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女王下葬喬治六世教堂,名字很“大氣”,其實就是一“小包間”,地下墓穴首次曝光,棺槨上下重疊排列,內(nèi)藏一骨灰盒,英國《每日郵報》進行了詳細解讀。
女王的葬禮已經(jīng)過去好幾天,大家應該還記得這樣的畫面:
在圣喬治教堂,女王的靈柩擺放在一處支架上,兩邊是王室邀請前來送別的賓客。當主教祈禱完畢后,靈柩在原地緩緩下降,旁邊一直忍住不哭的查爾斯三世,此時流下兩行熱淚。
此時,他不是一國君主,就是一孩子,因為他知道,這一別就是永恒。
為什么女王葬在教堂,而不是墓地?有人可能覺得好奇,人死后不是葬在土里嗎?為何要葬在教堂,那教堂不是一個大的墓坑嗎?
其實,這屬于宗教信仰的范疇,歐洲人普遍信仰基督教,他們以土葬為主,火葬只是極少數(shù)。
教堂,既是“祈禱和做禮拜”的地方,也是西方人“結婚和葬禮”的場所。起初教堂只存放圣人的骸骨,以作紀念之用。
后來有信徒認為,教堂離主最近,死后如果葬在這里,既能離主近些,每天還有信徒不停地禱告,這樣更容易進入天堂。有了這樣的共識后,每個人都想葬在教堂了,這顯然不現(xiàn)實,于是就設定了門檻。
只有一些大人物才有資格葬在教堂,比如主教、國王、王后,當然一些領域的杰出人才也是有機會的,比如說牛頓。安葬英國君主的有兩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喬治教堂。
①只不過威斯敏斯特教堂早就人滿為患,自1760年后,再也沒有君主葬在這里。
在教堂的角落以及墻上會出現(xiàn)石碑,那石碑的下面或者后面都放有先人的遺骸。②19世紀初,圣喬治教堂專門辟出了地下墓室,用來安葬王室成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面的墓室也只剩幾個空位了。這兩座教堂,如今都是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
女王“另起爐灶”——建造喬治六世紀念教堂本來英女王也是可以安葬在下面的皇家墓室,但因為妹妹的一句話讓她改變了主意。
1952年,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因病去世,當時的葬禮也在圣喬治教堂,同樣是棺槨通過滑輪緩緩下降。當時,女王和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就站在母親的身后,親眼目睹父親被送入了下面的狹小空間。
后來,妹妹對女王說,她看到父親的棺槨放在陰暗的地下室,覺得很壓抑,她不想死后葬在那里。
1969年,英女王重新想起了這件事,就想把父親的棺槨從地下室遷出來。然而,圣喬治教堂內(nèi),已經(jīng)沒有辦法再放的下棺槨了,能放的早就被人“鳩占鵲巢”了。
后來,只能在教堂的北側,在外面挖了一塊地,建造了一個附屬建筑。
地方雖然不大,但也能放下好幾口棺槨,于是就預留了女王父母和女王自己,以及丈夫菲利普親王的四口棺槨的位置。妹妹當時已經(jīng)嫁人,所以沒有給她留位置。
只是令女王沒想到的是,1978年這位漂亮的瑪格麗特公主離婚了,后來因為身體欠佳,一直未嫁。
墓地建好以后,女王以他父親喬治六世的名義起名——喬治六世紀念教堂。
當年,就把父親的棺槨給遷到這里來了。
2002年2月,女王的妹妹因多次中風去世,這位公主的身世也是可憐。
年輕的時候長得非常漂亮,性格有些反叛,一生想得到愛,追她的人也挺多,最后還跟丈夫離婚了,后半生卻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上圖:年輕時,妹妹的氣質(zhì)很高,老了反而不如女王了。)
妹妹去世之前,告訴女王,自己不想孤獨了,一定要跟父母葬在一起。
女王一想,那里總共才四個棺槨的位置,你去了,別人就沒地方放了。妹妹后來說,自己愿意火化,放在骨灰盒,這樣就不占地方了。一個月后,女王的母親也去世了,所以就連同妹妹的骨灰盒,一同葬進了他們家的私人墓室。
2021年,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也去世了,他的棺槨先存放在地下的皇室墓地,等女王百年之后,再一起葬進去。如今,耄耋之年的女王,也經(jīng)受不住歲月的蹉跎,跟著菲利普親王去了。
