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簇一簇的花爭先恐后的開放”是擬人句。
成語“爭先恐后”的意思是爭著向前,唯恐落后。“爭”字主動性比較強,只有具備思想感情和行為能力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思維,而花只是植物,顯然沒有思想感情,更不具備行為能力,但在句中花也“爭先恐后”,顯然把花擬人化了,所以這個句子是擬人句。
共同特點好像都是心理表現;七上八下形容一個人心里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心神不定,心里像敲鼓一樣,不能平靜;爭先恐后,意思形容心里的緊張情緒,爭先恐后,情緒高漲,擔心生怕拉人后邊,比喻大家都在參加一項活動,整體積極性很高,每個人心里都攥著一把勁,爭先恐后!
爭先恐后,漢語成語,拼音是zhēng xiān kǒng hòu,釋義:指爭著向前,唯恐落后。主要形容動作;也可形容人或物。出自明·屠勛《屠康僖公集·重建陡門橋記》。用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形容人的動作等。
【成語】:爭先恐后
【拼音】:zhēng xiān kǒng hòu
【解釋】:搶著向前,唯恐落后。
【出處】:清·張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個個爭先恐后的直搶上來。”
【示例】:在學校舉行的運動會上,各班同學~,奮力爭先。
【近義詞】:力爭上游、爭前恐后
【反義詞】:退避三舍
【語法】:作謂語、狀語;形容人的動作等
【英文】:rush off to the front
【法文】:à l'envi
【德文】:miteinander um etwas wetteifern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趙襄子請王于期教他駕車技術,一段時間后他們進行比賽。王于期鎮定自若,而趙襄子神色慌張,眼睛直看著王于期,爭先恐后,結果輸了,他不服就與王于期換馬比賽,結果還是輸。王于期告訴他駕車應該人馬協調
(爭先恐后,爭先恐后)
爭先恐后的反義詞有:
1、緩不濟急:
濟:救助。緩慢的行動,不能解救緊急的需要。
2、躊躇不前:
躊躇:猶豫。猶豫不定,不敢前進。
3、姍姍來遲:
姍姍:行走緩慢從容的樣子。形容不慌不忙,來得很晚。
4、慢條斯理:
形容說話或做事慢慢騰騰。
5、畏縮不前:
畏懼退縮,不敢向前。也作畏葸不前。
5、蝸行牛步:
像蝸牛慢慢地爬行,像老牛慢慢地行走。比喻行動遲緩、速度極慢。
6、珊珊來遲:
形容來得很晚。同姍姍來遲。
……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