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01?游甲秀樓八月秋高暇日臨,黔南盛景正紛紜。山隨霧色垂天際,水伴月華入江心。倚樓遙望風煙靜,隔岸踏莎花木深。一脈斜陽沉沉落,客行孤旅嘆黃昏。貴陽“甲秀樓”甲秀樓景區位于貴陽的母親河——南明河漁風灣畔,自貴陽建城以來,這一帶就有養虹橋、觀音
01?游甲秀樓
八月秋高暇日臨,黔南盛景正紛紜。
山隨霧色垂天際,水伴月華入江心。
倚樓遙望風煙靜,隔岸踏莎花木深。
一脈斜陽沉沉落,客行孤旅嘆黃昏。
貴陽“甲秀樓”
甲秀樓景區位于貴陽的母親河——南明河漁風灣畔,自貴陽建城以來,這一帶就有養虹橋、觀音寺、武侯祠、漁磯園、南園江閣、遠條堂、石林精舍、甲秀樓、浮玉橋、涵碧潭等名勝古跡五十余處和"虹橋春漲"、"鰲磯浮玉"、"九眼照沙洲"、"涵碧流瑩"、"武鄉斜陽"、"鶴梧來鳳"、"澹花空翠"等景觀數十處,由此形成了貴陽"城南勝跡",其中甲秀樓、浮玉橋、觀音寺、翠微閣、涵碧潭、霽虹橋、芳杜洲、武侯祠被稱之為"小西湖八景"。
現景區由甲秀樓、浮玉橋、涵碧亭、翠微園等部分組成,集樓、臺、亭、閣、橋而成,無論從形制布局還是建筑功能上,無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02?甲秀樓大事記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貴州承宣布政司,駐貴州宣慰司城(今貴陽),貴州始建省。
隆慶三年(1569年)設貴陽府,始有"貴陽"之名。
甲秀樓建樓以前,王陽明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甲秀樓始建。時任貴州巡撫江東之見南明河"津堤未備,遂筑堤建閣",以培補文明風氣。"立于漁磯煙水之上,跨乎長橋垂虹之間",在沙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于臺上建閣,冠名"甲秀",取“科甲挺秀,獨占鰲頭”之意。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在時任貴州巡撫郭子章與地方士紳共同努力下,甲秀樓修建完成。為紀念江東之,將連接甲秀樓和兩岸的河堤取名為"江公堤",即現在的浮玉橋。
天啟元年(1621年),甲秀樓焚毀,時任兵部尚書兼督貴州、云南、廣西諸軍務的朱燮元重建,更名來鳳閣。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歷十年),孫可望駐守貴陽。據傳他在改建觀音寺(今翠微園處)時,曾重修甲秀樓。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時任巡撫田雯重修甲秀樓,題有《甲秀樓重修碑記》。
雍正十年(1732年),時任巡撫張廣泗、布政使常安增修甲秀樓。
乾隆四十年(1776年),時任巡撫裴宗錫重修甲秀樓,作詩記之并題樓額,在浮玉橋上始建涵碧亭。
光緒初年(1875年),時任布政使林肇元重修甲秀樓。
宣統元年(1909年),甲秀樓焚毀,時任巡撫龐鴻書重修,謝倫書樓額。以浮玉橋銜接貫通兩岸,橋下急流迂回,橋頭建有方形涵碧亭。亭中石柱上鐫刻有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的聯語:"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
清代包家吉有《滇游日記》贊此樓說:"……依山臨水,晴漪疊翠,積岫送青,如入輞川圖畫中。楹聯云:'常倚曲欄莫貪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雖無六橋花柳,而四山環翠,中阜弄珠,又西子所不能及也。"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貴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甲秀樓。
1981年,貴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甲秀樓,并將新發現的8塊碑刻嵌于石壁,供游人參觀。
1982年,甲秀樓列入貴州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貴陽市人民政府修繕浮玉橋,增建下水月臺,重修涵碧亭。
1998年,甲秀樓肇建四百周年之際,貴陽市人民政府進行全面修繕。
2006年,甲秀樓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中共貴陽市委、貴陽市人民政府全面實施甲秀樓文物修繕保護提升工程。
甲秀樓作為全國十大名樓之一,見證了時代變遷,訴說著文脈傳承,歷四百余年巍然屹立,成為貴陽城市生命的象征。
03?甲秀樓長聯
甲秀樓之所以馳名天下,除其景盛之外,還得益于劉玉山。劉蘊良,字玉山,清代同治年間進士,貴州安順人,著有《壺隱齋楹聯類編》。他仿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聯,作甲秀樓長聯。
上聯: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礀|枕衡湘,西襟滇沼,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巖疆半壁。恰好馬撒碉隳,烏蒙箐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云筑國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下聯:數千仞高陵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牁,唐靖苴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千秋。對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嶺,緩步登臨,領略些畫圖煙景?;杏X蓬洲咫尺,擬邀仙侶話游蹤。
此聯一出,便成為甲秀樓一絕,甲秀樓也因此而廣為人知。如今,甲秀樓已成為貴陽市的標志,真可謂"聯因樓作,樓因聯傳"。劉玉山也成了貴陽人民十分感念之人。
04?歷代名人題詠
甲秀樓作為名勝古跡,歷代題詠頗多,據舊《黔書》載:南明河越霽虹橋東,將折而北,水至此淵而不流,是為涵碧潭。煙云蕩漾,風日遲回,谷軟鷗眠,沙明蚌雨,令人幽然作濠濮間想。上為鰲磯,石梁亙之,昔所筑以障水也。磯上有甲秀樓,阿閣三重,丹青綺分,望若圖繡,紫池人士讀書處也。左武鄉侯祠,斷碑巍然,記征蠻也。右維摩閣,微雨佛燈,山僧往來也。闌光瓦影,上下參差,梵響馨吟,遠近互答。每春波搖綠,秋芷澄青,岸柳乍垂,芽芹正弩,覽漁舠之泛泛,洗杯斝以臨流,誰謂黔中無佳山水哉?