如何移動棺槨葬禮儀式當天,女王的棺槨被降到了地下5米后,跟隨著丈夫菲利普親王的棺槨,一起移入喬治六世紀念教堂。
至于說如何擺放,上圖(英國的《每日郵報》)很好地說明了一切。
移開頂部的黑色花崗巖,再把棺槨放進去;左邊是女王父母的棺槨上下排列,前面是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骨灰盒;而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棺槨如箭頭所示,依次放入。最后,說些女王葬禮相關的冷知識女王的棺槨30年前就用橡木制作完成了,內(nèi)層藏有鉛板,用來隔絕空氣和水。
原先放在女王棺槨上的三件物品:
①國王冠,1937年為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制作的,后來傳給了女王,并進行了適當?shù)男薷模厦嬗写蟠笮⌒°@石3000多顆。
②金色權杖自然代表女王的權利。
③王權寶球,很多人可能第一見,金色的球體上還有一個小十字架,看到十字架也就說明它跟宗教有關,代表著所在基督教的權利。
棺槨上蓋有皇家國旗和花圈,這個皇家旗永遠不會降半旗,除非出現(xiàn)了國王或者女王不在位的特殊情況。如今,影響“英國半個多世紀”的女王已悄然離開,未來的英國又將何去何從呢?
拜路祭是出殯時,親友在靈柩或喪車經(jīng)過的路旁設供品祭奠、祭拜。是親友對逝者最后的送行。
中國傳統(tǒng)葬禮流程: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吊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出殯:出殯的程序為:先轉(zhuǎn)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后,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張"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百善孝為先",孝文化遂成為社會倫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養(yǎng)死葬"兩個方面,故葬禮的隆重程度遂成為考驗子孫是否孝順的一項重要禮儀。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指導下,古人對祖先的葬禮,是傾其所有、不厭其煩,其復雜繁瑣、勞民傷財,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議的程度。
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張"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百善孝為先",孝文化遂成為社會倫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養(yǎng)死葬"兩個方面,故葬禮的隆重程度遂成為考驗子孫是否孝順的一項重要禮儀。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指導下,古人對祖先的葬禮,是傾其所有、不厭其煩,其復雜繁瑣、勞民傷財,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議的程度。
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傳統(tǒng)的葬禮已大大簡化、改革,新式的追悼會已現(xiàn)普及之勢,但在蘭州民間的葬禮上,依然可見古代葬禮的遺風遺俗。
做壽衣,蘭州人講究,年過六十的老人要在活著的時候提前做好壽衣,俗稱"做老衣"。做壽衣要選閏年閏月里的吉日,由女兒制作,寓意老人多活幾年。
