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區別是,諱莫如深是生怕別人知道,刻意隱瞞不愿說;秘而不宣是單純地不想過早透露,有點吊人胃口的意思。諱莫如深出自《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p>
是對不光彩的事情的刻意隱瞞,不愿說。而秘而不宣是事情已露端倪,卻不肯正式宣布。例如,秘而不宣的戀情。
守口如瓶
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形容說話謹慎。一般作謂語、定語。守口如瓶的意思
三緘其口
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言語非常謹慎;或不開口。緘:封;閉。
秘而不宣
意思是把知道的消息、情況隱秘起來;不告訴別人。
緘口不言
意思是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秘而不宣
意思是把知道的消息、情況隱秘起來;不告訴別人。
日月如梭,目光如豆,心口如一,栩栩如生,心亂如麻,依然如故,始終如一,賓至如歸,稱心如意,家貧如洗,從善如流,料事如神,鐵證如山,揮汗如雨,揮金如土,守口如瓶,膽小如鼠,用兵如神,表里如一,疾惡如仇,不絕如縷,骨瘦如柴,相敬如賓,暴跳如雷,心急如火,諱莫如深,一見如故,度日如年,惜墨如金,愛財如命,對答如流,囊空如洗,視死如歸,一敗如水,臣門如市,履險如冰,文思如泉 目光如炬 栩栩如生 執法如山 用兵如神 憂心如搗 一清如水 亦復如是 應對如流 憂心如焚 有眼如盲 如火如荼
你好,我來回答你!中子星的發現者是英國天文學家休伊什教授和休伊什研究小組的射電觀測人員中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她的名字叫 SJ貝爾(S.Jocelyn Bell)。 仰望夜空就會發現,星星總是一眨一眨的。研究表明,這是由于大氣層溫度和密度分布的不均勻引起的恒星閃爍現象。對于河外射電源來說,由于距離遙遠,角直徑很小,并受到地球高層電離氣體以及來自行星際空間電離氣體的干擾,所以也會出現類似恒星的那種閃爍現象。 英國劍橋大學休伊什(Anthony Hewish,1924-)研究小組發現,小角徑的射電源強度一般有0.1角秒的起伏。要消除這種起伏,就要建造高大的射電望遠鏡。為此,他們于1967年建成一座龐大的射電望遠鏡,它的矩形天線為470米45米,由16128(=2048)個偶極子構成,占地18,000平方米。洛弗爾(Bernard Lowell)爵士說,這是“科學史上代價最大的一次”。這架射電望遠鏡的靈敏度非常高,這就為脈沖星的發現提供了良好的觀測手段。 休伊什研究小組的射電觀測人員中有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她的名字叫 SJ貝爾(S.Jocelyn Bell)。她從 1965年就參加了這個射電天文小組,并在此攻讀博士學位。安裝這個龐大的天線陣也有她的功勞。 天線安裝完畢后,為了撰寫博士論文,貝爾要搜集足夠的數據。所以,從1967年7月份開始,每隔4天她就詳細分析一遍400英尺的記錄紙帶(望遠鏡對整個天空掃視一遍需4天時間)。由于這時與天線配套的計算機還未安裝,所以要靠貝爾的雙眼,她要一英寸一英寸地審視記錄紙帶。這是一件非??菰锏墓ぷ鳌X悹柤纫獜募垘戏蛛x出各種人為的無線電信號,又要把真正射電體發出的射電信號標示出來。 在觀測的過程中,細心的貝爾小姐發現了一系列奇怪的脈沖,這些脈沖的時間間距精確的相等。她馬上報告了他的導師。經過兩人的討論,決定用新安裝的時間分辨率很高的快速記錄儀繼續觀測。 1967年11月28日,終于獲得了清晰的連續脈沖圖。脈沖周期極短,只有1.337秒,而且周期非常穩定。脈沖隨天體東升西落的視運動而移動,脈沖來自狐貍座方向。這是什么脈沖訊號呢?為什么訊號周期這么短?為什么訊號周期這么穩定?一個大膽的設想,想到了有理智的高級生命。是不是外星人在向我們打招呼?人們甚至想:如果有這種外星人的話,它們一定是身材矮小,不需要從植物獲得太陽能,皮膚可能是綠色的。就這樣,誕生了想像中的“小綠人”。這是多么誘人的推測,這是多么鼓舞人的設想。 貝爾對“小綠人”的說法很不以為然,她為這種射電源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交通指示燈(Belisha Beacon)。她認為,這種射電天體有固定的位置,天線接收的方向和速度也都不變,不像是LGM之所為。