說了這樣一句話:
謹以《洞庭秋晚圖》一本,隨書贄獻,涉毫之際,或有所助。
滕子京的《求記書》中還附帶著一幅畫,從名字《洞庭秋晚圖》看,畫中內容是洞庭秋景。請范仲淹作記,為何要附贈一幅畫呢?滕子京說的很清楚,是為了讓范仲淹“涉毫之際,或有所助”,就是為了讓范仲淹作記時參考用的。
洞庭秋色滕子京是出于何種考慮,要給范仲淹一幅《洞庭秋晚圖》做參考,助他作記呢?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可能:1.范仲淹從來沒到過洞庭湖,未見洞庭景色;2.范仲淹來過洞庭湖,只是時間過于久遠,恐他記憶模糊。
到底哪一種更接近實情呢?我們看一看范仲淹是如何寫洞庭之景的,或許就能明白。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這一句總寫洞庭之景,描摹概貌,寫洞庭湖水勢浩渺,氣象變化多端。這不用到過洞庭湖也能寫出。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此寫洞庭湖陰雨連綿,風急浪高的景象。但如果單獨拿出來,洞庭湖的樣子卻是一點都看不出來,何處湖泊再淫雨連綿,陰風怒號之時不是這個樣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此寫洞庭湖春光明媚,天氣晴好時的美景。但跟前面所寫一樣,單獨抽出,卻是一點洞庭湖的樣子都看不出來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寫了鄱陽湖傍晚時分漁舟唱答的景象。范仲淹所寫“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置于鄱陽湖上又有何不可呢?
漁舟唱晚由此可見,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并沒有著意寫景,重在議論抒情。所寫之景都浮光掠影,摹寫其大概罷了。這種情況似乎更能說明,范仲淹從來沒有來過洞庭湖。
范仲淹所經之地:終其一生未到湖南地界范仲淹傳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傳第七十三》。據其記載,范仲淹,字希文,先祖是邠州人(陜西彬縣),后來舉家遷徙至江南,定居蘇州吳縣。兩歲父親去世,隨母親改嫁至長山,更改姓名為朱說。長大后得知身世,拜別母親去了應天府(南京)學習。后來考中進士,任職到了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后來又調至集慶軍(今南京)任職,恢復了原來的姓名范仲淹。后來又到過泰州(江蘇泰州)、楚州(江蘇淮安)做官,因母親去世辭官。
晏殊在應天府任職時將范仲淹召到身邊,后來推薦他為秘閣校理(河南開封)。因為上疏請太后還政,范仲淹被貶為河中府(山西)通判,調任到陳州(河南)。太后駕崩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諫(河南開封)。
江淮(江蘇、安徽一帶)大旱,范仲淹奉命安撫。因為郭皇后被廢的事情,被貶至睦州(浙江淳安縣)。一年后,調至蘇州(江蘇),曾在太湖治水。治水未結束,就被調往了明州(寧波),因轉運使上疏沒有去,留在蘇州,直到治水結束。不久便被召回中央,出任開封府尹。
因與宰相呂夷簡不和,貶官至饒州(江西鄱陽縣)。一年后,調到潤州(江蘇鎮江),又調到越州(浙江紹興)。李元昊反叛后,召回中央,在永興軍(陜西)任職,后改任陜西都轉運使,請命前往延州(陜西延安)整治邊防。因事降職,調任耀州(陜西銅川),又調任到慶州(甘肅慶陽),任職環慶路(甘肅慶陽)。
范仲淹畫像后改任邠州(陜西彬縣)觀察使,守邊數年。李元昊請和,任范仲淹為樞密副使,后受到歐陽修推薦,出任參知政事(宰相),推行改革,史稱“慶歷新政”。因受到保守派反對,改革失敗,范仲淹再次請求守邊,出任河東(山西)、陜西宣撫使。功績卓著,改任陜西四路安撫使,任職邠州(陜西彬縣)。這正是滕子京寫信請他作記之時。后來因病調任鄧州(河南鄧州),在鄧州寫下了《岳陽樓記》。不久,范仲淹又調任到杭州,病情加重,請命到穎州(安徽潁州),未到任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
從《宋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主要活動在江蘇、浙江、河南、陜西一帶,似乎并沒有涉足湖南一帶,無緣見到洞庭湖真容。但他見過太湖、鄱陽湖等與洞庭湖齊名的大湖泊;再者從小在江南水鄉長大,對水澤湖泊還是非常了解的。這樣,即使他從未到過洞庭湖,也不妨礙他神游千里,將從未見過的洞庭之景寫得躍然紙上,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向往。
滕子京的名叫滕宗諒,子京是他的字(990年-1047年),河南洛陽人。與范仲淹、劉越舉為同科進士。其為人講義氣敢做敢為,是位有文韜武略,有抱負的政治家。
初入官場的滕子京由于不諳世事,雖然政績突出,政聲清正,為老百姓辦許多好事。在京師與地方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調下放過好幾次,碰了許多釘子。
《閩書》稱他“子京自任好施予,喜建學,為人尚氣倜儻,清廉無余財。”景佑元年,主持池州工作時,范仲淹前來池州巡視,兩人同登九華山,同游秋浦山水。心灰意冷的滕子京流露百年后安臥青陽之心愿。這也為滕子京死后,范仲淹為其撰寫的墓志銘中,有“君昔有言,愛彼九華書契”留下伏筆。由此也可看出滕子京與范仲淹友誼的深厚。而真正能顯示滕子京智勇作為與能力的,還應該是守知涇州的戰爭歲月。
記:一種文體??梢詫懢?、敘事,多為議論。但目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念)。
謫戍:把被革職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發到邊遠的地方。在這里作為<動>被貶官,降職解釋。守:指做州郡的長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1045)。越,到了,及。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政,政事;通,通順;和,和樂。這是贊美滕子京的話。百廢具興: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百,不是確指,形容其多。廢,這里指荒廢的事業。具,通“俱”,全,皆。興,復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于是;增,擴大。制:規模。
擴展資料:
原文選段: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由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 應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对狸枠怯洝纺軌虺蔀閭魇烂⒎且驗槠鋵υ狸枠秋L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后樂、憂國憂民的情懷。
要看家是哪里的。家是湖南的,尤其是岳陽的,掛岳陽樓記適宜。家是江西的,尤其是南昌的,掛滕王閣序最好。這樣既符合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素養。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