壽衣多為五件套或七件套,質(zhì)料多為輕薄柔軟的絲麻織品,講究內(nèi)棉布、外絲綢,忌用緞子(諧音"斷子")面料,忌用斜紋布及黃、綠兩色布料,特別忌用皮、毛質(zhì)料。樣式以中式大開襟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為主,女以紅色為主,褲子是老式大襠褲,忌穿短褲和背心。
壽衣講究穿單不穿雙,一般有襯衣、短棉衣、罩衣、長袍馬褂或長罩衫、襯褲、棉褲、罩褲等。壽衣的衣袖要長,須將雙手完全蓋住;女壽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須是紅色的,另外,配有鋪褥蓋被、荷花枕頭、繡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頭均要繡花,枕頭的形狀除一般的方枕外,還有鎖子枕、荷花枕。男用枕頭繡"壽"字,女用枕頭繡"萬"字,字周圍再繡上花卉、蝴蝶等圖案。男戴軟帽,式樣各異,如瓜皮小帽,舊時秀才戴方形軟帽等;女則頭包黑絲手帕。逝者為男,則"女鋪男蓋"即由女兒做褥子,兒子做被子;逝者為女,則"女蓋男鋪"即女兒做被子,兒子做褥子。
蓋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稱"老房"。選做棺材的木料,俗稱"材枋",也稱"枋"。其材質(zhì)有"頭柏,二杉,三松木"之說,因柏木棺材有防蟲、防腐之功效,故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雜木制作棺木。制作棺材,講究"銅幫鐵蓋豆腐底",即棺蓋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制作好以后,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裝入糧食(實際是舊時存糧以備老人去世時發(fā)喪用),每年過春節(jié)還要在上面貼上祈壽對聯(lián)。
舊時,為官者和富豪人家以柏木為棺,箍幫箍蓋,虎頭棺槨,彩畫雕刻,或加"紫蓋"。貧苦人家則不得已用雜木作棺或用四塊木板釘做的"匣子"。家境十分貧寒者便"軟葬",即以草席裹埋。
棺木色彩講究大紅色,上繪"前蟒后鶴"、"五龍捧壽"、"仙子祝壽"、"二十四孝"等圖案,棺內(nèi)裱糊,且漆丹紅。蘭州民間曾有蟒蛇為報婦人的養(yǎng)育之恩而在其死后前往墓穴陪葬的傳說,從那時起,人們便將仙蟒畫在棺材頭部,此習慣沿襲至今,表達民間對仙蟒以命報恩的崇拜和紀念。
停喪,死者彌留之際,子女要及時給死者修剪指甲,梳理鬢發(fā),擦洗后穿上壽衣,壽衣、鋪蓋講究里外全新。死者一咽氣,趕緊掐死一只公雞,接著將死者停放在堂屋上首的一塊門板上(停尸不能動哭聲,燒紙才動哭聲。),用黃紙蓋住臉面,用紅線扎住雙腳(三天"送亡"時解開綁腳紅線,讓靈魂出走),為了黃泉路上安全順利,還要在死者的雙袖口內(nèi)裝上死面方餅、紙錢、一雙筷子,稱"打狗餅"、"買路錢",最后,再殺一只雞,收拾干凈供在靈桌上。
守靈,死者安放停當,靈床兩邊鋪上麥草,子孫開始披麻戴孝,子女、兒媳、女婿、長孫戴全孝,然后跪坐在草鋪上焚香燃紙,晝夜守靈。
靈前擺放供桌,供獻"倒頭"飯(一碗黃米飯,插一雙筷)、一副"盤"(即10個棗鼻饅頭)、燃燈、香爐、供酒、茶、糕點、果品之類,燒紙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吊唁者焚紙。
整個喪禮期間,由"大東"(總管)全權安排,子女們不再插手,專心一意當孝子。孝子身著孝服,紐扣不整,麻繩束腰,靸拉鞋子,手持喪棒,不梳洗打扮,低頭躬身,只在靈堂前燒香化紙,迎來送往。靈前不能離開人,也不能讓貓、狗動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內(nèi),女孝子在屋外臺階上,均坐草鋪,一切事務均由請來的大東負責安排。
其間,還要請陰陽先生擇定送殯、下葬的日子和時辰,派人前往親戚朋友家報喪,對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須由孝子登門叩請。同時,請風水先生勘定墓穴,并請人打墓。
吊喪,吊唁時間從喪禮的當天(正日子)早上開始,死者生前的親朋好友、親房當家、左鄰右舍等聞訊前來吊唁、焚紙,吊唁者的奠儀禮為現(xiàn)鈔、祭羊、盤紙、紙幡、挽幛等,多為花圈。
