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曾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粵湘川贛地區最有影響。當今曾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58%,總人口大約在772萬。曾的名義曾,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的“曾”字形是:下面田字形乃蒸鍋用的“箅子”,上面逸出的兩筆恰是蒸汽,表示蒸
曾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粵湘川贛地區最有影響。當今曾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58%,總人口大約在772萬。
曾的名義
曾,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的“曾”字形是:下面田字形乃蒸鍋用的“箅子”,上面逸出的兩筆恰是蒸汽,表示蒸汽的上升和虛渺之景。金文的曾字,在下邊增加了一個“口”形,表示蒸鍋下部為盛水用的鍋。小隸和楷書皆由此而來,構型基本一致,只是下部的“口”中增加了一橫,表示蒸鍋內有水。后來字形的發展出現甑,使得曾只表示虛之意了,失去了本義。
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稱為甑,在夏朝初期業已流行,而盛行于夏、商兩代。發明甑的部落稱為曾,帶瓦字的甑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本沒有“瓦”。曾人以甑為其氏族圖騰,并確定了氏族名和族徽,曾人所居制造甑的地方自然是最早的曾地了,后來隨著曾人的遷移,出現了許多帶曾的地名,有規模和圍墻的地方稱曾邑,或加阝旁為鄫,最終形成了鄫國,出現了鄫、曾等姓。
曾姓起源
曾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二:
一、出自姒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堯之時,堯命顓頊帝的后裔鯀治理洪水,鯀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繼承堯的帝位后,把鯀放逐于羽山,起用鯀之子禹來治水,禹改用疏導之術,歷經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陽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繼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姒姓。夏朝初,已流行用炊器甑,發明甑的氏族稱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到夏朝中期,甑器十分盛行,曾人的地位也被提高,活動于河南方城北的繒邱。夏朝中葉,夏后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繒,子爵,繒子國在今河南方城北,繒、鄫、曾古時通用,也稱鄫子國。商朝初,鄫國北遷于新鄭與新密市之間的潧水。商朝末,東遷今河南柘城與安徽亳州之間的層邱,也作繒邱,鄫子國是商朝的盟國。西周初,周武王滅商后封鄫為子爵,北遷到山東蒼山西北。到春秋后期魯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后去邑為曾氏。姒姓曾氏的歷史有2500多年。
二、出自姬姓
西周初,周穆王南征江淮時,移封諸姬姓諸侯國于漢陽地區,穆王之裔封在繒邱,今河南方城北的姒姓鄫國的故地。曾國因扶立周平王有功,封為侯爵,國勢一度強盛。春秋初,楚國逐漸強大,向北推進到淮漢地區,滅了申、呂、應、霍等小國,曾國淪為楚的附庸,被迫東遷于西陽,今河南光山西南。戰國初楚滅隨國,遷曾國于隨地,今湖北隨州,曾國不久也為楚國所滅。姬姓曾氏至少有2400年的歷史。
曾姓分布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曾姓人口由46萬增到772萬,增長了近17倍,曾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超過了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曾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湖南、四川、江西四省,大約占曾姓總人口的57.1%,其次分布于湖北、福建、廣西、臺灣、重慶、貴州,這六省又集中了曾姓人口的28%。湖南為當代曾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曾姓總人口的16.6%。全國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現狀。人口流動主要由江西和廣東向西部的兩湖和四川移民,全國形成了川渝鄂湘粵桂贛閩臺聯成一片的曾姓密集分布區。
曾姓血型
曾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7.2%,A型占29.1%,B型占26%,AB型占7.7%。
曾姓名人
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本名,曾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人,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為“宗圣”。其主張修齊治平、內省慎獨、以孝為本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他曾教授過孟子的師父子思,是上承孔子,下啟孟學之人。他參與編制了《論語》,并著寫了《大學》《孝經》等作品。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后攻滅太平天國。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曾仕強
曾仕強(1935年—2018年),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著有《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等,而最讓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
曾姓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曾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魯國、廬陵、東魯等。曾姓的堂號除與郡望相同外,還有三省、宗圣、榮慶等堂號。“三省”堂號出自春秋時孔子弟子曾參,曾參非常注重修身養性的工夫,每天規定自己從三方面檢查,首先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呢?其次與朋友相處,有沒有失過信呢?第三把老師教授的功課,有沒有復習好呢?這就是著名的曾參三省。
曾姓的重要楹聯有五副:
酒肉養志;童冠詠歌。
南豐撰史;西府迎親。
舞雩逸致;墳典淹通。
兩浙屏藩;三班判押。
宗傳內無雙學士;圣教中第一名賢。
家訓格言:曾氏家訓首推曾國藩。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清朝后期重臣,湘軍統帥,卒謚文正。他長于詞章考據,兼治義理之學,著有《曾文正公集》。有偉人稱曾氏在學問上是“大本大源”之人,其思想影響了近代中國百年之久。曾氏教子根據其“愛之以其道”的精神,提出了世祿之家,鮮克有禮,驕奢淫佚,寵祿之過。居家以不取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食當與寒士相同。不居大位,不享大名等一系列教子主張。曾氏家教的成功有三要點:首先讀書要求明理,不求子女做官發財,不求子女早日成名;其次不為子女謀求任何庇蔭;第三主張身教重于言教,讀書和做人均嚴格要求。同治三年,其子紀鴻赴長沙鄉試,他寫信告誡“場前不可與州官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曾氏的教子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是很大的。
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