汪東之(?—1599年),字長信,安徽歙縣人,明萬歷五年(1577年)進士,累官至右僉都御史。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出任貴州巡撫。謁武侯祠(今翠微園處),始建甲秀樓,并題詩七律《甲秀樓》:
明河清淺水悠悠,新筑沙堤接遠洲。
秀出三獅連鳳翼,雄驅雙駿踞鰲頭。
漁郎磯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臨淵何所羨,擎天砥柱在中流。
黃桂華,貴州貴陽人,明萬歷二十二年舉人。曾游甲秀樓,感汪東之建樓之舉,賦詩曰《登甲秀樓懷江長信中丞相》:
風清萬里鎮邊陲,鎖鑰三關肅漢儀。
一點赤心惟主識,平生清節畏人知。
卻金酋長膽先破,卜筑鰲磯去后思。
父老口碑猶載道,莓苔遮莫護殘碑。
李時華,字芳麓,貴州貴陽人,明萬歷十年舉人,累官監察御史。曾游涵碧潭,有詩題曰《涵碧潭》:
一水繞山城,曾將洗甲兵。
秋波涵碧玉,春漲點紅英。
龍臥歸云濕,犀沉夜月明。
寒潭深萬丈,徹底本無塵。
鄂爾泰(1677—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黃旗人,康熙三十六年舉人。雍正三年(1725年)拜廣西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調任云貴總督。有《甲秀樓》詩二首:
其一:
鰲磯灣下栁毿毿,芳杜洲前小駐驂。
更上層樓瞰流水,虹橋風景似江南。
其二:
炊煙卓午散輕絲,十萬人家飯熟時。
問訊何年招濟火,斜陽滿樹武鄉祠。
吳達善(?—1771年),字雨民,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滿洲正紅旗,吉林長白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云貴總督,曾游甲秀樓,題詩曰《壬午仲春登甲秀樓》:
為尋勝地一登樓,四面云山盡入眸。
多少春光題不出,栁煙輕宕小橋頭。
另有《甲秀樓即事偶詠》:
甲秀樓邊曲徑幽,綠楊夾水蕩漁舟。
而今回憶當年事,風景蒼蒼我白頭。
劉藻(1701—1766年),初名玉麟,字麟兆,山東巨野人。乾隆初舉博學鴻詞,乾隆28年(1763年)6月,任貴州巡撫。游甲秀樓,以詩和吳達善,題贈《甲秀樓和吳雨民制軍韻》:
崢嶸杰構俯鰲頭,山自灣環水自流。
四面天風人境外,偏宜嘯詠在斯樓。
霜花寥落不禁秋,雨后亭臺事事幽。
何日登樓窮遠目,滿城秋色已全收。
裴宗錫(1711—1779年),字午橋,山西曲沃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其父出任貴州布政使,裴宗錫隨父來黔,曾于甲秀樓一帶玩耍。乾隆四十年(1775年),裴宗錫巡撫云南兼屬貴州巡撫,重游甲秀樓。雖風景不變,但因風雨剝蝕,樓已朽壞不堪登,于是裴宗錫于次年"改建而煥新之"。并題詩揮毫《登甲秀樓題詠》:
山廻水抱一樓空,畬火村煙四望中。
銅鼓不驚椎髻夢,蘆笙早革桶裙風。
題銘有柱追芳烈,布德何修答屢豐。
五十年前重俯仰,斑衣竹馬逐兒童。
瞿脈(1662-1735年),俗姓笪,生于黔北,二十余歲即出家,拜黔靈山開山祖師赤松和尚為師。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繼赤松和尚主持黔靈山法席,為黔靈山嗣法傳人,第二代方丈。曾有詩曰《甲秀樓》:
清風吹斷野云殘,鳧渚鷗州處處看。
日暮何人溪水上,小舟漾去傍巉岏。
另有名人題詩數十首,不一一列舉,選優擇錄:
清楊文照《初夏登甲秀樓》:
鰲磯灣下水瀠洄,坐久涼侵石上苔。
草色綠從春后長,山光青向雨中來。
平心煮茗觀棋局,放眼吟詩付酒杯。
蝙蝠似知岑寂味,黃昏飛過講經臺。
清許芳曉《芳杜洲》:
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數峰青。
盈盈細草裙腰色,隨著游人綠進城。
清潘德徵《鰲磯》:
嶙峋一片石,獨立水中央。
鱗甲秋風動,樓臺夜月涼。
煙波同浩渺,云樹共蒼茫。
盡日臨流坐,滄浪意更長。
清王履升《秋日登甲秀樓》:
秋暮憑高閣,長空耿碧天。
隔城聞晚角,夾岸起寒煙。
野艇穿危峽,歸牛度遠阡。
徘徊無限意,月魄正初弦。
1960年3月,陳毅元帥與朱德總司令來貴陽,同游此地,朱老總賦詩《上黔靈山》:
黔靈山上望貴陽,建設十年換新裝。
青年子弟多才俊,鼓足干勁建家鄉。
并作《上東山》:
登峰直上畫樓臺,春色滿城眼底開。
四面環山成屋海,河水清清繞市來。
陳老總賦詩《登東山》:
閑步跑上東山頭,貴陽全景一望收。
新城氣旺舊城盡,不愧雄奇冠此州。
#貴陽##夕照甲秀樓##貴陽旅游##詩和遠方#
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