來賓前來吊唁,大門口要有專人迎接,一邊熱情招呼,一邊向里喊"看客",院內(nèi)一人接著喊"壓紙",孝眷們要舉哀相迎;來賓來到靈堂前點香、化紙、跪拜,男客自己點香,女客可由孝子代點,孝子要一一陪來賓叩首施禮。
如果是"人主"到來,則要抬上酒桌到路口迎接,孝子們手拄喪棒,號哭舉哀。"人主"接過執(zhí)事人斟上的酒,將酒灑在地上,然后在執(zhí)事人的引導下,進入靈堂點香化紙跪拜,孝子們則舉哀尾隨。
來賓吊唁后,東家以"流水席"客人湊夠一桌,即開一桌席)待客;若湊不夠一桌,即先以"頭肴"招待,人齊后再正式開席;有的地方則一人一碗燴菜,隨到隨吃。席間雖備酒,但不得猜拳行令,以示哀誠。
盤喪,是指族中男子和鄰居到靈堂陪伴孝子守靈。盤喪的時間是從停喪的頭一晚直到葬禮結束。這期間,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盤喪。主家熱情歡迎,誠摯招待,備有夜飯、茶點等,盤喪的人只在靈堂內(nèi)活動,下棋、打牌、玩麻將,陪伴孝子消磨時間,化解悲傷。
修塋,俗稱"打墓",死者瞑目之日,即要請陰陽踏勘墓地,同時請人著手打墓。打墓是一項十分辛苦的體力活,既要趕時間,又要保質(zhì)量。為了保證死者按時入土,有時要風雨不輟、挑燈夜戰(zhàn),必須要在出殯之前把墓修好。其間,打墓者的飯食,由女婿或孝子送去,送飯者一路不能言語,默默將飯食盛進碗里便跪在一旁,等到打墓者吃完,方能起身離去;飯食若有剩余,就送給附近的放牧人或過路人吃掉,否則就潑掉,不能再帶回家;回去的路上也不能說話。
祭奠,祭奠是喪禮最重要的內(nèi)容,祭奠儀式繁瑣復雜、莊嚴肅穆。祭奠儀式的主持人叫"齋爺",由當?shù)赜型⒂薪?jīng)驗的文化人充當,其職能是撰寫祭文和主持祭奠儀式。因此,其地位顯要,待遇特殊,祭奠前陰陽要親去迎接,往要由專人接送和伺候。"齋爺"住的房子,要貼上紅對聯(lián),以示尊敬。
祭奠時靈堂前必須扎起彩門,"齋爺"站于彩門之下,長袍馬褂,儀容威嚴,聲音洪亮。儀式開始,由披紅掛彩的青年學子宣讀祭文,過去的祭文是一篇四六句式的駢文,內(nèi)容如同今天的悼詞,總結死者的一生,贊美其德行,肯定其貢獻,告慰死者,激勵生者。整個過程,莊重嚴肅,充分展現(xiàn)喪盡其禮、祭盡其誠的祭奠原則。
祭奠期間,一般要請陰陽或和尚為亡人念經(jīng)超度,時間長短不等,少則一天,多則三五天,死者過于年輕則不念經(jīng)。念經(jīng)的內(nèi)容有"招亡"、"搭坐"、"渡橋"、"沐浴"、"破獄"、"放亡"、"撒燈"、"送殯"等。
祭奠、念經(jīng)的儀式依時間長短主要分以下幾種:
打鼓送殯,家境貧寒者,當天"發(fā)引",當天送葬,只用一兩個吹鼓手吹打送葬。
"橋榜大字",家境略貧者,祭奠的當天,只請三個陰陽念《對靈經(jīng)》,晚上在陰陽的誦經(jīng)聲中舉行亡人渡橋儀式,第二天樂師吹打送殯,并舉辦喪宴一日,凡參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燴菜,以表謝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頭一天晚上由陰陽誦經(jīng),舉行亡人渡橋儀式和招亡儀式,第二天舉行簡單的祭奠活動,晚上舉行陰陽打坐誦經(jīng)和送亡儀式,第三天送殯。
"整三破五",富有人家,請陰陽做道場三天,加上頭一天陰陽書寫榜文、設置神龕和第五天送殯,共五天時間。正日子那天每人一碗燴菜,至少放三片肉,俗稱"三片子"。做道場的第三天晚上要放河燈,孝子們?nèi)耸忠粺?即在碗邊貼上紅紙做的蓮花瓣,碗內(nèi)點燃蠟燭),在陰陽的誦經(jīng)聲中,依次將碗放入河水中,任其漂流,直到蠟盡燈滅。
"大三元",大富之家,則做道場五天,加上前一天準備和最后一天送殯共七天。其中誦經(jīng)五天,設宴五天,每天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場、放河燈。大三元要陰陽和尚齊全,祭奠程序繁雜,耗財費時,既顯喪儀隆重,更顯其家豪富。
