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是指年復一年的意思,年年歲歲和歲歲年年都是每年意思,結合一起就是表示年復一年的意思,出自于唐代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代悲白頭翁》是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作品。此詩雖是擬古樂府,但構思精妙,開拓了全新的意境。
詩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大量使用重疊語句,循環復沓,再者以四個問句引領,一唱三嘆,韶華不再的無奈辛酸在反復追問詠嘆中被層層濃重著色,具有強大的穿透力。此詩感傷情調極為濃郁,但并不頹廢,風格清麗婉轉,曲盡其妙,藝術性較高,歷來傳為名篇。
對。
《詩經》現存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沓是多音字,讀作tà或dá。
有關詞語:
紛至沓來 [ fēn zhì tà lái ]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
拖沓 [ tuō tà ]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復沓 [ fù tà ]1.重復。 2.重復;重迭堆積。
一沓 [ yī dá ]方言。指一套衣服。
雜沓 [ zá tà ]紛亂;雜亂。
颯沓 [ sà tà ]1.紛繁、眾多貌。 2.盤旋貌。 3.迅疾貌。 4.象聲詞。
疲沓 [ pí ta ]松懈拖沓。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古今修辭前后意義變化不大,但是是現代修辭所涵蓋的范圍更廣,在原來的基礎上也增添更多種類。古代修辭一部分的含義更加廣泛,如比喻。一部分逐漸式微,不再常用,如倒文。現代對修辭進行了擴充,增添了如博喻等。本質上擴充不多,只是做了詳細的規范。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
2.借代 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惜與之有密切關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紅”代指“花”,“綠”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經,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過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這里代指戰爭。
3.夸張 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夸大或縮小,給人以強烈的、異乎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4 比擬 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物當人來寫。前者稱之為擬物.后者稱之為擬人,如“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 兵”(姜夔《揚州慢》),使用了擬人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何況于人!
5 雙關 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借助語音和語義的聯系,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晴”諧音“情”,一語雙關。
6 頂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詞語作為后句的開頭,上遞下接,環環相扣。頂真能使句子聯系緊密,能表達同環復沓的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例如,“返咸陽,過宮墻;過官墻,繞同廊;繞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監;泣寒監,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馬致遠《議宮秋》),首尾相接,句句蟬聯,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離人別后的傷感凄涼之情。
7 反復 詩歌中重復出現某些句子,可以加強語勢。反復可以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氣氛,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如“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問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占》),“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間隔反復,是曲中之眼。
8 對偶 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意義相對的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 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這四句是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對偶很是工整。詩人的羈旅愁思與孤獨之感,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達到了完美結合。
9.排比 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詩歌節奏感加強,增強語勢,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問,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漢樂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鋪排渲染,捕繪出魚兒們倏忽往 來、活潑嬉戲的動態,襯托出采蓮少女的活潑可愛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變換感覺角度來描述事物性狀和情貌。例如,“綠楊煳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這一句的妙處,在于用聽覺的“鬧”來表現視覺感受,呈現出杏花盛開、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 者描寫霜林時,巧妙地把視覺的“秋叫紅”與人的感覺“醉” 溝通起來,情趣雋水,耐人尋味。
11 層遞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長、由低到高、由輕層層遞進的格式。例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聽雨》),這首詞按照“少年、壯年(中年)、老年”這人生發展順序,抒寫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聽雨的感受;少年不請十世事,故聽雨歌樓柔情蜜意;壯年感時傷世,故聽雨客州悲憤難抑;老年飽經風霜,故聽雨僧廬遁世不驚。這可說是詞人對自己一生經歷形象化的概括和總結。現在修辭手法更為簡潔已概。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