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明年開始,華為手機將全面搭載鴻蒙,這比所有人想得都要早一些,但鴻蒙的想象空間遠不僅于此2020年9月10日,華為開發者大會現場文|謝麗容周源柳書琪陳瀟瀟劉以秦編輯|馬克普通程序員終于得以見到鴻蒙真容。9月10日晚上,華為開發者社區的鴻蒙板塊
明年開始,華為手機將全面搭載鴻蒙,這比所有人想得都要早一些,但鴻蒙的想象空間遠不僅于此
2020年9月10日,華為開發者大會現場
文 | 謝麗容 周源 柳書琪 陳瀟瀟 劉以秦
編輯 | 馬克
普通程序員終于得以見到鴻蒙真容。
9月10日晚上,華為開發者社區的鴻蒙板塊開始活躍起來。一些開發者發帖提出各種有關鴻蒙開源的問題,尋求資源和幫助。
當天下午,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宣布了鴻蒙(HarmonyOS 2.0)開源的消息。配合這個官宣,當天晚上,華為向開發者開放了開發資源。開發者可以登錄網站,下載源代碼,他們將獲得模擬器、SDK包以及IDE工具等一整套完整的開發工具。
不少開發者光顧。有安卓開發者發現,鴻蒙系統開發和安卓系統有相通之處,有人在論壇上求視頻教程,有人迅速搭建好了開發環境,琢磨要做什么應用。
按照余承東的說法,這套源代碼可以馬上編譯并在系統里面運行,開發者可以根據業務的狀況和能力選用。
去年9月,華為對外宣布了鴻蒙1.0版本,但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鴻蒙虛實少有人明確知曉,除了華為和榮耀智慧屏產品,外界無法得知多少有關鴻蒙的信息。不少軟硬件開發者揶揄,這是一個活在PPT里的操作系統。
鴻蒙目前可供開發的終端包括三類:大屏(比如電視)、手表和車機。按照華為的計劃,今年年底會面向國內開發者發布針對智能手機的beta版本,然后,明年全面進入華為手機。
這個時間節點比外界普遍預測的要早不少。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行業人士普遍預測,最早要到明年年底,手機版的鴻蒙操作系統才有可能開發出來。
“當華為想要認真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時,實質性的東西都留在幕后,越重視的越低調。”一位華為前資深員工對《財經》記者說,“這就是他們的模式。”
因為被美國制裁,華為智能手機面臨無法使用安卓操作系統的危險,因此鴻蒙曾被外界認為是華為針對為手機開發的操作系統,以解決軟件“卡脖子”問題。但此次發布會信息顯示,鴻蒙并非簡單對標安卓操作系統,而是一個“統一”的操作系統,不僅支持手機,也支持PC、電視、汽車、可穿戴設備等多種物聯網智能終端,具有跨平臺特性。
多位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鴻蒙可以被定義為面向“5G+物聯網”時代的下一代操作系統,目前與鴻蒙在設計理念上相類似的主要是谷歌的Fuchsia(紫紅),后者是谷歌繼安卓和Chrome OS之后極力打造的第三大操作系統。
其他硬件市場對于華為來說相對容易,但手機市場,除了自用,華為開拓外部市場的難度很大。國內手機市場目前華為一家獨大,第二陣營的OPPO、vivo、小米都有基于安卓的成熟系統,如果不發生黑天鵝事件,大概率不會換鴻蒙操作系統。
而華為手機換用鴻蒙后,用戶是否會大量流失,也是一個嚴峻挑戰。
需要開發者,如何吸引開發者?