領羊,也稱"領路羊",是一個略帶神秘色彩的民間喪俗。領路羊一般多選白頭、白蹄的全純白大尾肥羯羊來充當。三天或出殯前一天的靈堂前,由女兒、女婿敬獻上羯羊,孝子們跪在羊的周圍,主持人手持水壺,往羊頸背和耳朵及四蹄內(nèi)淋灑清水白酒用黃表紙撩擦,邊灑邊祈禱,羊若發(fā)抖,即意味著死者無怨無悔、死無遺憾;羊若不抖,則意味著死者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如此則要繼續(xù)澆水、禱告,直到羊渾身抖動,孝子們放聲大哭,燒紙叩拜。"領羊"結束,隨之屠宰,入廚烹調(diào),次日待客。也有澆水遍地,羊始終不抖者,令敬獻之人尷尬,最后只好在圍觀的眾人的起哄圓場聲中草草收場。
說娘家話,出殯前,要請"人主"對死者的一生和子女的奉養(yǎng)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叫"說娘家話",也叫"擺威"。舊時有"人主不發(fā)話、亡人不脫化"的說法。說話時,要請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評說死者功德,再論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順。孝順者,當眾褒獎,可披紅掛彩;反之則當眾訓斥。對死者有虐待行為者,則用喪棒抽打,甚而讓其跪地,頭頂燒紙盆,以示懲處。此時,不論"人主"如何挑剔責難,孝子們都不敢有絲毫的不恭和不敬。說娘家話,實則是一場孝敬和贍養(yǎng)父母的現(xiàn)場教育評審大會。
入殮,又稱"殮棺"、"掩棺"。即將死者遺體由靈床移至棺材內(nèi),一般在午夜后進行,多由村上老年人親殮。棺底要用銅錢或硬幣擺"七星"(即北斗七星),鋪上三道麻,再鋪黃紙、褥子,最后將遺體輕輕放入棺內(nèi)。遺體要擺放端正,平躺仰臥,四肢并攏,手足成一條直線,再把陰陽寫的"符"放在身上,臉部蓋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貴中草藥和五谷糧食。子女們繞棺瞻仰遺體后,合上棺蓋。瞻仰遺體時要肅靜,切忌喧嘩哭泣。出殯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陰釘"。
出殯,出殯有早喪、晚喪兩種。殮棺結束,一切就緒后,大家喝"起靈湯"(碎面條),時刻一到,執(zhí)事人喊"起靈",此時鞭炮齊鳴,由長子背靈柩材頭,送葬人幫抬出門,同時將一只碗砸向棺木擊碎,一孝子頭頂燒紙盆倒退出大門,將盆內(nèi)的紙灰拋撒在大門外。出了大門,將靈柩綁好抬杠和牽繩后,由八個強壯的小伙子抬起靈柩(另有若干人分組、隨后準備隨時替換),讓靈柩從火堆上穿過,孝子們在前方拉纖繩,陰陽隨后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長女婿或長孫舉引魂幡和死者遺像跑在最前面,并有孝子中專人負責拋灑"路錢"。沿途所經(jīng)人家都在路旁、家門點燃麥草,為亡者送行。鼓樂齊鳴,爆竹聲聲,甚是壯觀。
下葬,下葬要按陰陽事先選好的時辰進行。大多在日出前下葬。靈柩到達墓地后,要繞墓地環(huán)跑三圈,順向停柩。孝子們要先往墓坑里拋撒錢幣,以示祭奠,實則是給打墓人(俗稱"掃堂人")的酬金。"掃堂人"用"麻錢"或硬幣擺成北斗七星狀,掃凈墓底的腳印,退出墓坑。接著眾人搭手,把棺材徐徐下到墓坑,擺正靈柩的首尾方向,孝子們再最后看一眼遺容,蓋上棺蓋,把銘旌展開放在棺蓋上,并在墓坑頂端的小龕里安放"倒頭缸子"和長明燈。接下來,由長子背對墓穴先扔三锨土,并以茶酒祭奠,焚燃黃表,隨后,孝子、孝眷依次填土后,送葬的眾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墳。眾人填土時,不能鐵锨空落于地,有需接替者,必先喊一聲"锨落了,锨落了"以提醒在旁的人及時接替,一氣呵成,將墳壘起,孝子們在墓前下跪,焚燒紙活、祭品,最后在墳頭放一花圈以備"攢三"時用,最后離去。
