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金錯刀當百年老字號開始信任坍塌,有多可怕?這段時間,大家把勁兒集中在抵制耐克、H&M身上,可作為中國老字號中的老大哥——同仁堂,卻并沒有給中國品牌長臉。北京同仁堂,除了質量黑榜,還登上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董事長高振坤,因涉嫌嚴重違紀
文/ 金錯刀
當百年老字號開始信任坍塌,有多可怕?
這段時間,大家把勁兒集中在抵制耐克、H&M身上,可作為中國老字號中的老大哥——同仁堂,卻并沒有給中國品牌長臉。
北京同仁堂,除了質量黑榜,還登上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董事長高振坤,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高振坤落馬10天,原總經理劉向光被查了。
更不長臉的是同仁堂這些年不斷下滑,越來越拿不出手的業績。
同仁堂年年上黑榜記錄,遠超國內其他上市藥企。
而在同類中藥老字號企業中,質量控制水平能如此低下的也真不多見。
我們的百年老字號,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刀哥發現,在飛速擴張的這些年,全國各地的同仁堂居然干起了不同的事兒:有的搞直銷、有的搞微商、還有的把百年老店做成了加盟店...
你罵的同仁堂,早就不是原來的同仁堂了。
1
中國最硬老字號:
寧愿虧損600萬,也絕不發國難財
說同仁堂是中國最硬老字號,是因為同仁堂的確做了很多有骨氣的事。
1987年,甲肝病毒肆虐,中國30萬人感染上甲肝病毒 。
春節前后,上海各醫院的肝炎門診已經被蜂擁而來的患者擠爆了。
這年過年,同仁堂制藥二廠的員工都沒有回家,爭分奪秒趕制板藍根,抗擊甲肝,9天時間,生產出180萬袋板藍根。
本來可以趁此機會大撈一筆,但同仁堂堅決不漲價,導致每賣出一包板藍根虧損7厘錢,總共虧損17萬元。
在那個時候,17萬并不是小數目。
不發國難財,這是同仁堂的硬骨氣。
1995 年,同仁堂的一款名叫偏癱復原丸的產品突然賣爆了,拉藥的車在車間門口排起長隊。
這要是放到其他行業,就應該立刻加大生產,但當時同仁堂制藥廠副廠長金靄英,卻非常警覺。
她調查后發現,原來是一些經銷商在媒體上大肆炒作偏癱復原丸的療效,宣稱:
治療一切偏癱,一吃就好,永不復發
同仁堂立刻召開新聞發布會,揭露虛假廣告,再發聲明,呼吁對癥使用偏癱復原丸。
經過一年的努力,產品銷量下降了,金靄英反而開心了:虛假廣告會毀了同仁堂,銷量下降了,我的心也踏實了。
不賺不該賺的錢,這是同仁堂的硬骨氣。
2003年非典期間,原材料藥材采購價格成倍瘋漲,同仁堂堅持不加價、不停售。
同仁堂61家門店滿足了北京市抗非典藥物1/3的需求,賣出198萬服飲片和100多萬瓶代煎液,結果又虧了600萬元。
雷軍曾在很多場合提到,在小米手機創業的過程中,他真正學習的只有三家公司:同仁堂、海底撈和美國的Costco。
其中,學習最多的是同仁堂。
一家科技公司跟一個藥廠,有什么可學的?
雷軍說,如果想要做成百年企業,則必須真材實料,而要想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條,則必須把真材實料變成信仰。
故宮博物院至今存有清末同仁堂生產的安宮牛黃丸。
即使經過上百年的藥丸,依然色澤鮮艷、藥香濃郁、療效不減。
產品硬,骨氣也硬。
同仁堂與云南白藥、片仔癀、以及東阿阿膠并稱為“中藥四虎”,不僅成為了中國人最信任的藥店,還成為了我們對海外的文化輸出。
2
同仁堂,
如何淪為質檢黑榜的釘子戶?