鴻蒙戰略重要性和急迫性迅速提升后,華為加大了鴻蒙的研發力量,有接近華為的人士向《財經》記者估計,約有千余開發人員專門從事鴻蒙研發,加上方舟編譯器、EMUI、HMS等生態系統的開發,總計約有8000個研發工程師。
當鴻蒙站上C位以后,接下來的難點是如何最大化吸引生態合作伙伴。
從技術和成本角度來說,在一個全新的手機操作系統上適配自家的應用,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愿意做。
微軟手機操作系統在開發者中推廣的艱難之旅可以作為一個前車之鑒。
微軟推手機操作系統之時,安卓生態已經比較成熟了。對于開發者來說,在和安卓沒有任何兼容的微軟手機操作系統上重新部署一個應用版本,幾乎等同于開發一個全新應用,哪怕一個小應用,至少需要1個產品經理、2個程序員和1個設計師,這些人力成本一年最少要100萬-200萬。如果是大產品,成本將呈量級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微軟手機操作系統的市占率不高,開發者的收益卻是不明確的。
一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華為籠絡了一批種子開發合作伙伴。《財經》記者發現,華為展示的鴻蒙軟件合作伙伴包括12306、航旅縱橫、百度地圖、滴滴等近30款應用;硬件設備合作伙伴主要以家電廠商為主,包括美的、九陽、老板電器等。
華為沒有宣布明確的鴻蒙海外種子合作伙伴,但有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人士透露,華為在中國之外的第一批鴻蒙合作伙伴陣容不容小覷。一位車聯網領域的專業人士透露,歐洲的一家頭部車企也是鴻蒙的種子合作伙伴。
這些公司都是國內外軟硬件行業的翹楚,種子選手可以為一個全新的開放生態打樣,提升信心,但大中小完備的開發者陣營才能最大化為一個穩健強壯的開放生態提供持久動力。
另一個吸引開發者的解決路徑是鴻蒙這件事情上,華為適度抽離。9月10日,余承東宣布,鴻蒙系統的代碼捐贈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由基金會去運營。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今年6月注冊成立,由中國多家機構聯合發起,是一家面向各類軟硬件開源項目的全球性非營利公益機構,鴻蒙僅是該基金會所負責運營的開源項目之一。
一位接近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的核心人士向《財經》記者評價,這么做,華為有其戰略考慮。鴻蒙開源項目由基金會運營比華為自己運營更加中立,從而更能吸引生態合作伙伴去參與該項目。
他說,開源基金會由理事會運營,理事會成員來自不同的公司或組織,華為只是理事會成員之一,從運作模式上保證了開源項目的中立和獨立性。
一位華為前核心員工對《財經》記者說,華為高層早就有一種觀點,即鴻蒙一定要做成,但不一定非得由華為來做成,可以是別的公司。這樣的心態下,將鴻蒙開源可能是當下最符合發展邏輯的選擇。
“一個華為吃不下這個市場,可以容納多個華為。”他說。
這么做可能也會一定程度上緩解開發者的另一個顧慮。
多位從事智能硬件設備的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都提到了一個問題:不同于谷歌,華為本身有各種智能終端,如果華為既做終端又做操作系統,未來,第三方硬件終端如果和華為的自有終端發生直接競爭,可能會讓他們陷入被動境地。
華為下一步的終端策略是“1+8+N”,這個概念指的是1臺華為手機、8個智能可穿戴、家居設備、N個第三方合作商組成的超級終端池。在這個超級終端池中,這些設備將使用同一個系統,用戶只需要使用一個ID或一張人臉就能在這些設備中共享內容。
互聯網職業教育和招聘平臺“知群”CEO馬力曾是安卓應用商店“豌豆莢”創始成員,他對《財經》記者說,華為目前采取的策略像是農村包圍城市,1+8+N,先從小的智能硬件的公司做起,它們暫時和華為沒有競爭關系,考慮更多的是技術的性能和成本等,比如鴻蒙系統的低延時性。
當鴻蒙生態需要更多強大的硬件伙伴時,這個問題就會凸顯。比如,如果有一天,華為希望說服更多手機公司加入鴻蒙生態。將源代碼交給第三方基金會運營,不會完全解決問題,但會一定程度上緩解其他手機公司的擔憂。
“培育操作系統核心是做生態,而做生態就是怎么一起賺錢,怎么分錢,把這個事情講清楚了,大家才會一起來構建生態。”一位從事過操作系統研發的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評價。
如果看得更加長遠,由中立的第三方運營的開源軟件和軟件工具,源代碼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修改或分發該軟件,如果美國政府未來針對鴻蒙做出更多反制措施,鴻蒙在海外市場的騰挪空間也將更大。
從起步之初,華為決策層就已經考慮到,鴻蒙需要一個更大、更強、更有安全感的開發者生態。只有這樣,鴻蒙才能走得更遠,更長。
需要機會,機會在哪?