凈宅,靈柩一出門,家中就要進行打掃,先燒掉無用不潔之物,再用藥水、烈酒潑灑內(nèi)外,以"驅(qū)邪"滅菌。在停放過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糧食。同時將孝子頭頂過的燒紙盆洗凈和上發(fā)面,等送葬的人回來,面若發(fā)起,說明其后代家道興旺。另在大門口擺放干凈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殯回來的人凈手,寓意刀割水洗。進門時須從火盆上跨過,以祛邪去晦。
祭祀,送殯后三日內(nèi),每天晚上親屬要給逝者送"水火",即用紙扎上草捆,提上開水,到墳頭焚紙煨火,用開水祭奠。第三日,孝子們要到墳上去燒紙?zhí)钔粒?攢(音cuan)三",但忌哭泣。從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分別叫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盡七。首七在村頭燒紙,以后燒紙?zhí)幹饾u靠近墳地,共燒七次。盡七時在墳地燒紙,謂之"七期紙"或"盡七紙",之后一百天(卒淚),孝子們到墳頭燒"百日紙"。孝子百日內(nèi)不準剃頭刮臉,也不準赴宴飲酒娛樂。以后,還燒"頭周年紙"(小祥)、"二周年紙"(大祥),三周年謂之"譚服" (或稱"脫孝")。除了燒紙,家境好的還要舉辦家宴,款待親朋。
舊時在守孝三年內(nèi),子女們切忌吵架、爭執(zhí),并要素衣、素鞋、素食,有的還要在墳頭搭棚守孝。第一年春節(jié),家里不貼春聯(lián)或貼黃對聯(lián)。第二年貼綠對聯(lián)。三周年脫孝后,方可貼紅對聯(lián),穿新衣裳。十周年時,可大辦宴席,以示紀念。
對于非正常死亡的年輕男女,一般實行火化。舊時,死者無嗣,不入祖墳。在外死者其靈柩不得入家。
我是黑嫂,我來回答。
黑嫂小時候有一件記憶深刻的事,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到出殯那天下了好大的雨,怎么說呢,我個人沒有見過那么大的雨,簡直就像是盆子向下直接倒的大雨。
出殯時,32人抬的棺材在雨中根本走不動,那時候農(nóng)村的路都是泥土路,人一走陷進泥中多深,根本就睜不開眼睛。
孝子們在雨水中也非常狼狽,村里人都說這樣不好,以后家里只怕會窮。因為農(nóng)村有句俗話叫“雨打靈輩輩窮,雨打墓輩輩福”,他這明顯是雨打靈,而且墓坑里也全是水,人下葬也不好。但事實卻是,人家家里現(xiàn)在生活很好,比大部分人家生活都要幸福。
黑嫂平時對農(nóng)村俗話是特別有興趣的,加上自己對喪葬民俗感興趣,所以對于這方面的俗話知道不少。
黑嫂說一下這句話中包含的意思,以及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照片我自己拍的)
一、這句話的意思過去的出殯下葬,是一件特別麻煩也特別嚴肅的事。因為過去沒有機械化,過去的棺材是放在一個“棺罩”里的,這個棺罩有一間屋子大小,下面全都是木頭,上面有頂,如此重的一個東西,加上棺材,里面還有一個人,整體重量是驚人的。
而且,以前是全部由人抬著從家里走到地里,這個過程中,棺罩不能落地。當然了,并不是抬著一直走,中間也休息,休息時,抬的人手里拿根棍子,這根棍子頂著放在肩膀上的棍子,等于是把棺罩給支了起來。
所以,如此重量之下,需要抬的人很多,32個人,四個角,一個角八個人。這32個人需要配合,但如何配合呢?得有個指揮的人,也就是農(nóng)村人說的“喊靈人”,這個人負責指揮,抬的人不看路,只聽這個人的指揮。
比如他會喊“搭肩離板凳,抬得越高越穩(wěn)定”這類的話,抬的人聽他喊什么,然后就怎么發(fā)力。
然后就是這件事非常嚴肅,你只要抬起來了,那么喊靈人不讓休息時,你是不能休息的,你更不能因為抬不動就扔下不抬,那樣會出大事,這個東西不沾地,你抬不動了,可以喊喊靈人,讓他趕緊找人替你,如果你覺得抬不動就扔下不管,那以后你家里有任何事都不會有人去幫忙,這非常嚴重。
所以,喊這些話,指揮這32個人,需要有個好的傳播環(huán)境,如果是下大雨的時候,人的喊聲會大打折扣,就會出現(xiàn)指揮不利的情況,有可能喊靈人喊的話不被接收,也就是聽不到,這樣容易出亂子。
所以,這個下雨時出殯時件很無奈的事,一方面下葬時間不能等,但卻又下著大雨,任何人家碰上這樣的天氣都會沮喪和惱怒。