如果是LGM之所為,它們的行星運行會影響信號的速度,進而產生所謂的“多普勒位移”,幾個月的觀測并未發現這種效應。并且貝爾接著又發現3個輻射脈沖的天體,LGM不可能在4個相距如此遙遠的天體上同時使用同頻段發射射電信號。 貝爾和休伊什等5人于1968年2月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對一個快速脈動射電源的觀測》的報道,文中對這種天體的性質作了嘗試性解釋,認為它可能是一種白矮星或中子星。 中子星的研究歷程 關于中子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30年代。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發現了中子,這在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和蘇聯物理學家伊凡寧柯(1904-)據此對原子核的結構提出了新觀點。據說,這一消息剛傳到哥本哈根,只有24歲的朗道(1908-1968)就提出了一種新天體——由中子構成的寒冷而致密的天體。 1934年,著名天文學家巴德(Walter Baa-de,1893-1960)和超新星研究的專家茨威基(Fritz Zwicky,1898-1974)通過天文觀測各自獨立地提出了中子星概念。他們指出,超新星是普通恒星向中子星過渡的中介狀態,這就把中子星同超新星聯系了起來。1939年,茨威基認為,著名的蟹狀星云中可能存在有中子星。同年,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和他的學生沃爾柯夫(Volk-off)也從理論上論證,中子星確實是存在的,并且具體提出了它的模型。 超新星爆發是徹底炸毀而蕩然無存呢,還是留有什么樣的遺骸呢?理論上的分析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特別是關于中子星密度的假設,本來白矮星的密度就夠高了,中子星的密度還要更高。中子星的直徑只有20千米左右,中心密度卻可達10噸/立方厘米,同原子核的密度差不多;況且,茨成基關于蟹狀星云中心存在中子星的假設也過于大膽和離奇了。 盡管中子星是可能存在的,但天文觀測者對于尋找這樣的天體的興趣似乎并不大。為此,理論家們只能將它束之高閣而冷落了幾十年??梢暂椛涿}沖的星體的發現才使中子星的假設得以證實。 其實早在50年代,有人在作天空背景巡視觀測時,就幾次記錄到脈沖星輻射的強脈沖信號,只是由于難以分辨而失之交臂。由此可見,脈沖星雖屬偶然發現,但也體現著一定的歷史必然性。這不僅表現在理論上的預言,而且隨著射電技術的改進已經為這一發現創造了技術條件,特別是年青的貝爾在捕捉到這個非同尋常的機遇時所表現的特有敏感性更為這一發現提供了保證。誰應該是脈沖星的發現者 脈沖星的發現為中子星和超新星的理論提供了觀測上的證據,并為恒星演化理論增加了重要的內容。如此重要的發現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爭議。有意思的是,爭論者并不包括貝爾本人。這也許是她太謙虛的緣故吧! 許多人認為,貝爾在發現脈沖星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英國焦德雷爾班克射電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史密斯在1968年就指出,脈沖星是貝爾發現的,但休伊什在這一發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賈斯特羅在1969年指出,脈沖星發現的功勞應歸于貝爾,而不提休伊什的名字。較為謹慎的作者艾貝爾在他的《宇宙探索》一書中,最初對敘述脈沖星的發現過程表現得很暖昧。但在80年代再版時則十分明朗,明確指出脈沖星的發現者就是貝爾,“貝爾小姐在研究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發現,為他的導師休伊什贏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因為休伊什對新型天體的分析首先證實了它就是中子星”。此外,在介紹著名天文學家的篇章中,也收入了貝爾的大名,使得她沐浴在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巨星的輝光之中。 對這場爭論的不同態度,也使得一些科學機構在為脈沖星發現者頒獎時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比較突出的是1973年美國富蘭克林學院頒發的邁克爾遜獎章和1974年的諾貝爾獎。