在鴻蒙系統的搭建和內部成熟資源的互通上,華為不遺余力。
一位接近華為的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華為有一個中央軟件部門,隸屬華為2012實驗室,自研了多種操作系統,如交換機操作系統、服務器操作系統、物聯網操作系統等,最初,鴻蒙操作系統也由該部門負責研發。
從系統層面,鴻蒙此時在華為內部的定位,可以簡單理解為華為智能終端的基礎系統,采用分布式設計,鴻蒙和 EMUI10 都是華為今后在智能生態領域中探索的重要一環。
9月10日當天,華為還發布了和鴻蒙共享分布式技術的EMUI 11,EMUI 是華為基于安卓操作系統開發的操作系統。升級后的EMUI 可與搭載了HarmonyOS 2.0設備聯動交互。也就是說,現有的安卓版華為手機也可與鴻蒙智能硬件深度互動關聯。
解釋一下“分布式技術”。通俗地說,通過這個技術,不同類型的終端(比如顯示器、攝像頭、麥克風、音箱)可以進入一個中央資源池,所有終端可以共同調用、互助共享,互為外設。
外界多將華為的鴻蒙對標谷歌的安卓,事實上,安卓不具備分布式能力,為了卡位物聯網時代,谷歌準備了一套新的開源操作系統Fuchsia(中文名“紫紅”)。
鴻蒙明年搭載在華為手機上,可解華為手機近渴。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行業人士認為,由于鴻蒙打通了物聯網和手機操作系統,鴻蒙的機會不僅止于此。
一個觀點是:相對于PC、可穿戴設備,鴻蒙最大的機會在車聯網。PC市場成熟,未來起量空間有限;可穿戴設備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起量空間巨大,但市場分散,種類繁多且公司分散。
相比之下,車聯網市場玩家集中,安卓在車聯網市場尚未打開局面,且車聯網設備對性能、時延、穩定性等要求非常高,這是華為的技術高地,鴻蒙介入車聯網市場,有天然優勢。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催生出一系列新的軟硬件及服務產業,如車聯網、車載操作系統、智能駕駛云服務、汽車前后裝設備等。汽車產業正處于當年手機產業從功能機向智能機更新換代的關鍵階段。
華為在車聯網領域有其定位和戰略。去年6月,該公司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汽車BU與消費者BG、企業BG和運營商BG是并列的一級部門。但華為不造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公開表示,華為汽車BU的使命是“聚焦ICT技術,成為面向汽車的增量ICT部件供應商,幫助企業造好車”。
公開信息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目前包括五大業務板塊: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云服務。其中,鴻蒙將主要應用于智能座艙,因為智能座艙的運轉基礎是車載操作系統。
在車載操作系統領域,華為面臨的競爭對手主要是谷歌,谷歌基于安卓推出了面向汽車的Android Automotive OS,此外,阿里也有車載操作系統AliOS(又稱之為斑馬智行系統)。
斯潤天朗是中國較大的一家車聯網數字化平臺運營商。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劉志杰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和華為在汽車BU和企業BG均有合作,也愿意和鴻蒙在汽車領域展開合作。
但他轉而強調,正在等待基于鴻蒙的示范性落地項目。
另一位車聯網領域的技術人士對《財經》記者評價,換用鴻蒙對車廠來說,邏輯上是可行的,原本開發的App只要編譯一下就能繼續使用、性能各方面也有提升、耗電量更低,在國內更安全。
根據華為的公開信息,車聯網也在鴻蒙開放的第一批硬件之列。
另一種來自行業的分析是,如果美國打壓華為的態勢升級,鴻蒙和華為手機可以分開考量。鴻蒙和華為手機結合,可謂中策;但如果態勢升級,鴻蒙甚至可以脫離芯片存在,實在不行退一步還可以成為系統方案商,就是提供系統給其他生產手機或者硬件設備的公司,可謂下策。
之所以是下策,一個重要原因是,如果退回到系統方,鴻蒙的商業化道路將更加困難。其他硬件市場對于華為來說相對更加容易,但手機市場空間不大。一位中國手機產業的資深人士分析,國內手機市場目前華為一家獨大,第二陣營的OPPO、vivo、小米三分天下。華為手機受芯片制約產能無法保證的話,市場很有可能被這三家瓜分。這三家手機公司目前都有基于安卓的成熟系統,如果沒有發生黑天鵝事件,大概率不會換鴻蒙。
綜合所有情況來看,鴻蒙是華為當下最可被期待的王牌,也是一張維持華為生存發展的,不錯的底牌。
美國政府忌憚鴻蒙嗎?