不光是這種事,我們辦任何事碰上下雨都會影響效率。所以,很多人總結出了不少這方面的俗話,雨打靈輩輩窮,其實是人們從這方面的延伸,意思就是說,你看別人家老人去世后,出殯都好好的,你們家出殯就下雨,是你家老人不滿意,不愿意走,以后你家過不上好日子。
這是延伸出來的一句話,久了就成了俗話。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黑嫂在這里首先擺明態(tài)度,這句話毫無道理,而且是無稽之談。
為什么這么說?人無法左右天氣的變化,而且人去世后,停靈幾天是有說法的,你不能因為天氣的變化就不出殯了,比如說有停靈七天的,有五天,有三天,到時候了必須要出殯,不能因為天氣不好就不出殯了。
那么,既然雨無法被控制,就一定會出現(xiàn)人去世后碰上下雨天,這是個概率問題,不是什么該不該的問題。
所以,這個雨打靈輩輩窮怎么會有道理呢?同理,我們前面就說了這個概率問題,那么,也肯定會發(fā)生人剛下葬就下雨的情況,這同樣也是個概率問題。
沒錯,這個出殯時下雨沒有下葬后下雨好,因為出殯時人們需要抬著,孝子需要哭,這時候下雨不免尷尬和惱怒,干活也不好干。而下葬后,等于這件事完成了,這時候下雨,什么也不影響了,這讓人心理會放松。
但這個不能跟命運上扯,都是個概率問題,怎么就能說雨打墓輩輩富呢?如果人的窮富,一個家庭的窮富被這件事所左右,那豈不是個天大的笑話?
如果窮富能左右,那么奮斗、努力、不折不撓豈不是被侮辱?這是對努力的嚴重不尊重,也是迷信的表現(xiàn)。
故,黑嫂認為這句話完全沒有道理,碰上下雨時出殯的確不容易干活,但這跟命運扯不上任何關系,只是人們的想當然。
最后:其實,黑嫂在村里也經(jīng)歷過不少的出殯和下葬,主要是去給人家?guī)兔Γ偸菚l(fā)生一些突發(fā)的事件,因為人們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有忽略的時候。有問題了趕緊解決就行了,不要向命運上想和扯,這純粹是個概率問題,而不是什么命運問題。
我是黑嫂,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再見!英國火葬極少,幾乎沒人去選擇,大都以土葬為主,王室成員的葬禮更是講究,女王妹妹之所以火化,背后的原因只有一個:紅顏薄命,造化弄人。
再反觀,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葬禮,會跟以往的歷代君王一樣,非常隆重,最終安葬在教堂的地下室。那么,作為英女王的親妹妹,同是王室成員,為何會選擇“普通人都不選擇”的火化呢?她到底是怎么想的?
看似不合情理,其實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表達,她這一生,既有不幸也有不甘。
我們可以從她的個人經(jīng)歷,窺探到她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看了或許就能明白:為什么除了家人外,她誰也不信。說句實話,吸引很多人的注意,確實是瑪格麗特的美貌,她跟女王在一起合影,女王都沒那么光鮮動人了。
照片里的她,明眸皓齒,那么的芳華絕代,可惜造化弄人,紅顏薄命。
出生在帝王家瑪格麗特公主比女王小4歲,兩人都是父親眼里的掌上明珠。
6歲的時候,她們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為了一位女人”放棄了王位。
作為愛德華八世的親弟弟,也就是伊麗莎白的父親一下就當了國王,這也讓姐妹倆以后的人生,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根據(jù)英國王室的繼承規(guī)則,伊麗莎白二世成了未來儲君,跟姐姐不同,妹妹沒有王位的壓力,更無拘無束,愛好芭蕾和音樂。
總共就這兩個寶貝女兒,而未來的王位只有一個,姐姐當了王儲,妹妹卻只能永遠地站在姐姐身后。父親想著有所虧欠,所以對妹妹格外溺愛,這也間接導致了瑪格麗特成年后張揚的個性。
作為公主,瑪格麗特少了繼承王位的壓力,她有富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找自己喜歡的男人。
瑪格麗特公主的初戀17歲時,他喜歡上了一個離婚的男人,這個男人一開始在父親身邊做待衛(wèi)。
