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諾貝爾獎不設數(shù)學獎有兩種傳說,一是諾貝爾認為數(shù)學對科技、生產(chǎn)沒直接貢獻;另一說法為諾貝爾當時的情敵是數(shù)學家,其很討厭數(shù)學家。這些現(xiàn)在都無法考證。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確定的、唯一的,就看你承不承認。
要說“諾貝爾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是什么”,得首先明確“地位”的含義。
一般地看,所謂“地位”,是指某一事物(包括人)在具有高低境況或狀態(tài)(特性)中所處的位置,即是處于較高還是較低的位置、或處于中間、或處于某一特定等級。
如此衡量,迄今為止,則“諾貝爾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無疑是最高,是巔峰。因而它是極端唯一(巔峰意味著唯一)。從實際情況看也的確是這樣。
1.諾貝爾獎在目前世界范圍所設獎項中榮譽最高、名氣最大。各國學界人士、學術單位(院挍)、科研機構等均以獲取該獎項為夢寐以求的殊榮。
2.諾貝爾獎是特別注重實效的最高獎。諾貝爾獎首先設有5個獎項,分別為物理、化學、生理或醫(yī)學、文學與和平獎。后來又在1968年由瑞典國家銀行增設了經(jīng)濟學獎,現(xiàn)在的獎項共計6項。據(jù)介紹,諾獎未曾設數(shù)學獎,就是考慮獎勵實效應用。而數(shù)學被認為是抽象的理性(理論)思維,不被看作已發(fā)生實效的科學技術理論。文學被認為具有推動人類社會向著理想目標前進的功用。
3.諾貝爾獎確實促進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一般認為,人類的文明最顯著、最突出的成就當數(shù)科學技術,當數(shù)各領域的重大發(fā)現(xiàn)、發(fā)明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因此,正是科學技術、文學和經(jīng)濟理論知識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深入研究、引領,才使得人類文明不斷提升境界、創(chuàng)造輝煌,并不斷獲得新的、深入廣博的思想認知和行為自由。(完)
感謝悟空小秘書的信任和邀請。
1903年,瑪麗·居里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這是大多數(shù)人知道的一個常識,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在由4個當時有名的科學家聯(lián)合提出的提名信中,連瑪麗·居里的名字都沒有提到。主要的功勞被歸結于一個叫貝克勒爾的出身化學世家的貴族科學家。事實是:瑪麗·居里獨立完成了鐳的提純以及對放射性物質(zhì)的探索和結論,皮埃爾·居里更多的是她的合作伙伴和助手,關于放射性存在的概念與理論,最早只是誕生于瑪麗·居里那顆偉大的頭腦中。貝克勒爾根本對這項工作沒有任何實質(zhì)的指導或者幫助,他只是依仗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作為居里夫婦的引薦人,將他們帶入了還為上流社會所把持的科學界大門。
幸而歷史沒有被蒙蔽。瑪麗·居里不僅僅具備著物理和化學的卓越天才,而具有一個天才大放光明所必須具有的堅忍意志。32年后,她因為提純了金屬鐳與釙而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次,獲獎名單上只有她一個人了。
居里夫人是令人尊敬的科學家,她勤奮刻苦、淡泊名利、富于獻身精神。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xiàn)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yōu)異成績從中學畢業(yè)。她的父親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yè)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后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yè)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于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后,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2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數(shù)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瑪麗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實業(yè)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于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們結合了。瑪麗結婚后,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畢業(yè)生的任職考試。第二年,她又完成了關于各種鋼鐵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決心考博士,并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共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榮譽頭銜,卻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fā)給她的金質(zhì)獎章,于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我是郭哥論道,一個致力于科普相對論、量子力學、計算機、數(shù)學,讓深奧的科學理論通俗易懂起來、讓科學更有趣的科普搬運工。
其實很多人并不了解楊振寧,更不要說楊振寧都有哪些科學成就了。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特別高深。而楊振寧的主要貢獻其實比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看起的還要高深,所以更沒有人會了解了。那楊振寧都有什么貢獻呢?
規(guī)范場理論在上個世紀,科學家用了各種辦法去尋找粒子,這主要是因為從古到今,科學家都相信可能存在最小的不可切分的基本粒子的存在。盧瑟福就玩過各種轟擊的把戲。
后來科學家把裝備升級了,搞出了高能粒子加速器,讓粒子進行對撞,以此來找基本粒子。
在這些科學家的努力之下,找到了100多種基本粒子。當時科學家已經(jīng)知道,在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作用力。
于是,通過結合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建了量子場論,并試圖通過粒子來解釋四種作用力,不過后來引力沒辦法解決。但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就得到了解決。當時,已經(jīng)知道傳遞電磁力的粒子(也叫做規(guī)范玻色子)是光子。但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一直沒找到解決方案。
楊振寧受到數(shù)學家外爾的啟發(fā),和米爾斯合作,開始從麥克斯韋方程入手,試圖將麥克斯韋方程進行進一步的推廣。
于是,他們得到了著名的楊米爾斯理論。這個理論也是楊振寧學術生涯當中最重大的成就。那這個理論到底有啥用呢?