這時候的同仁堂,原本可以憑借行業老大的優勢繼續對產品進行研發,真正開發些適合消費者的優質低價的產品。
但這幾年,同仁堂卻越來越飄了。
不僅口碑和利潤下滑,還一步步淪為了質檢黑榜的釘子戶。
起家的藥品開始頻繁出現質量問題。
2016年,同仁堂因質量問題被點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黃等多個品種。
到了2017年,質量情況并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據不完全統計,那一整年,因各種質量問題,同仁堂旗下企業超過10次被曝光,其中,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上“黑榜”次數高達7次。
這期間還發生過一件當時影響不小的誤診事件。
北京有患者因為例假遲遲不來,來到同仁堂新街口藥店中醫診所看病,結果被一位姓張的大夫診斷為“月經不調,氣血不足”,開了7天的藥。
可沒想到,這名女患者喝了17服同仁堂開的中藥后,去醫院一檢查,發現自己在看中醫前已經懷孕。
但同仁堂開的中藥里面有孕婦忌用的紅花和桃仁,被誤診的女患者去同仁堂找張大夫,張大夫只留下一句“孩子不要要了”,就再沒有露面。
開始擴張之后的“保健品們”,更是黑榜常客。
除了常規的保健品、中藥材之外,什么益生菌、魚油、奶粉、納豆、瑪咖烏龍茶等等聽起來和中醫藥毫無關聯的食品,同仁堂也輪番上陣。
同仁堂產品瑪咖烏龍茶
但產品線擴大了,質量卻沒跟上去。
2016年,同仁堂“阿膠造假”事件發生,本應用驢皮熬制的阿膠,居然檢測出豬和牛的DNA。
2018年,“過期蜂蜜”事件,成為了那一年最大的丑聞。
工作人員一邊說過期蜂蜜將被退給蜂農喂養蜜蜂使用,一邊把蜂蜜被送進了工廠的原料庫。
產品不過硬,但營銷上卻越吹越深。
同仁堂還多次因違法廣告遭到查處,同仁堂清泉茶、同仁堂益健茶、葛根山藥膠囊等,都存在著夸大產品效果,虛假宣傳、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問題。
清泉茶效果真這么神,美顏軟件都得集體失業。
同仁堂清泉茶營銷廣告
一個百年品牌,質量問題這么明顯,難道內部看不出來嗎?
事實上,同仁堂不是不想管,而是根本管不過來了。
3
再火的金字招牌,
也扛不住信任危機
同仁堂早就意識到了自己掉隊的事實。
2015年,片仔癀、同仁堂、東阿阿膠、云南白藥的身價還相差不大。
而僅僅用了六年時間,云南白藥市值干到1859.26億,片仔癀2135.8億,同仁堂還不如云南白藥的零頭,東阿阿膠更是幾乎止步不前。
跟前兩者相比,同仁堂和東阿阿膠有著相同問題:產品力嚴重下降。
在天眼查上,同仁堂被標識為高新企業。
但刀哥看了同仁堂近三年來的年報,卻發現了一些蹊蹺之處。
同仁堂連續幾年的年報,沒有一年的研發支出對比營收占比超過2%,基本都在1.5%左右徘徊。
而2019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中注明,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最低不能小于3%。
這說明,同仁堂很可能沒有達到高新企業的標準卻一直享受高新企業的政策優惠。
與可憐研發投入形成對比的是,同仁堂旗下業務的毛利率非常高,基本都在40%以上。
錢是怎么賺到的?
全國各地的同仁堂,真是都各有各的狠招。
從2016年11月起,南京同仁堂便與和恩普達成合作,由恩普負責大健康產品的微商代理和經銷。
追趕潮流干起了微商。
還推出過一款“珍嗖啦”減肥產品,有人服用后導致高燒41度、腹瀉嘔吐。經醫院初步診斷,判斷為霉菌細菌感染、肝損傷、白細胞嚴重降低。
北京同仁堂則干起了直銷。
有網友曾經反饋,同樣的同仁堂產品,通過直銷渠道購買能足足比其他渠道購買貴出40%。
還有的更奇葩,自己報了個旅游團,被莫名其妙拉到同仁堂參觀。
保健品直銷主要針對的是老年人,這不明擺著想要利用老年人不擅長網購賺個智商稅。
今年年初,同仁堂在北京開了3家體驗店,主營卻不是中醫與藥材,賣起了咖啡和藥膳。
天津的同仁堂更狠,歷經了8次股權轉讓,繞來繞去,跟狗不理繞成了“一家人”。
賺錢時候毫無顧忌地打著老字號的金字招牌,一出問題就開始甩鍋。
未免有點不講武德。
結 語:
同仁堂的故事,只是國內老字號的一個縮影。
這幾年,我們被太多的老字號的傲慢操作洗過眼睛。
全聚德積重難返,至少背著2.4億的虧損,狗不理失去口碑,關停了北京最后一家店鋪,剩下的千余家老字號,20%長期虧損瀕臨破產。
只靠吃老本,在如今的市場是沒有活路的。
刀哥覺得,沒有人希望,一家歷經百年的藥店,歷經戰火沒有倒,最后卻由于丟了一直引以為傲的誠信,而敗在自己人的手上。
所有的捷徑都是彎路,無論走了哪一個捷徑,可能要花幾倍的時間去彌補,對于老字號來說,甚至花的時間更長。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同仁堂掛在門前的古訓。
拿不出硬產品,再長久的金字招牌,也將不堪一擊。
錢賺到了,骨氣別丟了。
學習一流企業,磨礪全球眼光-博石教育-全球標桿學習領導者
張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