后來老國王去世了,又在伊麗莎白二世身邊做侍衛(wèi)。被發(fā)現(xiàn)時,他們已經(jīng)秘密交往好幾年了。
這位離婚的男人叫彼得·湯森,長得挺帥,在二戰(zhàn)中表現(xiàn)神勇,曾自己駕駛戰(zhàn)斗機擊落了對方11架戰(zhàn)機,可謂是戰(zhàn)功赫赫。
那段時間,伊麗莎白忙著結婚,父親也肺病加重,王室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這兩件事上,兩人的戀情才沒有被察覺。
直到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上,瑪格麗特為湯森抹去身上的灰塵。這本是妻子對丈夫才有的小動作,卻被剛好被攝影師拍到了。
而后,媒體順藤摸瓜,還發(fā)現(xiàn)了他們更多的秘密,當時成了報刊的大新聞。
雖說這位“為國戰(zhàn)斗”的將軍神勇,但錯在“他結婚太早”,沒有再等一等,如果等到瑪格麗特出現(xiàn)的時候,說不定真會成為一段佳話。
這位將軍年齡比公主大10多歲,不僅離過婚,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就這兩點,王室和教會說什么都不會同意。事件被曝光后,為了以防萬一,湯森被調(diào)去了比利時。
王室也在勸說公主,放下戀情,否則會失去繼承權,教會也會開除她的教籍。
剛當女王的伊麗莎白,深知妹妹的性格,主動找她談心,讓她多等兩年,自己剛做國王沒多久,需要內(nèi)閣們的支持,現(xiàn)在做不了主。
兩人從此分隔兩地,公主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社交和酒會上。
兩年后,湯森回來了,伊麗莎白也已經(jīng)和議會周璇好了。
只要妹妹放棄繼承權,以前該有的待遇,以后同樣會有,婚后的湯森也會享受到王室的規(guī)格。然而,這回公主卻放棄了,并公開聲明不會和他結婚。
一段失敗的婚姻后來,公主又在1958年認識了一位皇家攝影師瓊斯,他那“玩世不恭的性格”深深地吸引著公主。
經(jīng)常帶公主去鄉(xiāng)下住,戴著頭盔在鄉(xiāng)間小道疾馳,讓公主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自由和快樂。30歲的公主被他迷得神魂顛倒,還決定嫁給他。
然而,他們的性格相像,個性都不妥協(xié),注定了后面的結局。
公主認為:男人照相沒什么意思,現(xiàn)在你也是王室一員了,應該陪我履行王室義務,經(jīng)常去參加酒會。而瓊斯并不認同:去參加酒會有啥意思,每次你身邊圍滿了很多男士,全是溢美之詞,太無聊了,也毫無意義。后來,瓊斯選擇逃離了家庭,去了日本和紐約,繼續(xù)他的攝影事業(yè)。
時間和距離會拉遠兩人的情感,雖然兩人打長途電話,但通話次數(shù)卻越來越少。瑪格麗特公主對這樣的婚姻,失去了信心,一心一意地沉迷于社交,經(jīng)常喝酒到通宵達旦。
結交情人,婚姻徹底破裂之后,公主和“小自己17歲”的園藝師玩到了一起,又被媒體拍到了,這園藝師也不是省油的燈。
看到有記者采訪自己,大談自己和公主很多的交往秘史。
這讓王室的形象大加受損,與此同時原來國外的丈夫也趁機回來提出了離婚。
這也讓大家把婚姻破裂的原因,歸咎于公主的喜新厭舊。
瑪格麗特不久后,便患了抑郁癥,狀態(tài)大不如從前,常年的喝酒吸煙讓她的身體每況愈下,多次中風后,在2002年2月芳魂永逝。
上圖:當年結婚時的瑪格麗特公主
寫在最后離婚后的瑪格麗特,始終孤獨一人,她害怕死后還這么孤獨,于是希望能跟自己的父母葬在一起。
但喬治六世紀念教堂又沒有她的位置,于是只能采用火化的方式,讓她和自己的父母常伴在一起。這樣的結局,也算是給“孤獨的靈魂”有個依靠的地方,不至于那么“落寞”和“無依”。
如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已“老去”。
她的棺槨同樣會安放在喬治六世紀念教堂,一家人終于以另一種方式“永遠在一起”了。
robots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