此時,華為正在承受美國政府針對這家公司的第三輪制裁。到9月15日,華為麒麟芯片將面臨全面斷供。
去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為2.4億臺。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 point Research的數據指出,2020年4月,全球智能手機銷量較同比減少了41%,為6937萬部,華為以21.4%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首次超過三星。
不過,華為手機今明兩年的出貨量預期已被大幅下調,有分析機構預計其2020年出貨量將下滑至1.9億部。另據韓國媒體報道,華為已經通知韓國經銷商,2021年的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只有0.5億部左右。該消息并未獲得華為官方的確認。
華為手機面臨的斷芯、斷系統雙斷困局,破解之道不完全相同。《財經》記者獲悉,在芯片領域,華為已經有所動作。華為能設計出世界一流水平的7納米手機芯片,但中國沒有芯片制造廠有能力生產,芯片“卡脖子”問題依然無解。有未經證實的信息顯示,華為有可能自建芯片制造產線。但斷芯一事僅靠華為自產來解決不夠現實。
一位接近國家相關部委的人士向《財經》記者評價,斷芯一事,不僅是華為的問題,也是促使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尋求破解之道的一個契機。換句話說,這將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長期科技角力。
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下稱“集成電路新政”)。該新政強調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從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八個方面制定政策措施,以加快中國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發展。
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改變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呈現出“大設計-小制造-中封測”結構,希望向“大設計-中制造-中封測”轉變。此外,芯片制造屬于高端制造業,中國制造想向產業鏈上游走,也需要在芯片制造上有所突破。
鴻蒙操作系統的開源路徑,解決的操作系統問題,從鴻蒙的規劃來看,這條道路雖然辛苦,但做大做強的可行性高。
“開源軟件的普及使美國很難限制中國軟件技術發展。”一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AI領域權威學者認為,即使在美國政府要求脫鉤的政治呼吁下,開放源代碼軟件也可以使中國軟件開發人員繼續參與到全球開發社區中,并從技術交流中受益,也給中國自主的操作系統發展創造了條件。
也就是說,鴻蒙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操作系統主導者通常需要面對的普遍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技術、市場、商業等方面,政治因素只是戰術性問題。
即便谷歌已經擁有生態成熟的安卓操作系統,面對新的物聯網市場,也有痛點,也在痛苦地迭代。谷歌面向物聯網時代全力打造的Fushsia(紫紅),建立在安卓和Linux的痛苦的基礎之上。變化的是需求,架構能不能更好的適應快速變化的需求,決定了一個操作系統能否長期發展。
手機高端芯片和通用操作系統,分別是硬件和軟件領域的珠穆朗瑪峰,中國公司一旦逾越,全球科技產業的價值鏈就會重構,中美科技脫鉤的危局就會化解。
作者為《財經》記者;《財經》駐歐洲記者江瑋、實習記者顧翎羽對本文亦有貢獻
高楠華