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期關注:腦出血的微創治療方案專業支持: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馬宗賓主任及團隊患者鄧先生今年48歲,2019年8月13日左右突然出現說話不清,右側手腳活動不靈,并逐漸出現失去意識。家屬急忙撥打120急救車將患者送至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檢
本期關注:腦出血的微創治療方案
專業支持: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馬宗賓主任及團隊
患者鄧先生今年48歲,2019年8月13日左右突然出現說話不清,右側手腳活動不靈,并逐漸出現失去意識。家屬急忙撥打120急救車將患者送至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
檢查頭CT后發現患者左側顱內出血,腦中線結構已經出現輕度移位。患者病情較重,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急診科立即將患者收入神經外科。
腦血管病是人類死亡最常見的三大病因之一,其年人群發生率在150-200人/10萬,其中腦出血者占10%-15%。腦出血俗稱腦溢血,每年秋冬或冬春季節變化時為發病高峰期,起病急驟、病情兇險,致殘和致死率高。少量血腫可藥物治療,血腫量大則多需要手術治療。
鄧先生顱內出血量約30ml,已達到手術指征,并且出血部位是腦內掌管肢體運動的重要功能區,出血后腦組織遭到破壞,導致患者出現肢體癱瘓。
鄧先生不是沈陽本地人,家庭條件并不好,況且只有48歲,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是家庭的支柱,突然患病,癱瘓在床,家屬非常緊張不安。
術前CT:左側基底節血腫,血腫量>30ml
患者收住院后,神經外科醫療團隊在馬宗賓主任的帶領下,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仔細分析了病情——
患者目前病情雖然暫時尚未危及生命,但是如果能將腦內血腫盡早引出,解除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可以最大限度的促進腦功能的恢復,使將來肢體功能恢復機率大大提高。同時為了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和手術風險,減輕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最后決定采用微創手術治療方案。
隨即馬主任親自向家屬詳細講解了病情,并耐心回答了家屬對治療和手術的多種疑問,解除了家屬心中的各種疑慮,家屬聽后表示完全同意醫生的治療方案。
治療方案確定后,全科醫護人員按照已進行了很多次的搶救重患流程,各自分工,有條不紊的進行各項術前準備。此時患者意識狀態下降,煩躁明顯且頻繁嘔吐。為了確保術前血腫定位準備,當天下午再一次復查了頭部CT,發現血腫較剛發病時增多,血腫量接近50ml,馬主任根據最新的CT片重新確定了穿刺位置。
術前復查,血腫量接近50ml
因患者煩躁且不能配合,為降低術中風險,手術選擇全麻下進行。在麻醉師的默契配合下,手術進行的非常順利。沿術前精確定位的穿刺點置入引流管一枚,當即引出血腫液約25ml,這樣就極大的減輕了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整個手術歷時僅1小時。
術中標記穿刺點及切口
術中置管后緩慢吸引出血腫液約25ml。
術后復查頭部CT,血腫已明顯減少,腦中線恢復。術后患者意識狀態也較術前明顯好轉,可自主睜眼。術后第4天再次復查CT可見血腫已基本全部引出,當天拔除引流管。
術后當日復查
術后第4天復查
若通過非手術治療鄧先生腦內這些血腫吸收至少需要3-4周,通過手術腦內大量血腫只有4天即全部引出,不光縮短了病程,減少了住院費用,還極大的促進了腦功能的恢復。家屬對治療非常滿意。
方體定向軟通道技術是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項目,由我國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孫樹杰教授發明,臨床研究證明治療腦出血效果肯定。該技術避免傳統精確定位方法需安裝頭架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定位方法科學合理,可精確定位血腫靶點;軟管置入、創傷小、風險低;迅速有效減少血腫體積;操作簡單、療效好。
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專業醫護團隊,竭誠為廣大患者服務,將繼續砥礪前行,用精湛的醫療技術守護更多的生命。
張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