富蘭克林學院注意到有關脈沖星發現的爭論,為此進行了仔細地調查,最后向貝爾和休伊什同時授獎。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具權威的獎,然而對脈沖星發現過程了解得顯然是不夠的。它單獨向休伊什授獎,而忽視了貝爾的重要貢獻,使這一次授獎顯得很不公正。這是一次不應有的失誤。 這樣的失誤是難于原諒的,難怪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霍伊爾爵士(Sir Fred Hoyle,1915-)為此而打抱不平,就在休伊什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年,倫敦《泰晤士報》刊載了霍伊爾的談話。他認為,貝爾應同休伊什共享諾貝爾獎,并對諾貝爾獎委員會授獎前的調查工作欠周密提出了批評;他甚至把這次授獎看成是一樁“丑聞”?;粢翣栒J為,貝爾的發現是非常重要的,但她的老板竟把這一發現扣壓半年而不發表;同時老板卻忙于盜竊這位姑娘的發現,或者從客觀上講就是一種盜竊。后來,霍伊爾又寫了一封解釋性信件,他說:“對于貝爾小姐取得的成就,有一種曲解的傾向。因為這項成就聽起來是這樣的簡單,好像只是從大量的記錄中找一找就行了。其實,這項成就是她對以往的經驗認為是不可能的現象重新加以認真考慮的結果?!毙菀潦驳淖玖愚q護 休伊什對1974年的諾貝爾獎有一種諱莫如深的隱情,他對貝爾的貢獻很少提起。據說,只是在1974年獲得諾貝爾獎按慣例發表演說時,休伊什才提到了貝爾的工作。對于霍伊爾的批評,休伊什也曾向《泰晤士報》寫信作答。休伊什的意思是,貝爾的工作是在使用他的望遠鏡,并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而且是在他的指導下才搞清楚新發現的星體的性質,之所以延遲發表論文,是為了進行必要的驗證。 休伊什的辯護是拙劣的。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天文學家戈爾德(Thomas Gold,1920-)認為,休伊什的指導與脈沖星的發現毫不相干,他的觀測指導與貝爾發現的現象是根本不同的現象。戈爾德講到,“他讓貝爾去測定閃爍的射電源的位置,但她注意到了另外一種信號,并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了跟蹤”。事實也的確是如此。按照貝爾的回憶,她于10月份發現脈沖星,后來為了證實它又花了一些時間。休伊什從電話里聽到貝爾的報告后,認為脈沖是人為的。接著,貝爾在圣誕節除夕到凌晨的觀測又發現了第二顆輻射脈沖的天體。休伊什到此才認真地對待這一發現,并于1月中旬證實了貝爾發現的第二顆脈沖星。這段歷史事實表明,貝爾作為脈沖星的發現者是當之無愧的。 在休伊什獲得諾貝爾獎之后,除了霍伊爾和戈爾德等人的批評之外,還有一些人從正面或側面對這次頒獎進行批評。西普門(Hanry L.Shipman)在他的《黑洞,類星體和宇宙》一書中對脈沖星發現過程的論述,只提貝爾,而回避了休伊什和他獲得的諾貝爾獎。更為有趣的是,著名天文學家曼徹斯特爾(R.N.Man-chester)和泰勒(J.H.Taylor)在《脈沖星》(1977年版本)一書的扉頁上寫道:“獻給喬絲琳貝爾,沒有她的聰慧和百折不撓,我們是無法分享到研究脈沖星的幸運的。”這里的贊語是對貝爾的誠實和勤奮的稱頌,同時也是對1974年頒發諾貝爾獎時的不公正暗含著的批評。如此多的議論,除了對頒發諾貝爾獎不夠莊重提出了批評,對休伊什的批評也是顯而易見的?!拔镔|化”背景下的科學活動 科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從進行這種活動所需要的能力來看,它的突出特點是,研究的主體要知識寬厚,思維活躍,反應敏捷,因而本質上是一種智力活動。由于科學活動已成為一種社會性活動,它是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制約的環境中展開的。在這種活動中,也有點兒像工場中的工人和技師的勞作情況,他們中許多人都是一種“師傅”和“徒弟”的關系。舊式的師徒關系往往表現為,師傅要傳授一般的操作技能和知識,徒弟在接受這些技能和知識的同時要作出一些貢獻,借此作為對接受技能和知識的有價償付。在現代的條件下,傳統產業中的師徒關系還殘留著某些痕跡。有趣的是,在科學共同體中也部分存在著類似的關系。這種關系,一方面使知識體系和研究活動得以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又使科學共同體本身得以保持和延續。 