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知道嗎,5年前官方數據統計,中國就有7200萬人聽力受損,需要使用助聽器,而我國本土助聽器廠家數量更是早就突破了1萬大關??杉幢闳绱?,目前在這一塊市場中,6家外國公司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在這場耳朵上的戰爭里,上萬本土廠家被6家外國公司壓的喘
你知道嗎,5年前官方數據統計,中國就有7200萬人聽力受損,需要使用助聽器,而我國本土助聽器廠家數量更是早就突破了1萬大關。可即便如此,目前在這一塊市場中,6家外國公司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在這場耳朵上的戰爭里,上萬本土廠家被6家外國公司壓的喘不過氣來。
你知道中國本土助聽器發展為何如此緩慢嗎?第1個答案是我們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在助聽器行業中,那6家外國公司之所以能取得絕對主導地位,就是因為他們占據了核心技術優勢,而助聽器的核心技術主要分為以下5種:降噪技術、傳輸技術、抑制反饋技術、壓縮放大技術以及定位聚焦技術。
當你帶上助聽器,來到一個較為復雜的環境的時候,各種噪音是在所難免的,比如交通噪音、風噪音、自潔、噪音以及一些輕微噪音等等。正常情況下,人們的耳朵是可以自行進行篩選的,但是助聽器想要實現這一點卻不容易,這就需要助聽器具有極佳的降噪技術,其余幾項技術也大多是這個道理。
沒有無線藍牙傳輸技術,我們很難將音頻的聲音近乎無耗損地傳到用戶的耳內;沒有抑制反饋技術,那么一旦助聽器沒有完全佩戴好,受化器傳到耳道內的聲音很可能再度傳出,被麥克風接收,最終引起巨大聲噪;沒有壓縮放大技術,我們在使用助聽器的過程中會經常出現一會聽不見,一會吵得受不了的情況;沒有定位聚焦技術,我們甚至不知道說話的人究竟站在我們哪個方位,也分不清是誰在說話。
正是因為西方掌握了這些核心技術,而我國本土公司大多沒能攻克,所以那些外國公司可以坐地要價,一副高端助聽器的價格,甚至動輒需要八九萬,抵得過一輛小轎車。更離譜的是這還不是一次性產品,以后一旦助聽器進行升級換代,那些外國公司就會來再度收割一波“韭菜”,屬實欺人太甚。
好在據最新消息顯示,目前我國不少公司在這些技術領域也逐漸取得突破,預計在不久后我們就能見到真正可靠好用的國產產品,我們也由衷的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你知道中國本土助聽器發展為何如此緩慢嗎?第2個答案是我們的研發能力始終沒有取得突破。
能夠攻克別人已經攻克的技術難關,縮短彼此的差距,這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可是具備自主研發能力,能夠在別人技術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這也是中國本土助聽器公司逐漸挽回劣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就助聽器而言,我們能夠在哪些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科學突破呢?
其實答案非常廣泛,比如說助聽器采用質量輕,強度高,耐腐蝕性更好的鈦合金材質,再比如說在助聽器上添加防水防塵功能,降低助聽器的故障率;比如說選用最新的多功能芯片,在老式助聽器的基礎上,添加一些聲景解析系統;再比如說,進一步提高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五大核心技術等等。
在此之前,我國本土助聽器公司始終都沒能掌握核心技術,所以自主研發、科學突破這一項自然是無從談起,但是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切都會落實下去。
你知道中國本土助聽器發展為何如此緩慢嗎?第3個答案是我國助聽器佩戴率比較低。
在5年前,我國官方部門的統計中,目前國內聽力受損人數大約為7200萬,其中有3500萬患者,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聽力障礙,即使按照5%的使用率來計算,目前中國使用助聽器的人口也應當在175萬人以上。
可實際上呢?目前國內真正佩戴助聽器的聽力障礙人士,數量尚且占不到總數的1%,更別說和那些發達國家的25%~30%的佩戴率相比了,就連距離5%的基準線都還差得遠。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宣傳不到位、選配不講究、效果不理想。
首先,我國的確設立了愛耳日,每年也會投入一定資金進行宣傳,可是這些宣傳大多都直接止步于從業者,無法落實到使用者那里去,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忽視了聽力受損的問題。
其次,目前我國市場上的助聽器質量參差不齊,售后服務方面更是一塌糊涂。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對助聽器不滿的用戶僅有20%是由于質量問題,剩下80%則主要是在選配過程中就存在了錯誤、售后服務還跟不上所致的。
最后,國內用戶對于助聽器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很多人都認為助聽器和眼鏡一樣,使用后立刻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可實際上并非如此,聽力問題遠比視力問題要復雜的多。戴上助聽器之后也要等待一個磨合和逐步適應的過程,甚至有些聽力受損問題比較復雜,目前的助聽器技術無法滿足需求,這都是很正常的。
綜上所述,我們要想打贏這場耳朵上的戰爭,可謂是任重道遠,但是我們也堅信,只要我們能夠從技術、研發以及市場三個方面共同努力,終將會去的滿意的結果。
金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