其實這個理論剛被提出來的時候,沒有人注意重視。后來隨著科學對于原子核,尤其是對質(zhì)子的探究,他們發(fā)現(xiàn)質(zhì)子內(nèi)部有夸克。
但是,他們根本無法找到任何自由的夸克。好像夸克什么東西僅僅地連到了一起,其實這也是一種粒子(規(guī)范玻色子)叫做膠子。也就是下圖中,連接夸克的粒子,但膠子的作用機制到底是什么呢?
后來,科學家想到了楊米爾斯理論,并且科學家發(fā)現(xiàn),楊米爾斯理論就可以很好地解決膠子的膠子。而這其實就強相互作用力。說白了就是,楊米爾斯理論可以解決強相互作用的問題。
可還有弱相互作用力,那該咋辦呢?其實還是和楊振寧有關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提出了宇稱不守恒,后來由吳健雄等實驗科學家做了相關的實驗,驗證了宇稱不守衡。
于是,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稱性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的信仰,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對稱性會被打破。而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fā)現(xiàn),讓科學家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受到宇稱不守恒的啟發(fā),幾位科學家很快就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相關理論。其中溫伯格和格拉肖就是基于此,在1961年在楊米爾斯理論之上建立電弱統(tǒng)一理論。
看明白了么?近代物理學,尤其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實際上楊振寧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甚至應該說是極其關鍵的,整個理論的框架都是基于他和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
其他學術成就除了規(guī)范場理論之外,楊振寧其實還在其他領域有極其杰出的科學成就,如果羅列一下,差不多有10多個大的科學成就。
拿到諾獎的成就根本算不上是他最大的成就。就拿楊米爾斯理論來說,光是用楊米爾斯理論來解釋強相互作用機制的科學家們,就被分成兩批頒了諾貝爾獎,一共5人獲獎。所以,如果諾貝爾獎沒有各種潛規(guī)則的話,那楊振寧再拿諾獎其實是毫無壓力的。
正是因為科學成就十分巨大,所以,楊振寧也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如果我們把整個科學史上的科學家排排坐,那第一梯隊當中會有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他們都是僅憑一人之力完成了重大理論。而在第二梯隊當中,楊振寧的成就足以讓他躋身最前面的幾個順位。
8歲,學業(yè)成績平平;14歲,立志支撐家庭、投身學術;20歲,遠渡重洋求學;22歲,獲得數(shù)學博士學位;27歲,破解頂級數(shù)學難題卡拉比猜想,震動世界;30歲,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終身教授;33歲,成為“數(shù)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38歲,接受哈佛大學的第三次邀請成為哈佛教授。被《紐約時報》盛譽為“數(shù)學皇帝”的丘成桐,一生可謂傳奇而又勵志,他如何不斷地挑戰(zhàn)人類智慧極限,如何暢游于文理世界,又如何傾注心力培養(yǎng)后學?
3月30日下午,《我的幾何人生:丘成桐自傳》新書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該書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shù)學家之一丘成桐的唯一自傳,講述他由中國鄉(xiāng)村的清苦少年成長為舉世矚目的頂級數(shù)學家的勵志故事,該書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數(shù)學擁有神奇的力量
在《我的幾何人生:丘成桐自傳》一書中,丘成桐感謝父親培養(yǎng)他對知識的熱愛、母親為子女做出的犧牲,正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他文理相融、面對困境堅韌不拔;感謝陳省身等老一輩數(shù)學家的無私提攜,引領他遨游于數(shù)學的國度;最幸運的是遇到斯蒂芬·薩拉夫,經(jīng)他的指點,得以在眾多師長的幫助下到了伯克利深造。他認為,數(shù)學擁有神奇的力量,對那些懂得駕馭它的人來說,數(shù)學能打破距離、語言、文化的隔膜,把他們立時拉在一起,交流共通的知識。“對我來說,數(shù)學賦予我的,是一本讓我在世界各處隨意走動的護照,同時也是探索這世界強而有力的工具。”丘成桐說道。
像文學家一樣憑愛好創(chuàng)作
丘成桐認為,數(shù)學家像文學家一樣憑愛好創(chuàng)作,數(shù)學可以說是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橋梁。他自小隨父親遍讀中國古典文史典籍,一生受惠。少年最喜愛的《紅樓夢》的結構影響了他對數(shù)學的看法。書中情節(jié)千絲萬縷,角色層出不窮,要花時間和眼力,才能把情節(jié)和人物聯(lián)系起來,形成整體。他看待數(shù)學,尤其是幾何分析也是這樣。數(shù)學有很多不同的分支,乍一看毫無關系,但當站得足夠遠再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一棵大樹的各部分。好的數(shù)學也應該同《紅樓夢》一般,揭示普羅眾生的問題,觸及大自然中的蕓蕓現(xiàn)象,這樣才能夠深入,才能夠傳世。
有責任幫中國成為數(shù)學強國
在丘成桐看來,“數(shù)學家盼望的不是萬兩黃金,也不是千秋霸業(yè)”,數(shù)學家追求的是永恒的真理,熱愛的是理論和方程。數(shù)學比詩章還要華美動人,可以富國強兵,可以安邦定國。他認為,21世紀應當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代,他有責任為中國數(shù)學教育服務,幫助中國成為數(shù)學強國,成為領導世界的國家。
據(jù)悉,《我的幾何人生:丘成桐自傳》有聲書邀請了知名藝術家演播,目前進入了制作階段,將于5月在各大有聲書平臺上線,紙、電、聲書一體化的新出版模式將滿足不同讀者的細分需求。
robots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