融洽的師徒關系不僅提供著良好的研究環境,而且也的確促進著科學事業的發展,例如,巴羅與牛頓,盧瑟福與玻爾,玻爾與“他的孩子”等。但是英國的休伊什與諾貝爾基金委員會的所作所為,引起的爭論卻不同于上述的例證。美國的布勞德(W.Br-oad)和韋德(N.-Wade)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以往的師徒關系是建立在智力上的互相關心和取長補短,但在今天,則常常是為了得到諸如設備和研究經費這樣的物質需要把他們連接在一起的。從發現脈沖星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這種完全的物質化關系所導致的種種弊病?!辈紕诘潞晚f德的話是非常恰當的。 這種“物質化”的關系必然帶來一些不公正的東西,其中之一是對優先權的“歪曲”。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RobrtK.Me-rton)提出了“現代科學的精神氣質”,其中之一是“公有性”,即對科學成果的共有性或共享性。科學知識是人類共有的財富,科學家從法律上得到的權利是有限的。通常,優先權是這有限權利的一部分,它標志著對科學發現的社會承認或(主要是)同行承認。 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多以文字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為同行承認的科學成果多是通過閱讀這類雜志了解到的。然而,像上面所說的,師徒關系的“物質化”使署名也發生了異常。脈沖星的發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們在1968年發表文章(這是休伊什獲取諾貝爾獎的根據)時,由于“徒弟”的無償付出,休伊什“理所當然地”處于署名中的第一位置。像他自己所說的,因為貝爾使用的是他的望遠鏡。然而,這卻給外界一種假象,即休伊什是脈沖星的主要發現者,其他人則只是研究小組的成員而已。這種做法基本上是對脈沖星發現的優先權的獨占,借此他又“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同行承認”。這也就是霍伊爾等人對此頗為不滿的原因。此外,脈沖星發現的優先權所以未引起更加尖銳的爭論,還有賴于貝爾的謙遜和禮讓,這也獲得許多同行對貝爾良好的道德修養的欽佩。 師徒關系的“物質化”還使科學界師徒之間的智力結合或智力互補受到影響。由于實驗研究小組的領導可以支配設備和經費,它可與徒弟進行一種類似金錢與智能的交易,以分享后者的研究成果。特別是當老板難以完成某一項目或任務時,他可能會設法去挖掘部下智力上的優勢,使之得以圓滿完成。也許這還不算壞,悲劇往往是他的部下失去的太多。貝爾的悲劇也正在于此。 這種“物質化”與科學研究的無私利性是背道而馳的。無私利性是“把科學家的行為影響到關心真理的方向上,最后將帶給科學家相應的承認”。 一般來說,休伊什獲得諾貝爾獎的不公正性還表現在,他在最初對研究采取了不適當的“保密”措施。甚至在同行的催促下,他在1968年2月的文章中只公開了一顆脈沖星,卻將另外3顆脈沖星隱瞞起來。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萬無一失地取得優先權,同時也為了對他們的發現進行一定的“壟斷”。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一些科學家為了防止納粹德國獲得有關鏈式反應的資料,提出了在英法美等國家實行“保密”措施的想法。盡管理由是比較充分的,但是,還是有不少科學家(主要是法國的科學家)對此進行抵制。原因很簡單:這不符合科學研究的慣例,不符合無私利的原則。由此可見,休伊什的“保密”是違背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的。
愛口識羞
[釋義]愛口:即礙口,說不出口。由于怕羞而不肯說話。同“礙口識羞”。怕羞不肯開口?!妒c頭》第十四回:“這事關系你終身,肯與不肯,明白說出,莫要愛口識羞,兩相躭誤?!盵出處]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潘文子契合鴛鴦冢》:“這事關系你終身,肯與不肯,明白說出,莫要愛口識羞,兩相耽誤?!苯x詞閉口不言 礙口識羞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